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深圳市園嶺小學校長梅燕歧收到了一份《中國青年》雜誌。雜誌封面人物是她曾經的學生張繼元。姓名旁邊搭配的標題是:少年強則中國強。
這張沉著而又朝氣蓬勃的臉龐,令梅燕歧倍感欣慰。2020年12月6日,在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上,張繼元和他的隊友陳龍深,一個觀察手,一個操控手,組成了全場最單薄的隊伍,然而他們卻奪得了本次賽事青少年機器人設計大賽Make X機器人挑戰賽Premier賽項冠軍。據了解,“Premier雷霆營救”是此次大賽中難度最高的賽項。
如今,張繼元在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就讀高一。像他這樣愛好機器人的學生,多年來園嶺小學層出不窮,這樣的喜報,梅燕歧也收到過很多。作為特色項目,數年來,園嶺小學機器人代表隊在國內外斬獲多項大獎,而這不過是園嶺小學“園嶺四寶”多元化課程和個性化課堂的一個縮影。底色和特色的強強聯合,讓園嶺學子在人文藝術的熏陶之下,不斷地身體力行、銳意開拓。
針對園嶺小學的辦學成果,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日前採訪了校長梅燕歧和她的同事們,與“園嶺人”一起探路深圳老牌名校的教育實踐之路。
1984年,彼時的深圳正從一個小漁村向經濟特區高速發展,黑白老照片裏,無數生機和希望在欣然萌動。也正是在這一年,深圳福田區成立了園嶺小學。
1999年,福田區首次面向全國招調校長,梅燕歧通過人才引進機制,從天津市來到深圳市福田區。那時的梅燕歧,三十而立,風華正茂,而園嶺小學正經歷著需要反覆磨合的“青春期”。如同育子一般,梅燕歧和所有老師秉持“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信念,一步步培養出了響噹噹的“園嶺四寶”。
如今,園嶺小學已步入穩健的發展期,但梅燕歧仍願意待在課堂,和老師們一起捕捉下一個“敢為人先”的訊號。在梅燕歧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全校的“必修+選修”課程已有70余門。過硬的辦學水準,讓園嶺小學成為了深圳市基礎教育界的標桿之一。
看似簡單的數據背後,是園嶺小學多年來以“園嶺四寶”為特色形成的“幸福+課程氣候群”。“園嶺四寶”指的以版畫為龍頭的藝術特色課程,以足球為龍頭的體育特色課程,以機器人為龍頭的科技特色課程,以群文閱讀為龍頭的全學科閱讀特色課程。融通、多元,園嶺小學將學習、生活的互動作為學生幸福未來的基礎路徑。
“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尤其是教育界這些故事,才串成了教育的情懷。”二十多年的探索,梅燕歧感觸良多。如今,“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不再是一句新鮮的口號,但對於梅燕歧和所有“園嶺人”而言,它已沉澱為一種傳統,一種精神烙印,歷久彌新。
這份精神裏,梅燕歧總是不忘園嶺老一輩教師的科研情懷。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甘於寂寞和奉獻的背影就已經為園嶺人立下了標桿。如今的園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深耕各自的術業,如同支流一般,匯入園嶺這個包容而溫厚的大海。
傾心版畫,培育審慎的工匠精神
作為園嶺小學歷史最悠久的底色課程,兒童版畫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龍頭。儘管版畫教育在國內校園已屢見不鮮,但在深圳乃至海內外,園嶺小學的兒童版畫自有一片天地,且引起了重要反響。
學校綜合樓東側是王鵬和黃麗莎的版畫工作室,兩位老師均是園嶺小學版畫的帶頭人。版畫工作室是區、市、省、國家四級工作室,多次接待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泰國等國際級專家老師和學生的訪問交流。
王鵬老師是深圳市特級教師,也是嶺南少年兒童版畫教育研究會會長。1994年他到任園嶺小學後,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版畫興趣班。隨著興趣班逐年的開展,梅燕歧和老師們意識到了版畫課程之於核心素養的魅力。“剛開始的時候,版畫只作為美術的一個分支。但後來我們意識到,版畫裏面其實包含了更多工匠精神,它需要縝密的思維去建構整幅作品。” 梅燕歧告訴記者。
