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公佈,它們會如何面向“未來”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新京報評論 | 時間: 2021-05-28 | 責編: 徐虹

        未來技術學院的體制機制改革,不但決定學院的發展走向,也對高校的整體改革具有探索、示範意義。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教育部官網截圖

未來已來,未來技術學院來了!

據報道,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公佈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經高校自主申報、專家論證,全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2所高校獲批建設首批未來技術學院。這12所高校全部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什麼是未來技術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幹什麼?與這些大學的其他學院相比有何不同?對於12所“雙一流”大學同時獲批建設未來技術學院,輿論充滿著好奇。

真槍實彈地“搞創新”

其實,教育部去年5月印發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已經確定了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目標。

其中提到,要探索專業學科實質性複合交叉合作規律,探索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常規、突破約束、突破壁壘,強化變革、強化創新、強化引領,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

很顯然,未來技術學院不是搞虛頭巴腦的“未來”概念,而是要真槍實彈地進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由此去看,打造未來技術學院的目的,就是為建設科技強國服務。

事實上,要辦好未來技術學院,最關鍵的是進行學院管理與辦學機制改革。

近年來,我國高校都在深化校內管理改革,其目的是擴大學院自主權。但總體看來,由於受整體學校管理框架、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職稱評審制度的影響,學院並沒有獲得充分的自主權。

現實中,很多教師要按學校的統一要求發表論文、申請課題、申請專利等,才能因此獲得相應經費。不少教師的精力都被導向發表論文、申請課題,一些教授也因此變為“論文教授”、“課題教授”、“經費教授”。這既導致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又存在輕視人才培養的現實問題。

本來,從面向未來,探索創新突破出發,每個學院、學科,都應該主動尋求學科交叉、合作。但部分高校追求的不是取得創新成果,而是為了“講好故事”,以便申請課題和經費。

在看重學術頭銜的評價體系中,教師、研究人員為獲得學術頭銜,把很多精力用在獲得學術資源的遊戲之中。

  ▲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教育部官網截圖

大膽進行體制機制改革

那麼,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這就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校內管理改革,創新學院管理機制解決。前述《指南》就提到,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支援未來技術學院構建多學科交叉機制”。

具體而言,比如不設置行政級別等。我國部分省市已選擇部分高校推進“取消二級學院行政級別”的改革,未來技術學院應該繼續探索這一改革。

在不設置行政級別後,未來技術學院,可以建立學院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由理事會拓寬學院的辦學資源,並確定學院發展戰略,遴選學院院長。這一管理模式,有利於推進學科交叉、整合資源,堅持學院的發展定位。

與此同時,學院的教育事務與學術事務,要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由教授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負責。

如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貢獻,應由教授委員會制定標準並實施;評價教師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則由學術委員會制定標準並實施。

這有利於結合本學院的辦學定位,制定與其他學院不同的評價體系,切實落實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原則。

未來技術學院要取得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成果,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必須進行大膽地體制機制改革。換句話説,它們應該成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帽子”的先行軍。

在所有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高校中,未來技術學院的體制機制改革,不但決定學院的發展走向,也對學校的整體改革具有探索、示範意義。

從這一角度看,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的重要意義,並非取得一兩項標誌性的技術創新成果那麼簡單,關鍵還是在於是否突破常規,建立起更好的機制。有了更好的機制,顛覆性的創新技術自然會噴薄而出,也會為社會培養大批創新領軍人才。

□熊丙奇(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