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 | 季俊昌:在團隊行走中激活智慧生長力量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志欣 賀苗苗 | 時間: 2021-08-26 | 責編: 羅天林

獨行速,共行遠。專業行走,不僅僅是自我的踽踽獨行,更需要團隊的攜手同行;唯有團隊攜手共進,才能促動彼此共同發展。二十多年來,季俊昌領銜的課題組由研究群落到研究團隊至名師工作室,其專業行走及成長的經歷與事實證明了這一論説。

1996年1月,季俊昌由利津縣實驗學校調入東營市教育中心,由語文教師轉型為教育科研工作者;2006年5月東營市教育中心與東營市教學研究室整合成立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季俊昌任教育科研室副主任並主持室工作,繼續從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2012年5月,季俊昌再次轉型,進入他比較陌生的教育宣傳領域。

自2001年至2021年,這20年間,無論是做教育科研管理,還是做教育宣傳,季俊昌與他的研究團隊始終攜手行走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他由不自覺到自覺地聚焦課題研究與實驗,領銜成立研究共同體的“自組織”(或稱“研究群落”),到由東營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季俊昌名師工作室”這一官方認可的“團隊組織”;從意識到唯有團隊力量才能産出高品質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到真切體會到抱團發展,在團隊中相互支援、相互成就,才能共生共長,季俊昌充分體悟到了“在團隊行走中激活智慧生長力量”的專業成長價值與職業成就的意義。

以共同的目標和志趣凝練團隊行走的願景

從個人成長走向團隊協作,是季俊昌教職生涯的一种經歷,也是其專業發展的無法回避的一個過程和生活累積。

1981年7月季俊昌中師畢業後從教,先是在利津縣大趙中學任教,後調利津二中,再入利津縣實驗學校,在基層中學教授語文近15年,季俊昌所帶班級中考高考成績總是名列全縣或全市第一。

1996年1月,因為工作業績突出,季俊昌被東營市教委選調到東營市教育中心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從教學一線進入教育科研領域,強烈的使命感促使季俊昌儘快主動適應新角色,在課題管理與研究、教科成果實驗推廣、科研骨幹培訓、科研典型提升推介、教育理論普及等方面,他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不遺餘力地付出著自己的熱情與幹勁。

進入東營市教育中心後,季俊昌先是具體負責編輯《東營教育研究》雜誌,之後參與組織了全市“單元達標教學”、“誘思探究教學”、“創新教育”等十余項教育科研成果的實驗推廣工作。在大面積大力度推廣先進教育科研成果的過程中,善於思考的季俊昌對教學、對研究、對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特別是1998年,東營市教委先是組織參與了中央教科所崔相錄研究員主持的“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承擔了分課題“地域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之後啟動了中小學課堂教學“五個轉變”的研究與實驗,作為這兩個項目組核心成員的季俊昌,在受命參與理論研究工作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與力量。

“變教師講解為引導學生自省自悟;變教師提問為誘導學生發問;變題海戰術、應試訓練為指導學生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涉及動手的教學中變教師演示為教導學生獨立操作;變強制性教學管理為科學、民主的管理,這‘五個轉變’是市教委王永華副主任倡行並牽頭負責、市教育中心與市教研室合力推動的一項全市整體性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驗;期間取得的每項成果,是集體攻關研究的結果。”季俊昌在一次全市“五個轉變”研究與實驗工作報告會上由衷地説。

在參與教育部重點課題“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分課題“地域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研究過程中,季俊昌更是親歷並感受到集體的智慧與力量。物化成果《地域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由11個子課題研究成果構成,其中6個是由季俊昌領銜的子課題組完成的。“沒有集體的研究勞動,也就沒有《地域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一書的出版面世。”時任市教委副主任、該書主編之一王永華曾如是説。

勞苦的研究卻讓季俊昌及其合作者收穫了甘甜的成果。2002年,以季俊昌與部分核心成員具名申報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實施“五個轉變”的研究與實驗》(首位)、《地域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位次2)、《“誘思探究教學”應用推廣研究》(位次3)都榮獲首屆山東省省級(中等以下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儘管季俊昌及其合作者所形成的研究群落,是在被動的“任務驅動”中形成的,但在組織參加首屆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評選、直至成果獲獎的過程中,季俊昌逐漸認識到,唯有共同的目標和志趣,才能凝聚團隊行走的目標,因為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成果培育與推廣,都離不開集體作為,離不開團隊力量。於是,重視課題組建設,加強團隊攻關研究的想法在他腦海裏清晰起來,這也成為他後續以研究項目為抓手,積極組建研究團隊、成立項目工作室的行動發軔。