版畫區別於其他的畫種,程式繁複,需要極強的動手能力。一副完整的版畫,需依循步驟進行畫稿、備版、轉稿、刻製、上墨、修版等,要用到刻刀、木版、剪刀等工具。學習版畫,除了藝術上的熏陶以外,也能讓學生們在嚴謹性上得到提升。
學習國畫出身的黃麗莎老師,畢業第二年就來到了園嶺小學。自2004年起,黃麗莎跟隨王鵬在學校的版畫社團進行授課、研發。在黃麗莎眼中,王鵬是一個無私奉獻的教育前輩。學版畫出身的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專業。版畫課堂一直被安排在週六上午,沒有額外的課時費。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個週末,他都帶領孩子們沉浸在版畫的世界中。“王鵬老師曾經對我説,不要一開始就向學校提要求,要靜下來深耕自己的領域,有了成績自然會被看見。”
校長梅燕歧還記得,曾經有媒體問,為什麼一直支援版畫教育?她的答案很簡單,一個“情”字。支援版畫,有對王鵬老師的“敬佩之情”,也有對版畫的“親近之情”,還有對孩子們用心去做的“感懷之情”。“我們的版畫是有價格的,一幅版畫定價1000多,但我們不售賣,只贈送。”梅燕歧自來到園嶺小學,就一直被王鵬這樣的老師感染著,被孩子們的創造力打動著。在她心裏,孩子們的創意是無價的。
園嶺校園裏,版畫長廊會進行定期展覽,這些作品中先後有600余幅作品在各類少兒美展中獲獎,500余幅作品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或編入畫冊,還成為深圳大運會指定禮品贈送給外賓。
如今園嶺的版畫校本教材已被國內100余所學校選用。教材內容既結合深圳的時代特性,又包含嶺南本土文化。作為流動性極強的外來人口集結地,深圳是中國國際化都市的代表城市之一,但同時它也有一份靜謐沉澱的民俗傳統。
為了讓學生們了解深圳這座城市的全貌,園嶺小學美術組的老師們走進嶺南民間深入取材,利用暑期到廣東、福建、佛山等省市,訪問剪紙、陶藝等藝人,幾番細緻考察後,最終落筆寫成了這套校本教材。
梅燕歧介紹到,目前美術組的七位老師,在版畫創、學、研領域都有自己的專攻項目,有木版畫、絲網版畫、藏書票等,通過每個人的研究合力形成了版畫課程群。而在教學方式上,園嶺也在盡可能地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在課堂上,老師們不會動筆幫學生修改技法,我們希望保留他們的童真趣味。”
如今,許多畢了業的孩子還會經常回到園嶺的版畫課堂,和所有心繫母校的學生一樣,他們會悄悄溜進教室,埋頭低語,“現在的環境變得更好了,材料比以前更豐富了……”母校之於孩子們,是許多美好童真記憶的集結地。
最好的閱讀就在手邊
藝術的熏陶總是和人文內涵相互融合發展,和版畫相呼應的閱讀教育也是園嶺小學特色課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
園嶺小學語文學科特級教師李祖文用四川麻將中的“三缺一”來比喻閱讀氛圍的形成。在他的實踐經驗裏,良好的閱讀基於一種“羊群效應”。“把它嫁接到閱讀上,也是同樣的效果。如果周圍的人都讀書,身邊的人也漸漸會走入這個氛圍當中。”
李祖文認為閱讀應該首先解決的是孩子“離書最後一米”的問題,所以他在園嶺發起並建立了“中國第一間閱讀教室”;其次,不是以一節課的角度來影響學生,而是用課程的方式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第三,閱讀是一種生活、學習方式,空閒時間享受的閱讀應該是沒有功利或者任務的閱讀。
基於心中已有的見解和理念,李祖文在校內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動態,他和老師們每一次敏銳的發現都促成了園嶺閱讀文化的形成。
曾經有一位家長抱怨孩子在家不愛讀書,李祖文建議她把家裏的書搬到學校來。“當時這位家長一臉疑惑,問我這樣孩子就會愛上讀書嗎?”於是李祖文將100本書籍帶到學校,並吩咐那位家長的孩子幫忙搬書。蒙在鼓裏的學生看到這麼多書後異常欣喜,還打趣老師,“您又是從哪化緣來的?”李祖文只問他想不想看,學生一臉篤定:“當然要看。”後來李祖文把孩子看書的視頻發給家長,又把家長捐書的事情告訴了這位學生,學生覺得爸媽根本不可能買這麼好的書。雖然只是一件家校互動的小事,但卻更加堅定了李祖文要提升學生閱讀品質的信心。
