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數學大神”韋東奕:網路重構天才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6-02 | 責編: 徐虹

【閱讀提示】“北大韋神”火爆全網,高中班主任:不希望影響到他

光明網評論員:這兩天,北大助教韋東奕意外在網路爆火。事情緣起于一段關於他的採訪視頻,在採訪中,他手提饅頭,懷抱大瓶裝無標簽的礦泉水,眼神迷離、頭髮蓬亂,加之採訪中透露自己通過數學保送北大、現在已是北大老師,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樣子。

其實韋東奕早已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裏,展現了他的天才特質。高中就獲得了數學聯賽山東省第一,參加過在西班牙和德國舉辦的第49屆和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別獲得滿分,後被保送到北大。在北大,8年讀完本碩博全部課程。在讀期間,他獲得了華羅庚金獎、陳省身金獎、林家翹金獎等等獎項。

在這次採訪之前,韋東奕已是數學圈內公認的大神了,別稱“韋神”。在一些網帖中流傳著他的傳説,比如解題速度超快,他的做題方法被稱為“韋方法”;他的講課內容,北大老師也不能理解。北大課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説法,學生不會的問老師,老師不會的問助教(韋東奕),助教也不會的就一定是題目出錯了……

但這些,恐怕依然不足以讓韋東奕“出圈”。韋東奕真正成為“網紅”,契機是他的形象。他的形象,實在太符合我們習慣的“天才想像”了——和曾經全國知名的陳景潤有異曲同工之處。

媒體的一些採訪和網友不具名的透露,都在豐滿著這個想像。智商超高,情商有限;沉迷數學,不修邊幅;能力出眾,怪癖不少。甚至有媒體説,韋東奕已經被網路PUA,有網友對他的容貌評頭論足,用“奇葩”“古怪”“找不找得到對象”的凡人視角來解析這位天才。

這事實上是網路在重構一位天才,網友未必理解數學公式,但是可以理解一種審美敘事。“掃地僧”“世外高人”“青年教主”,這些詞彙紛紛被套在了韋東奕的身上。學術討論,其實已經被“武俠小説”置換了。韋東奕身上的特點,成了一種具有奇幻元素的符號,進入網路閱讀的層次被咀嚼消化。他的容貌被PUA,實在也是難以避免的事,學術天才變為“網紅”,也就不得不接受來自大眾審美趣味的挑剔。

某種程度上説,這也是網路“造神”——當然韋東奕的能力確實值得被膜拜,但不得不説,這種網路關注也改變了專業話語形態,將專業問題變得具有文學性和戲劇性。

不過,網路對嚴肅事物的解構和重構,具有有虛擬性,可能遮蔽對現實社會的判斷。比如通過韋東奕的網路形象判斷北大數學院、進而判斷中國數學的整體水準,恐怕都是不準確的。韋東奕在網路空間是近乎“封神”的傳説,但對中國數學基礎研究,依然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比如國際公認的數學領域最高獎項、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中國本土目前尚未産生得主。在軟科公佈的《2021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北大數學系全國第一,但放到國際上也只排到41名。基礎數學研究,依然被認為是中國科研的一個“薄弱環節”。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曾經在採訪中被問及“中國的數學水準排在世界什麼位置”,他直言,雖然進步很大,“但相差還是很大的距離”。另一位數學家許晨陽因為種種原因從北大數學院離開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網路上至今還流傳著臨走前他對科研體系的反思與建言。

對天才的圍觀,應該引發社會對數學議題的重視。從做題到研究再到産業進步,從個體天才到集群效應再到學科建設,這些問題是逐層遞進的,也越來越仰仗機制的整體性支撐,越來越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而非僅僅是個人的超高天賦。

韋東奕當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讓韋東奕的天賦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數學領域,數學又如何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支撐,這些,還得落到我們科研體制改革創新的話題範疇之內。比如提升基礎研究的整體待遇,為他們的科研工作鬆綁等。

這些艱深的話題,肯定不如圍觀天才有趣、有網感。但對於中國的數學研究來説,卻是必須正視並下功夫啃下的硬骨頭。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