在課題研究中磨礪團隊行走的意志與能力

《商君書•畫策》雲:“天下勝,是故合力。”其意為贏得天下是共同努力的結果。團隊建設不能完全停留在個體單方面的努力上,需要在目標引領和任務驅動下,集合多方面的力量,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資源,達致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課題研究是合力作為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互動合作、共用成果的有效方式。2002年3月,季俊昌首次獨立主持的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管理創新的實踐與研究”獲准立項。為了做好這個研究項目,他聯合了全市有思想、有作為、有影響的10余名中小學校長開展了攻關研究。他把這群教育尋夢者召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討、共同追尋,借助課題研究帶領著這群尋夢者激情前行。可以説,該課題在促進部分學校管理水準和境界提升的同時,也改變和再造了參與課題研究的校長對學校管理的認識、態度與行為。期間,研究成果《全員性互動式規範化學生管理的探索與實踐》刊于《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第12期;《教師人本化管理的理性探討》刊于《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2期;兩篇文章都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小學學校管理》全文轉載。2006年5月,季俊昌主持的“基於人本發展的學校管理創新研究與實踐”被中國教育學會立項為“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進一步表明瞭這一選題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2007年1月,該課題研究順利通過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組織的專家鑒定。2007年12月,季俊昌與課題組核心成員明瑋等具名申報的“基於人本發展的學校管理創新研究與實踐”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

2006年6月,季俊昌申報的“基於新課程的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被省教育科學規劃辦批准立項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在他看來,這又是一個“組團訓練”的好機會。這也是季俊昌首次聚焦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師發展而開展的一項課題研究。為此,他聚合了十余名校長和骨幹教師,經過兩年的聚力攻關研究,2008年5月順利通過了省級鑒定。期間,研究成果《教師應具有的教育能力素質:反思能力》刊于《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2012年9月,季俊昌與課題組核心成員曹同國等具名申報參評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精品課題,該課題成為東營市唯一獲獎的項目。

參與季俊昌領銜的兩項省級課題研究的課題組成員,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不僅消除了做課題研究的畏難情緒,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且對於他們深入理解、深化實踐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對於提升反思意識和了解自身行為,從繁瑣單一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脫身,從而提升自我精神境界,體會職業價值和增強自信、自尊、自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在教學成果培育中積蓄團隊成長的勇氣與力量

課題研究團隊帶動學校團隊發展,是季俊昌致力團隊行走的一種重要形式。故而在推進以上兩項課題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既是課題研究實驗基地學校,也是一個子課題研究組織。季俊昌十分重視與實驗學校教師的互動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實驗學校指導課題研究,不僅規範教師的研究行為,診斷教師的研究效果,而且積極助力實驗學校結合實際打造自己的科研品牌和素質教育特色。

2004年,季俊昌與課題組核心成員高峰校長所主政的東營市勝利第四小學對接時,大多數教師沒有課題意識,缺乏科研方法與研究能力,僅憑經驗實施教學和學生管理。彼時高峰校長主導的“幸福教育”,對教師而言只是一句口號,並未落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針對這一狀況,季俊昌從指導教師撰寫教育教學故事入手,引領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以故事的形式呈現自己“教”與學生“學”的幸福行動與感受。在學校這個層面,他專業助力高峰校長確立了“幸福教育”研究與實踐方向,通過建設幸福教育文化、發展幸福教師、開發實施幸福課程、建構幸福課堂、建設幸福校園,達到培養幸福學生的目的。在高峰校長的密切配合下,季俊昌協同省內外有關專家全力鍛造“幸福教育”品牌。經過不懈努力,勝利四小以“幸福教育”研究與實踐為載體,在全力推進課程與課堂改革、加強學生體驗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等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教育之路,在省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2007年12月,《“幸福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榮獲第二屆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為進一步推廣“幸福教育”實踐研究成果,2008年5月季俊昌與高峰校長策劃並組織了“全國首屆‘幸福課’名師教學觀摩大會暨‘幸福教育’教學成果展示現場會”。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産生了較大影響,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山東省教科所亓殿強所長、東營市人民政府王吉能副市長等領導和專家親臨大會,並現場考察指導“幸福教育”研究與實踐工作。2009年6月,他又與高峰校長策劃並組織舉辦了“東營市‘幸福教育’理論研討暨成果推廣現場會”,從而使勝利四小的“幸福教育”品牌越擦越亮。“幸福教育”的發起人高峰校長,也在領銜研究與實踐中成長為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和齊魯名校長。

