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 | “新生代”校長唐曉勇:面向未來,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想教育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林嶼 | 時間: 2021-07-16 | 責編: 羅天林

近日,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未來教育家成長計劃”啟航儀式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的20位校長入選該項目首批學員。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第二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南科大二實驗”)校長唐曉勇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深圳特區的創新校長,47歲的唐曉勇用“新生代”來形容自己。他口中的“新生代”與年齡無關,用他自己的話説,指的是那種永遠滿懷激情做事、不斷培養創新性思維和始終葆有學習能力的狀態。

這位説話語速極快、感染力極強、對教育充滿幹勁兒的校長,一直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先後獲聘教育部“兒童與未來教育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兼職教授,併入選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師、廣東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等,帶給身邊人的都是積極向上的力量。

而作為一所新創學校,南科大二實驗建校之初便將創新作為學校發展的DNA,在短短六年內,先後獲得“深圳教育創新示範學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深圳市十大教育改革創新領跑學校”,連續三年被蒲公英教育智庫評為“中國年度風向標學校”等殊榮。

教育改革創新的密碼在哪?未來教育之路該如何走?今天的中國故事帶您走進“網紅校長”唐曉勇,一起聆聽他的治學辦學之道,為未來教育尋找發展路徑。

尋夢“深漂”,搖滾青年從巴山蜀水走出

對於“70後”而言,中師曾是初中拔尖學子的首選,唐曉勇就是這一時代的中師生。1992年,畢業尚不滿18歲的他被分配到家鄉縣城一所學校當上了教師。

這位來自四川彭州的少年,憑著對教育的熱愛和一股子韌勁兒,通過幾年努力,在當地教育界嶄露頭角。課餘時間,他經常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起玩搖滾,他喜歡這種充滿強烈節奏感以及富有激情的表達方式,一如充滿朝氣、熱情洋溢的他。

然而,1999年夏天,唐曉勇卻出人意料地放棄了當時的一切,隻身來到深圳,邁進南山實驗學校的大門。他説,對於“不安分”的自己而言,那個退休後在學校門口看報的老頭兒不是他所追尋的職業畫像,他想探尋自身的最大可能性。

來到新學校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唐曉勇完全“懵”了。在南山實驗學校,幾乎所有教師的課堂上都會用到電腦,而他當時只會簡單的開機關機。他記得,在他之前所在的老家的學校裏,唯一一台電腦是拿紅布罩著的,平時只用來打打字和打文件。

一切必須從頭學起。唐曉勇廢寢忘食地鑽研學習電腦知識,不斷在班上嘗試電腦和語文教學的融合實踐,他把語文課都放在電腦教室來上,帶著學生們共同創新。

如何結合語文學科進行創新?比如在教授《頤和園》的課文時,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後,他就讓學生化身為導遊,通過搜尋資料做PPT的方式,來介紹昆明湖。學生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得到很大的改變。

唐曉勇的融合創新實驗不僅僅停留在語文學科。當時,恰逢南山實驗學校在李先啟校長帶領下,掀起了聞名全國的“資訊技術支援的課堂教學變革”,唐曉勇被委派接手一個“創新電腦實驗班”。

這些學生1997年入學,每人家裏配備一台電腦,每週在學校網路教室上課不少於3節,開展Web Quest(網路主題探究)和基於真實世界的探究性學習。這批孩子中多名同學入讀世界名校,並能參與國際一流教授的課題頂層研究,問題意識、跨學科學習以及自主合作學習成為學生的思維底色。

而正是基於這一教學變革,南山實驗學校在資訊技術支撐下的“八歲兒童能讀會寫”實驗日益聲名遠播,被譽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次革命,深扎基層的唐曉勇似乎看到了“網際網路+”的美好前景,義無反顧扎了進去。

從語文學科到資訊技術、綜合實踐,從班主任、大隊輔導員、德育主任、安全主任,到分管集團教科研工作,在南山實驗集團15年的成長經歷,為唐曉勇走上管理崗位、專注于課程改革奠定了紮實厚重的基礎。

空間重構,用設計思維打造教育“夢工廠”

2015年9月,乘著南山區政府與南方科技大學合作辦學的東風,唐曉勇參與籌建的南科大二實驗開學迎新。

而學校在成立之初,卻面臨著很多問題。這所學校最初由深圳地鐵集團選址建設,校園設計不合理,極像一座工廠,建築結構教學功能不完善,周邊被各種交通的主幹道包圍,異常噪雜。

面對嚴峻的考驗,唐曉勇沒有放棄,而是帶教師走上了變革之路,首先進行的就是重新思考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育設計,努力用設計思維來改善學校空間環境。

在唐曉勇看來,當下學校裏的學生,已經不是當年的“70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接觸的資訊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思考兒童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兒童面對怎樣的未來,數字原住民需要怎樣的學習方式。