園嶺小學的學生每升到六年級,就會舉行一次捐書儀式。而這次儀式的緣起,也源自李祖文對孩子們敏感心靈的關照。曾有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和李祖文説:“老師,我很傷心。”因為升中學後要搬家,他父母準備把他看過的舊書全部賣掉。“當時那位學生問我,能不能把書放到教室,這樣一來,只要教室還在,無論他什麼時候回來都能找到他的書。”一則令人感動的小事,便促成了捐書儀式的立項。近年來,由於學校空間有限,教室必須流動起來。但學校開了一次先例,讓這間“閱讀教室”不隨年級的使用而變動,讓學生們的舊書有家可歸。
2012年9月,李祖文建立了“閱讀教室”,開始系統地進行閱讀課程的開發與嘗試,並走上一條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探索之路。
在常人眼裏,閱讀教室的外形和普通的閱覽室、讀書室並無區別,但李祖文一番悉心解釋,才知曉其中大有乾坤。從其內部的構造來看,就與傳統的教室不太一樣了:它的桌椅呈小組合圍的方式;有專門的電子閱覽區域;有專門的孩子學習作品展示區域;有專門的書包擺放區域;當然,更有依墻而設且不高於窗戶的眾多書籍擺放區,擺放著8000-9000冊各類童書。
或許內部構造還不足以顯示出它的獨特,課程的開發才能彰顯它的魅力。李祖文和學科組老師們在這間教室裏做了大約上百個專題的課程開發。其中四年級做了16個“萌發課程”,包括“發現自己、閱讀中的停頓、觀察與發現、對動物的觀察初感知”等等。
在李祖文看來,閱讀是教育界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最好的閱讀都在手邊,園嶺的書都放在課桌旁。”書磨損得越厲害,李祖文心裏就越高興。因書而亂的教室,給李祖文和學生都帶來了無可比擬的親切感。
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素養,發揮語文所帶來的育人價值,李祖文和語文組的老師們專心科研,不計個人得失,自創了整套的校本課程《閱讀教室》,採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以大量的美文、名篇熏陶學生,並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以幽默和批判性思維啟迪學生心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受學生喜愛,並得到了全國各地大批專家、學者、名師、一線教師和小語教研員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李祖文團隊用七八年的時間,把群文閱讀領域的很多東西,研究至明白、透徹。“最早的理念是教好‘一篇文章’,但一篇文章的精讀不能夠為學生打好語文底子。於是我們去讀了很多書,同時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整本書閱讀。為了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於是延伸出來兩個很重要的領域,一個是多文本的群文閱讀,一個是整本書的閱讀。”
李祖文對於群文閱讀有相當深刻的見解,他認為群文閱讀應該“針對一個與教材結合且又讓學生關心、感興趣的議題,根據所要達成的目標要求,選擇一組有意義且具互文性的文本,進行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的閱讀教學,從而讓學生在討論分享中建構對某個概念的較全面的認知,進而全面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在校長梅燕歧的重視和校語文組老師的共同推進之下,園嶺小學的群文閱讀已經成為了學子們的基礎素養,處處可見“育人育心”的教學實踐。
藝術與閱讀在園嶺學子身上已印刻下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逐漸隱沒于每一個孩子的血脈之中。園嶺學子總讓人感覺不一樣,但又讓人説不清哪不一樣,這或許就是園嶺底色課程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次童真引發的科學樂趣
如果説底色課程靠的是學校歷久的科研、時間的檢驗,那麼特色課程則需要更加敏銳的創新能力。在園嶺小學的老師身上,科研精神的底色促成了創新的突破,持久的積澱一直是園嶺人卓越的基礎。
據學校創客實驗室負責人胡泊老師回憶,多年前做機器人課程的初衷,源於孩子們的一份童真,讓園嶺小學與科學探究碰撞出了創新的火花。