2007年,季俊昌又跟蹤指導了利津縣北宋一中“‘零’作業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他無數次深入該校進行課堂觀察,與老師們座談交流,與校長李志欣深度會談。李志欣看著因日夜操勞而更加消瘦的季俊昌,眼眶有些濕潤。回憶起當時的忙碌奔波,李志欣動情地説,“季老師這麼下功夫幫我們學校提升研究水準,無私助力提高教學品質,我們要是再做不出成績來真的是沒臉對他。”

“如何能夠讓這些校長們好好幹?做學問,最需要的是使命感,我自己得身先士卒。”季俊昌説得堅定。他花了半個月時間對北宋一中的教學改革成果進行梳理總結,撰寫的長篇教改經驗文章《“零”作業:農村學校內涵發展的引爆點——利津縣北宋一中“零”作業下教學改革探索》發表在《山東教育》上。文章一經刊出,迅即在整個山東省引起較大反響。喜訊隨之而來,2011年3月,該成果榮獲山東省教育廳“十一五”山東地方教育創新成果一等獎;2012年2月和2014年7月,先後兩次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4年8月,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零”作業教學改革的首倡者和領銜研究者李志欣校長,借助“‘零’作業教學改革實踐”這一課題,不僅帶領利津縣北宋鎮實驗中學這所農村學校走出發展困境,成為山東省素質教育先進學校,而且他本人也由一名名不見經傳的校長成長為山東省特級教師。

這些年,季俊昌一直行走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最前沿,努力把“軟科研”變為學校的“硬實力”。經他指導,東營區一中、東營市勝利實驗小學、東營區景苑幼兒園等2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成為素質教育先進學校,不僅為這些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也為這些學校的教師專業成長增加了內生動力,更使東營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被原山東省教科所的有關專家譽為“東營現象”。

在成果物化與推廣中鍛造團隊行走的專業發展力

工作室或研究團隊是創新實踐與研究的工作引擎,它能發揮名家(名師)在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專業成長等方面的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在實踐與研究中培養具有紮實的探索能力與實踐素質的骨幹隊伍。悟道於此,季俊昌就借助項目研究,多次聚合志同道合的校長或教師,共用發展學校、發展教師和發展自己的使命與價值。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乾涸,季俊昌的腦海中一直環繞著一個念頭,好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成果一定要傳播出去才能引起更多的討論與創新。而此前的成功實踐,也讓他多了幾分底氣。經過深思熟慮,季俊昌就把結合課題(項目)研究,強化研究成果的提煉與表達,並以成熟的物質形態展示出來,也即加強成果的物化與呈現,作為推進教育科研、鍛造學術團隊、引領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他認為,“成果物化”不僅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環節,也是促動校長和教師進行深刻反思的有效路徑,更是促使他們進一步創新實踐、持續成長的加油站。

2007年,經市教育局主要領導同意,季俊昌運籌並啟動了《市域教育創新研究書係》的編撰工作。他聯合9個專業素養高的科研員和名校長成立了《市域教育創新研究書係》編委會,對東營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涌現出的有一定影響的教育科研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檢視。這套叢書既有市級層面科研成果的呈現,如《中小學管理創新研究與實踐》《研究·經驗·案例:中小學德育新路探索》,特別是《市域教育創新研究與實踐》一書,收錄了30個有影響的省市級課題研究成果;又有學校層面專題研究成果的面世,如東營市特校的《理論·實踐:殘疾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東營市勝利四小的《幸福教育的敘事研究》、東營市實驗小學的《生活德育的實踐探索》和河口實驗學校的《教育教學新思維》。時任東營市教育局局長、該叢書總主編張洪生在“總序”中説,“體現著我市科研學術團隊和實踐研究群體探索勞動成果的《市域教育創新研究書係》的面世,是我市多年來重視教育科研,開展課題研究與實驗的行動與結果的使然。”季俊昌首次領銜組編叢書並由濟南出版社無償出版後,極大地提振了他聚合專業力量開展成果物化、帶動團隊專業行走的信心。

2008年,季俊昌聯合張廣利、王德華等8位名校長或教育科研管理者,開展了“和諧理念下的高效教學實踐研究”專題探討。這是季俊昌首次聚焦“課程教學改革”、以成果物化為載體而開展的一項專題研究。東營市從2001年結合新課改實施,創新性實踐與研究“課堂教學‘五個轉變’”,到2005年提出並實施“和諧課堂建設”教學改革,再到2008年實驗推廣“和諧高效教學”,“和諧”與“高效”一直是東營市教學改革的主旨。為此,專業思想靈敏的季俊昌及其研究團隊,啟動了《和諧理念下的高效教學研究叢書》編撰工作。歷時一年多,在核心成員(分冊主編)的積極努力下,由東營區一中《“競和”高效課堂建設研究》、東營市勝利四中《自主學習型高效課堂建設研究與實踐》等8本書整合的《和諧理念下的高效教學實踐研究叢書》,2009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陸續推出後,隨即産生影響,《中國教師》《中小學教師培訓》《當代教育科學》《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等雜誌相繼發表書評予以推介。