變革首先從空間開始。學校封閉走廊過道,安裝了新風系統、智慧化開窗系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噪音,同時讓空氣自然流通。

空間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方式、交流對話以及合作機會。與傳統學校不同,南科大二實驗教室沒有講臺,課桌椅也不固定,教師可以根據學習需要設計學生座位。

“單人單桌”有利於獨立思考,“四人小組”有利於組內成員充分表達,“U形座位”有利於展示學生個體,“Wi-Fi形”及兩人同桌型座位有利於提升學生注意力,“六人小組”圓桌式座位更有利於學生小組合作商討……在南科大二實驗,每間教室的座位佈局都可能不一樣。

唐曉勇是一個非常關注設計感的人。行走在南科大二實驗的校園裏,很容易發現,學校風格設計以簡約留白為主,墻上很少張貼宣傳畫。閱讀中心、STEM學習工坊、跨學科學習空間等每一處空間都以順應課程需要為標準,重新設計。

在南科大二實驗的圖書館,書最高的位置是小孩能摸到的最高位置;每週六學校的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大家可以用自由的姿勢閱讀;在辦公室,教師的設備、物品的擺放也要講究工匠精神,每一個細節都有其背後的深意。

學校沒有食堂和餐廳這樣的概念,而是用“教師生活空間”這樣的理念代替。學校建設多個“世界咖啡屋”,這種工坊式的生活空間門口,貼的標語都是“教育創見未來,未來無所不能”。一名教師説,“世界咖啡屋”不僅是一間屋子,更代表了頭腦風暴式的思考文化。大家經常在世界咖啡屋開頭腦風暴會,圍坐在一起進行思考和對話,創意的火花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碰撞中産生。

每天早晨,唐曉勇和學校的值周同學、值周老師都會在學校門口,通過擊掌的方式迎接同學們到來。在唐曉勇看來,其實擊掌這一過程,就是讓校長、老師和孩子之間有溫度的傳遞,讓孩子們進入校園時,就有一種安全感,帶著溫暖和愛開啟一整天愉快的學習。

一位來校參觀的專家説,學校最初的建設格局可能像個工廠,但學校團隊已把它打造成一所為學生和老師造夢的“夢工廠”。

課程統整,構建開放的課程體系

在唐曉勇辦公室的書架上,一幅巴西兒童的原創油畫十分醒目,而這其實是2009年11月他從巴西薩爾瓦多捧回來的一張“微軟第五屆全球創新教師大賽·最佳合作獎”第三名獲獎證書。

該賽事被譽為教師界的“奧林匹克”,唐曉勇也是我國參加該賽事以來首位獲得專業領域獎項的教師。獲獎項目《螞蟻行為探究》是他帶著南山實驗學校的學生與甘肅的孩子們,歷時半年利用網路共同研究螞蟻的項目式學習的成果。

“這次獲獎讓我看到了歐美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變革力,也讓我更堅定地用這樣的教育理念影響我的老師和孩子們,並把它作為教育變革的源動力,推進學校創新。”唐曉勇説。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這一名詞在國內並不新鮮,但很多學校的探索常淺嘗輒止,除了缺乏系統性設計和科學的方法論之外,唐曉勇認為校長的認知和堅持是主要原因之一。

唐曉勇在項目式學習上摸索了20餘年,在南科大二實驗,探索更進一步。為解開傳統線性教學的困局,唐曉勇帶領團隊進行“主題式”課程開發,統整項目課程在2015年應運而生。

從1年級到8年級,他們打造了21個基於“網際網路+”的主題統整項目課程,這些主題涉及水的世界、茶文化、絲綢之路、一棵樹的價值等,將閱讀、學科教學、綜合實踐、資訊技術等課程內容完美融為一體。

什麼是統整?唐曉勇介紹,統整包括學科內統整、跨學科統整、以及超越學科的主題統整。授課方面,學校採取教師合作制、項目負責制,打破了各科老師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唐曉勇認為,分科教學讓人變得專業,跨學科學習讓人發展得更完整,兩者需要協同發展。如在七年級的“黃河頌”課程中,語文教師帶著學生研讀語文文本,歷史老師帶著學生探究黃河歷史,音樂教師則帶著他們頌唱黃河相關歌曲……這種做法克服了傳統分科教學的弊端,促進了學科間的交流,有利於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統整項目課程時間跨度為兩個月時間,佔用16至18個課時,與傳統的學科教材學習並行、融合。開學時,學生們會上一次集體大課,讓他們對整個主題、不同的分組有所了解,並根據個人愛好選擇分組。

在整個過程中,技術就承擔著腳手架的作用,比如涉及“水的世界”這樣系統的課程,水系就可用技術來彰顯。每個學生還可以通過PPT來展示自己的探索,他們也可以拿著 iPad在學校任何一個螢幕上自由交互,這也需要學校在設備系統上形成聯動。

