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服務終身教育體系構建 高校義不容辭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熊英 | 時間: 2021-12-06 | 責編: 曾瑞鑫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十四五”規劃提出“發揮線上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近年來黨和國家系列文件的出臺,為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指明瞭發展方向,提供了行動遵循。高校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主力軍,理應主動擔當作為,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終身教育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光芒。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教育,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但有教無類、學不可以已等教育思想都在提醒我們:人的發展是持續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教育的對象、方法、時間、空間應不受限制,注重廣泛性和開放性。

終身教育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終身教育與每個個體成長密切相關,貫穿人生各個階段,涵蓋學校內外進行的全部教育活動。伴隨著知識的爆炸增長、科技的突飛猛進,終身學習逐漸成為時代和個人發展的“剛需”。面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社會成員日趨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需求,僅僅依靠階段性、指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越來越難以滿足,這就需要政府、社區、家庭、社會力量等共同參與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隊伍,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多維服務指向、多種手段並舉的教育體系,讓教育平等面向全體人民,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

終身教育是我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必需之舉。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要完成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轉變,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的發展為中心,平等關注每一位社會個體,服務全體國民的素質提升。對此,需要政府充分發揮推進主體作用,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方向引領,加快政策完善和機制構建,加大教育投入和資源整合;需要持之以恒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打破各種教育類型和教育形式之間的壁壘,形成教育體系相互融通,學習成果互認互轉,學習資源開放共用,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需要主動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資訊技術,從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技術、教育方法進行全方位提升,構建面向每一位公民、更加靈活便捷的自主網路學習平臺。

終身教育還是新時代高校應有的責任擔當。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高校在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中應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高校可以為終身教育實施提供物質保障。高校不僅擁有大量先進的教學、科研和實驗設施,以及校舍、圖書館、體育場館、報告廳等辦學資源,而且學科門類齊全,專業涉及廣泛,師資力量雄厚,學習氛圍濃郁,有條件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滿足其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其次,高校可以為終身教育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作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高校不僅能將終身教育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激發其終身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而且可以通過大學生將這一理念廣泛傳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和人群之中,提高整個社會對終身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高校能夠根據國家對終身教育發展的需求源源不斷地為其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推動終身教育教學水準、管理能力的持續提升。

再其次,高校可以為終身教育研究提供平臺保障。我國已將終身教育列入國家未來教育發展戰略。在終身教育發展中諸如如何統合各級各類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如何加強與各學科間的交流交融推動終身教育學科建設,如何調動好發揮好各方力量協同推進終身教育實施,如何吸收借鑒中外優秀文化成果走好本土化發展之路等系列課題,亟須高校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功能,引導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為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新的時代,服務終身教育高品質發展,實現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的目標,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作者:熊英,係桂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