2010年,季俊昌又聯合宋衛忠、張志湖等9位名校長,再次聚焦“課程教學改革”,啟動了10個分課題為支架的“課程與教學校本行動研究”成果物化工作。季俊昌任叢書總主編,9位名校長任分冊主編;由季俊昌統領,分冊主編以本校骨幹教師組建研究團隊展開攻關研究,邊研究邊撰寫書稿。經過一年多的奮戰,由河口一中《普通高中校本德育創新探索與實踐》、東營市勝利六中《少年兒童良好習慣培養的實踐研究》等10本書構成的《課程與教學校本行動研究叢書》,2011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隨著聚焦“課程教學改革”校本研究成果物化及推廣工作的推進,在全市産生了廣泛影響和示範效應,東營市更多的學校不僅重視課題研究、重視成果物化與推廣,而且以科研為先導,大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教師發展、育人文化建設已蔚然成風。2012年,楊國營、王明普等5位名校長主動聯繫季俊昌,相約組建“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團隊,邊研究邊物化出版《課程教學改革新視野叢書》。在東營市教科院院長宋國香的大力支援下,該叢書(5本)當年就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2015年,季俊昌主編的第四套指向課程與教學改革校本研究與實踐的《魅力教育校本實踐書係》,由濟南出版社陸續推出東營市課程教學改革先進學校的物化成果,至今已出版12本。

季俊昌作為每套叢書的總主編,他在分冊主編的配合下,與其所在學校的撰稿團隊一而再、再而三地討論編寫框架,細化寫作提綱,明確主要觀點和寫作思路。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研究者與實踐者,他耐心地給每個團隊成員提供資料和信心支援。而多次的成果梳理,從多個維度展示了東營教育教學創新的精神風貌;成書的過程,不僅僅是對校長和骨幹教師的一種專業磨礪,也是督促其前行的一種專業激勵。因此,注重課程與教學成果的梳理總結和提升推介,成為東營市深化素質教育實踐的又一行動經驗。

在成果物化與推廣過程中,季俊昌和參與這一行動的校長、及校長所在學校的骨幹教師結伴行走,經過深度的專業交往與思想交流,彼此建立了密切聯繫和深厚情誼。特別是那些有教育情懷、有專業理想的校長和教師,經此磨礪,大多成為東營市名校長名教師,有人成長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有人成長為“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還有人成長為“齊魯名校長”“齊魯名師”。

在不懈追求中努力放大“名師工作室”效力

季俊昌在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的專業作為與貢獻受到認可,2014年東營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季俊昌研究團隊為“季俊昌名師工作室”。多年來,指向課程教學改革、教師發展、育人文化建設的一系列實踐研究,不僅促進了研究團隊中核心成員校長的專業成長,而且校長所在學校的骨幹教師也得到了歷練,迅速成長為縣區級、市級乃至省級名師;季俊昌領銜的研究團隊從此享譽教育界。2021年1月18日,《山東教育報》以《季俊昌:黃河口的課改“擺渡人”》為題,整版推出季俊昌及其團隊專業發展實績與事跡;2021年4月19日,《中國教育報》以《季俊昌:從“學術引路人”到“成果推廣者”》為題,報道了季俊昌成人成已的事跡。

季俊昌説,教育人必須努力追求提高教育的魅力,使教育具有應有的感召性、愉悅性、自由性、滲透性和整合性,從而創造營建出富有生動性和感染力、洋溢著蓬勃生命力、充滿著和諧美與幸福感的魅力教育。為了幫助學校擦亮教育科研與成果推廣的魅力,季俊昌仍舊不知疲倦,勞心勞力地奔波在一線。

“如果沒有他,可能我們的課改還只是停留在膚淺的實踐層面,停留在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走的階段。”東營市海河幼兒園園長宋麗萍説。海河幼兒園1997年建園以來就致力於“快樂教育”研究,但一直難以突破,園長宋麗萍找到季俊昌尋求解決辦法。季俊昌實地考察調研後發現,該園的“快樂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喊口號”上,研究與實踐既不深入,更不成體系,於是他與宋園長及骨幹教師思維碰撞後,確立了“快樂教育”課程化實踐的改革路向。