那麼,統整項目課程之下如何來評價學生?唐曉勇給出的答案是採用成果彙報及開放性評價方式,而且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評價方式。

低年級的評價主要是集體秀,用藝術方式進行展示。而3到8年級主上PBL課程,會採用答辯的方式進行,專業老師和家長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學生還可以互評。“越簡單、越開放,你的評價效果可能就越好,要用未來的時間來檢驗今天的教學成果。”唐曉勇説。

打開校門,讓學習與真實場景深度聯結

在唐曉勇看來,未來課程的關鍵特徵是聯結真實世界的課程,把學習放在真實世界當中去,解決真實問題,不是僅僅在教材裏學習,這樣才能思考。

“圍墻把孩子們圍在裏學校裏,但校長、教師可以打開窗戶、打開門,讓學生看到美麗的風景,了解更多知識,這都是浸潤式的發展。”唐曉勇説。

在南科大二實驗的統整項目課程中,基於真實場景的學習是課程的底色,教師鼓勵學生們帶著學習的渴望走進生活。

比如,在“城市與自然”特色課程中,教師們帶領五年級的學生以自己生活居住的城市——深圳為起點,從城市河流到湖泊、水庫、水岸再到濕地生態系統,學生們從解決城市雨洪問題出發,採用PBL課程形式,通過學習、研究與討論,分組完成“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校園設計。

2017年底,唐曉勇帶著團隊開始做暑期研學旅行課程,作為統整項目課程的一部分,讓孩子走進大千世界,走進不同的城市和場景中去學習。根據自願原則,在暑期,二年級的“美麗中國”課程安排孩子們走進貴州、內蒙古等地,感受祖國風光的綺麗;三年級的“水的世界”課程則選擇廣東的東江水系;四年級的“茶文化”課程行走福建茶園、雲南茶馬古道;五年級的“絲綢之路”課程則到西安、敦煌;初一年級的“黃河頌”課程從鄭州出發,行走11天,沿途研究黃河的人文歷史……

同時,學校每一學年都會邀請20至30位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各個專業的教授來學校,為孩子們進行教學。比如,在實施“水的世界”統整項目課程時,學校就會請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的老師來學校一起探討課程內容,給孩子們講海洋知識。

在南科大二實驗的校門口,每週末會有兩輛“博物館大巴”載著孩子們去深圳的各大博物館學習。學校則在週四、週五安排學生網上搶課,每次安排50多人參加,整個參觀過程由學校出經費,家長全免費。

這一做法源於唐曉勇去歐洲、北美考察教育時的發現——在各種類型的博物館裏,都能看到有很多孩子在老師或父母的帶領下參觀。“目前中國的博物館教育很缺失,包括深圳,我們中國孩子應該也要享受到博物館的教育。”唐曉勇説。

唐曉勇有個夢想,他期待每個週末,學校所有的孩子都能去博物館學習,讓孩子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讓自身人文的積澱越來越深厚,不斷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理由相信,“博物館大巴”將會成為南科大二實驗經久不衰的美麗風景線。

“教師第一”,點燃每個人心中的火焰

唐曉勇始終認為,對學校來説,堅持“教師第一”的立場很重要。教師的思想境界、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保證。

在南科大二實驗,對教師的關愛和尊重體現在細節上:學校給老師們開季度生日會,為年輕的媽媽們設計了溫馨的“母嬰室”,教師洗手間裏都是全自動消毒馬桶,智慧化監測系統和新風系統確保空氣的清潔流通……很多來學校參觀的人都有一個直觀感受,教師們眼中有愛、身上發著光,學校的“人氣”很旺。

作為一所成立不到6年的新創校,南科大二實驗從最初的4個班增加至現在的42個班級,教師也在源源不斷增加,教師的平均年齡是29.5歲。從學歷層次來看,教師50%以上是碩士,其中不乏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等名校畢業的學生。當教師的起點很高並且年輕教師越來越多的時候,該如何來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唐曉勇認為,好的校長要能夠為學校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把教師心裏的火都點燃,讓每個人都想要熊熊燃燒。年輕教師的優勢在於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勇於創新,但也面臨著經驗不足的難題。因此,南科大二實驗對教師的培養與學校的統整項目課程結合起來,突出在實踐中學習,在課程中提升素養和能力。

在課程的開發層面上,主要聚焦課程品質的標準是什麼、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這兩大問題,因為唐曉勇有經驗,所以第1輪、第2輪都是他親自參與帶著做,老師隨時發現問題隨時反饋,在學校設計的咖啡屋內隨時進行頭腦風暴。