“2011年某天午後,有幾個小孩在我們辦公室搭建了賽場進行機器人比賽,玩得很高興。”創新實驗室主持人胡泊曾作為深圳市中小學《資訊技術》人教社教材小學組的負責人,對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有著特殊的職業敏感。“我們由此受了啟發,團隊老師一起商討研發了適合園嶺的機器人項目,參加了一系列省市區、乃至國際的比賽,獲得不少殊榮,蜚聲海外,讓智慧機器人教育成為學校一張響亮名片。
讓老師們自豪的是,社團學生學習編程,搭建機器都是由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創作研發的創意作品。這些項目從結構的搭建到任務的完成,對於孩子的毅力培養、意志磨礪、思維開發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漸漸地,有更多愛好機器人的學生參與進來,園嶺小學組建了一支代表隊,一路過關斬將到省市、全國乃至國際參賽。
2014年,中央電教館原副館長王小蕪來深圳視察指導,園嶺小學成為人工智慧教育的示範點,學校由此成立了創新實驗室。2014年5月,園嶺小學作為唯一一支小學隊參加一項以中學生為主的世界機器人頂級賽事——Botball機器人大賽,與人大附中、育英中學等名校的學生同場競技,榮獲中國賽區機器人輔助康復任務淘汰賽、種子賽和總成績三項冠軍。
同年暑假,園嶺小學機器人代表隊征戰美國,挑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支隊伍,最終打入Botball機器人輔助康復任務淘汰賽全球12強,獲得最佳評委獎。
2014年至今,園嶺小學機器人團隊多次代表深圳出戰國際賽事並取得優異戰果,喜訊從未停更:接連獲得2016—2017VEX機器人中國公開賽總決賽中小學組聯隊賽的亞軍和季軍、2017年Botball國際機器人中國公開賽中學組冠軍、2018—2019賽季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粵港澳大灣區分賽區冠亞季軍等殊榮。
榮譽是持之以恒付出的縮影。在此基礎上,園嶺小學開始探路特色課程的開發,積極推進學科融合,僅機器人項目,就涉及到拼裝、編程以及思維等綜合性學習。從簡單的模組化編程,再到C語言、Python的掌握,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認知能力,園嶺小學給每個年級都設計了逐步進階的科學課程。
在園嶺小學2021屆科創節上,機器人社團同學用Scratch編程創編了《歡樂頌》等樂曲,並用水果作為工具進行演奏。“百校”慶“百年”紅領巾火炬接力園嶺小學站活動上,少先隊員用“水果鋼琴”彈奏《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抒發了感謝黨和國家讓我們過上幸福生活。《創客小學堂》等五門課程作為深圳市好課程創新項目,融合了音樂、資訊、科學、機械等學科知識,讓孩子們在“做中學、玩中學”的樂趣中,愛上科學,迷上研究。
面對如今園嶺在各類機器人大賽上取得的成績,胡泊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一份始於平凡的興趣。“作為教師,我們團隊的夢想是:窮盡所有智慧和努力,助推孩子們成長、成才!”自2011年科技特色工作室成立以來,工作室成員一直以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為中心,把自己交付于熱愛的事業,這份以熱愛為基點的奮鬥感染了學生們。
機器人社團學生張繼元曾表示,他起初還不肯接受這些由C語言程式組成的機器人,直到進入機器人社團後,才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奧妙,“直到兩年後才發現當時的我是多麼傻,那種鍛鍊我們思維方式的實踐才是打開玩轉機器人大門的鑰匙。”
機器人社團學生呂炫宇也曾表示,“對於我們這也些小屁孩來説,老師們沒有死教硬灌,而是針對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特點給我們安排最能發揮我們長處的任務。比如説有些同學數學好,他就會主攻編程。而我呢,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好,我最擅長寫工程日誌,由我整理出來的工程日誌,還奪得過2016年VEX青島國際機器人大賽的‘巧思獎’。所以我們這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每個人都可以在通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所長。”