在季俊昌的專業指導下,宋園長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路徑,走出了課程改革的困境。從零散到系統,從模糊到清晰,從“零打碎敲”到“課程統整”,2018年海河幼兒園自然而然地收穫了一枚甘甜的果實——山東省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季俊昌不愧為“擺渡人”。在他的專業指導下,“曹同國齊魯名校長領航工作室”、“魏瑞霞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周麗萍齊魯名師工作室”等,都有不俗的表現……季俊昌以一己之力為諸多教育人的專業成長鋪路架梯,引領和督促他們從安於現狀走向自我突破,從囿于平常平淡走向聲名鵲起。

季俊昌的教育情懷與專業能量還不僅僅在於服務、影響東營本地,他還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2018年3月,北京市密雲區教委為補齊區域內教育短板,形成區域內教育合力,推動區域內名校長建設工程實施,探索一條新型的名校長成長之路,成立了第二屆名校長工作室,由特級教師、北京市育英學校密雲分校校長李志欣擔任校長工作室領銜人,季俊昌被聘為該工作室的理論指導專家。

“李志欣名校長工作室”成立後,季俊昌不辭勞苦,由東營多次乘車赴密雲,與李志欣一起,按照“課題帶動、任務驅動、專家促動、自我創動”的原則,設計了專家、校長、教師多方參與、協作培養機制。季俊昌作為指導專家,親臨七所成員校現場“體檢”——通過聽校長彙報、進教室聽課、訪談問卷、查閱檔案資料、觀察學校環境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成員校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並提出個性化建議。

季俊昌發現,各學校本身做了很多工作,理念也不落後,教師幹勁十足,教育效果也不錯,但是文化理念、制度建設、課程與教學、師生成長等方面缺乏一致性邏輯的梳理與建構,幾所學校呈現出面貌基本一致、特色不突出、內涵欠深刻的問題,無法凝練成具有獨特性、新穎性和時效性的提升方案。

“成員校形形色色的實踐與探索,就像一粒粒散落的珍珠,滿校園裏無序滾動。”意識到成員校存在的辦學理念與課程體系斷層問題,季俊昌與李志欣商定從文化入手,助推各成員校走上優質發展之路。

三年來,在季俊昌與各成員校多次磨合研討中,使其找到並確定了符合自己學校傳統文化、發展實際的課題,如“‘全學習’課程改革與育人模式創新實踐研究”、“精彩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於幸福教育理念的心成長研究”、“喚醒教育實踐研究”等。季俊昌説:“明確校長的專業在哪兒,工作室抓住了關鍵。”在季俊昌的專業指導下,“李志欣名校長工作室”工作參與主體多元化,不僅實現了校長的成長,還輻射到學校教管幹部、一線教師,對於促進區域教育整體優質均衡發展,作出了扎紮實實的貢獻。《中國教育報》2020年6月24日“校長週刊”第5版對“李志欣名校長工作室”的實踐探索做了專題報道。

走筆至此,筆者在心底不由地萌發出一種思考,在新時代,季俊昌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對其本人來説,他樹立了一名中國“大先生”的形象,他追求的是心靈的自由、生命的解放和責任的擔當,他始終渴望自己職業生命的持續飛躍、不斷突破,能夠有思想地活著。

而校長或教師發展,需要一個思想不同、目標一致、去中心化的成長“自組織”(研究群落),在這個組織裏,同伴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喚醒、相互點亮,和而不同、攜手共進。季俊昌自覺地去營建這樣的“自組織”,利用自身人格和專業魅力,借助“工作室”這一載體,為眾多校長、老師和團隊創造再次專業成長的機遇和平臺。他珍視團隊成員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主張,將其變成珍貴的教學成果和文化産品,創造條件在學校或更大範圍內推廣;他幫助校長或教師規劃走向卓越的路徑,鼓勵他們養成教育家的氣質:敏于教育發展的盲點,善於把握社會需要與自身優勢的結合點,勇於探索教育的難點;順應他們的個性與興趣,呵護他們的缺點和偶爾的失誤,讓他們都有尊嚴地成長成功,從而構建形成一個以季俊昌為原點的專業生命系統,實現了團隊的共生共長。季俊昌充滿教育情懷的服務型領導力昭然若示,這或許就是其團隊激活智慧生長力量的源泉。

更須要説的是,“網際網路+”時代,教師以自我需求為導向、自主發展為主要方式、自覺發展為動力源泉的“自專業”時代已經來臨,在當下中國基礎教育追求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的背景下,季俊昌以及他所用心經營的各樣研究團隊的成長姿態與生命力量,更加顯現出其前瞻性、先進性與示範性。(文/李志欣、賀苗苗 圖/季俊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