統整項目課程採用項目負責制,每個學期中每個主題都有一個項目負責人,由該負責人帶領推動課程,每一年級的每位教師都要選擇一個分組,與小組其他老師合作授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主要的角色是引導者,進行課程設計、資源準備,並協助學生。

一位年輕教師反饋,結合清單管理等工具,主題式教學探索的過程中充滿了樂趣,自身教學的專業性也得以大大提升。

教育需要學術打底,作為學術型校長,這些年來,唐曉勇獨立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課題,撰寫了13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並出版了多本專著。在教師培養中,唐曉勇把學術思維這一品質看得格外重要,鼓勵教師們用學術思維來提升專業能力。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南科大二實驗的教師們在核心期刊發表的專業論文已達160余篇。

“首先我是一個引領者,那麼多座山峰,我帶領團隊攀登哪一座很重要。其次我是一個組織者,攀登的團隊很重要。再次我是一個示範者,榜樣作用勝過很多語言和制度。在要求老師時,我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唐曉勇説。

創新課程、發學術文章、參加教育論壇……唐曉勇總是忙碌的,他懷揣著激情,以搖滾青年的精神來做事。他把這看成是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也希望通過這種學術“高調”,讓更多人了解學校的課程體系,讓更多人參與到“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技能”這種教育理念中來。

“做為教育人,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感受到教育對於我個人生命的價值。既然做了老師、校長,我們就要有尊嚴地行走在這片熱土上,這是我自己賦予自己的尊嚴,也期待賦予更多教師以尊嚴。”唐曉勇眼角微微折起皺紋,笑意在臉上盪漾。

面向未來,把人的需求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

唐曉勇回憶,在建校之初,南科大二實驗就把資訊化作為底層支撐,網際網路就像空氣一樣,浸潤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但學校從來不特別強調硬體,更關注學習的變革。

在每一次的新生家長會上,學校都會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個選項就是:“你支援還是不支援自帶終端進行學習?”近幾年有98%的家長都選用自帶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創新。

在外出走訪、考察一些學校的時候,唐曉勇發現,對於使用資訊技術,不少學校存在一些極端做法和誤區。

——有的學校對新技術不聞不問,儘管外面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裏做教育的人無視甚至阻礙這種變化在學校裏發生。

——另一些學校的做法是,只把技術疊加於傳統的基於教材的學習上,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大多數是淺層化的學習,並沒有認真思考技術在課程上的作用。

——還有一些資訊領導力差的校長,某些專家一講某個模式好,就引進來全面推廣,甚至把新技術引入作為政績工程,最後是一片慘狀,造成資源浪費。

在唐曉勇看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的需求”,要把學生和學習放在最前面,而不是把技術放在前面。“未來教育”首先是課程的重構,其次才是學習環境、學習技術、學習方法的創新。

“我們或許跟不上時代,但學生是要生活在未來的。只有為學習者構建統整式項目課程體系,讓學生浸潤在開放的、探究式的課程中學習,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在學習中逐步建構,真正的‘未來教育’才能成為可能。”唐曉勇説。

為此,南科大二實驗的統整課程目標的設計有三個維度:本體知識、學科知識和素養目標,其中素養目標是最關鍵的考量。同時,學校還打造了一個基於移動互聯時代的特質的全新教學環境。在課堂上,所有孩子都可以手持移動終端,每位老師拿著手機進課堂,所有教學資源,所有互動都通過手機輕鬆的完成。通過這樣的改變,讓學習內容呈現更多樣化,互動更個性化。

同時,學校裏每個角落都能移動互聯,比如學生想要了解一種花,就可以拍照掃描,通過網路進行檢索,這是借助大數據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還有是基於可視化思維工具的可視化學習,讓思考看得見,這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很有裨益。

唐曉勇認為,在面向未來的教育中,校長的資訊領導力尤為重要,這考驗著校長的遠見和堅持。“如果哪個項目做不動的時候,你要反思的是學校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不是管理的能力問題。校長一定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用新的思想去迭代。”唐曉勇説。

談及理想教育的形態,唐曉勇説,他心中理想的教育應該像森林的樣子,在一個自然和諧的生態裏,所有的生命都自由舒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朝著陽光向上而生長。

“曾經的夢想,在執著的追求下會成為現實的!”這是學生時代,唐曉勇寫在日記本上的一句話。身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浪潮中,唐曉勇從基層教師成長起來,慢慢汲取力量,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追求,始終把學習者始終放在中心地位,用愛來滋養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並不斷去學習、實踐和推動未來教育的發展。

如今,唐曉勇團隊所進行的“跨學科統整項目課程”收穫了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喜愛與認可,在全國20多個省市150多所學校進行推廣與實踐。讓學校服務教師、讓教育服務學生,“未來教育”在他的帶領下正在慢慢變為現實。(文/林嶼 圖/南科大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