“我們目前所做的,就是要儘量降低門檻,讓更多的孩子們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來,盡情享受學習生活的巔峰體驗”胡泊所言的,也是校長梅燕歧和全校老師們為學生共同營造的幸福感,有了這份幸福感,才能更加一往無前地追求卓越。
以足球為支點,撬動著園嶺思維的發展
一枚在場上飛馳旋轉的足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體育工具,它更像是撬動園嶺學子思維能力的一個支點,是園嶺精神中最活躍的因子。
你大概想像不到,園嶺小學的小球星們不僅在國內星光閃耀,如今已經走向了國際舞臺。2018年世界盃前夕,俄羅斯參加第21屆世界盃開幕式的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參加2018中俄青少年足球友誼賽的中國小球員,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小球王”周星輝正是其中的一員。
記者了解到,學校足球隊自組建以來,經歷了從當初的福田區第八名直到現在囊括國內多項業餘賽事冠軍大滿貫,取得了井噴式的進步和發展。2015年10月,園嶺小學足球隊更是代表中國到摩洛哥出征“少年世界盃”總決賽。
園嶺小學堅持校園足球活動在實踐中前行,舉行校園足球聯賽,積極引導廣大學生走進足球場。如今,快樂足球活動已是園嶺學子極喜愛的校園活動生活,學校也獲得深圳市足球傳統學校訓練基地、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全國活力校園等稱號。
許多在園嶺小學接受過足球訓練的學生,都走上了專業足球運動員的道路。曾經的足球隊長郭昱麟升入初中後任深圳中學足球隊隊長,2016年考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優秀隊員喬坤皓同學通過西班牙2005全國冠軍隊巴黎卡諾俱樂部的考核,已于2017年暑假前往西班牙學習。
提到園嶺足球,就不得不提到劉晉老師。劉晉是園嶺小學足球社團的負責人,從小他對足球就懷有一份嚮往。年少時,劉晉特別喜歡一款叫“足球經理”的遊戲,在虛擬世界裏,劉晉盡情追逐著自己的夢想,他在裏面過足了教練癮:組建球隊、選拔球員、指導訓練、安排戰術、指揮比賽。
2006年,劉晉到園嶺小學任職,一路帶領校足球隊披荊斬棘。少年時的夢想一步步實現,劉晉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與校領導的重視息息相關。“一開始他們只是一支隊伍,贏了比賽就很開心,逐漸有了更多的幸福感。有了幸福感,就會有更多思考,讓隊伍不僅僅是隊伍,還要發揮它的力量。”
正如校長梅燕歧所説,園嶺小學的足球特色,不光是它在體育項目上取得的優異成績,更多的是體育精神的傳遞和學科課程的延伸。基於課程融合的目標,劉晉在梅燕歧的指導和支援下,與教師團隊一起研發,將足球文化與各學科相集合,用不同的思維和角度去拓寬學生對於足球的理解。
園嶺小學每年舉辦的“校長杯”足球賽,不僅吸引著足球特長學生,還引領著全校2000多名師生共同參與。整個活動期間,喜歡藝術的孩子,積極投身到LOGO設計和繪畫大賽中;心意卡的製作,需要語文、英語學科的通力合作;啦啦操的角逐,既是音樂、舞蹈水準的較量,更是團隊精神的體現;學生們還針對足球課題展開主題式探究學習,比賽結束後,孩子們用專業的資訊技術手段,製作詳盡的比賽報告。
劉晉介紹道,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期間,園嶺小學足球社團的老師帶領學生們對32個參賽代表隊進行了數據分析。如果抽到巴西,不僅要研究它的勝算,還要研究它的風土人情,足球隊的歷史、戰術和戰績,從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報告。
“傳承園嶺人不變的精神傳統,縱向的學科如何進行橫向的融合,是園嶺小學每一位教師多年來在育人體系中不斷思考、不斷精進的支點。
裝點國家課程,形成園嶺矩陣
據梅燕歧介紹,當前以STEM課程為支點、撬動學科融合是課程開發的熱點,而園嶺小學已多次成功開展融合語、數、英等學科思維與能力開發和提升的研究課程。“學生有學習的需求,教師有開發的能力,課程有自身的特色,教學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深圳大學高天明教授對園嶺小學融合課程歸納的四個特徵。他表示,園嶺小學的課程表達有創意、有新視角,能把課程內容、教學時間、學生成長融合為一體。
2018年,在第二屆全國STEAM教育大會深圳福田園嶺站,園嶺小學以優秀的課程、豐富的學生活動獲得大會“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展示獎”。此外,園嶺小學還在英語課堂推進自然拼讀教學法、各學科推進校本小課題研究改進課堂教學,推動課堂教學創新。
作為分會場的園嶺小學呈現了一節以STEAM英語課案例的融合課堂,在《Fun with Shapes》一課中,從認識圖形到運用演算法和計算思維進行計算,小組合作用圖形拼圖機器人,到最後小組搭建“高樓”,學生在多學科中不斷學習和探究中,體驗到學習快樂和樂趣。
這節課融合了數學思維、英語表達、工程知識、創新意識、高新技術、藝術審美等方面,高度體現了園嶺小學STEAM課程建設教育理念和實踐。
校長梅燕歧説,學校先後制定了《園嶺小學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園嶺小學學校課程規劃》等六個方案,使以價值取向、品質態度、創造能力為特徵的“奠基幸福人生”的課程建設理念得到有效落實。此外,學校還成立了學科課程開發小組,組建顧問團隊,確立負責部門,建立申請審核機制,開發綜合評價網路平臺,通過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的方法和步驟,使綜合實踐活動、陽光體育、藝術、科學、吟誦等課程逐步豐富和完善。
園嶺小學的特色課程往往都來自於課堂教學的瞬間與孩子的需求,這樣的瞬間與需求也會同時發生在其他學校的教學現場,可為什麼只有在園嶺小學轉化為特色課程呢?這就是園嶺的密碼,是園嶺團隊有著敏銳的捕捉力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更有將其堅持做下去的耐力。
後記
記者離開園嶺小學時,梅校長正在食堂親自教孩子們烙餅,這一刻她更像一位親切素樸的大家長。有個小男孩告訴記者,“梅校長的美食課是我們最喜歡的社團課程了,上次課後,我回家給爸爸媽媽包餃子,別提他們多高興啦!”
執著質樸如梅燕歧,在採訪時,一直退居幕後,“要多講講老師的故事”,向她告別時,她熱心給我們裝上了剛剛出鍋的燒餅。隔著包裝盒,都能感受到香味撲鼻。與其説梅燕歧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校長,不如説她是一位心懷大愛的“鄰家姐姐。”她多次跟記者談起,“園嶺小學的發展重在傳統,是老校長帶著我一直成長到今天,是他們為園嶺奠定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底蘊。
李祖文老師説,“每天早來晚走,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園嶺人的工作方式。各個項目組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意見的分歧,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我們深厚的情誼,園嶺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家人。”
胡泊老師説,“機器人就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在一起做項目,是一件非常開心、快樂的事情。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提升快樂學習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名幸福人。園嶺創新團隊矢志不渝,努力前行目標。”
“假如人生再來一次,我的啟蒙也願從園嶺開始。”某位學生的家長,也因為孩子在園嶺這幾年的學習和熏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這大約就是一份歷久的自豪感吧,而這種自豪感叫“園嶺精神”。
校園中“讀書、明理、成才、報國”“信步方圓,幸福園嶺”“為每個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等簡單的標語,正是園嶺小學之於師生成長的樸實追求。閃耀在園嶺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不是某一個人的智識和創舉,是一群人的堅持和盡心。人才、資源、課程、成長空間的相輔相生,弱化了他們身上的職業倦怠感,因為每一天,都有新鮮的事物和至誠的情感在驅動他們努力向前。(文/鄧曉婷 圖/園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