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中育人模式改革必須同時表現為課程體系變革和課程方式變革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李金初 | 時間: 2021-05-27 | 責編: 曾瑞鑫

原標題:高中育人模式改革必須同時表現為課程體系變革和課程方式變革

兩個相隔20年的育人實驗啟示

學生在敦煌親密接觸“沙漠之舟“。學校供圖

沙漠裏的跳躍 學校供圖

學生在野外進行植被測量 學校供圖

如何進行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破除唯考試、唯分數、唯升學的教育模式,是當下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聯繫我在北京十一學校和北京建華實驗學校設計組織的兩次實驗,可以得出某些結論。

不為高考,贏得高考

上世紀90年代末,北京十一學校在初中進行了“綜合活動課”和“分層教學,選課走班”課程方式改革實驗並取得優秀成果後,提出兩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課程改革能否進入到高中階段?以取得高分、高升學率和名校率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的應試教育可不可以改變?這兩個問題十分尖銳,學校決定組建實驗班,先行先試,碰一碰。

當時,北京十一學校連區重點都不是,生源一般。在1999年入學的高一8個班320名新生中,學校選擇81人組成兩個理科班。給學生和家長講清楚實驗意義和實驗風險後,由學生自願報名,選擇其中相對優秀的學生。按中考成績,當年可以進入海澱區頂尖學校的有30人,佔參與實驗的37.0%;可以進入北京市頂尖學校的有15人,佔實驗人數的18.5%。實驗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計,本文重點介紹智育方面。

第一,高中三年重劃學段。基礎學段,選用部頒教材,完成高中課程學習,用時3.5個學期;拓寬加深學段,引入新學習內容,進行項目式研究性學習,用時1個學期;升學復習學段,用時1.5學期。比較起來,增加了拓寬加深學段的學習,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能力。

第二,在整個高中階段,直至高考前,每週只安排5個半天的課,也就是每天上午5節課,每週共25節課,每節課減為40分鐘。課時也進行了調整,非高考科目按教育部規定,課時不增不減;高考科目減少課時,數學4課時,語文、物理、化學、英語各3課時。顛覆傳統的課時安排,目的在於將學習的重要資源——時間,最大量地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時間的主人,自主安排規劃自己的高中學習生活。

為保證實現,學校規定了嚴格的紀律,在規定課時外,只允許個別答疑、補課,不得安排達1/4班級人數的集體答疑、補課,覆蓋全部下午、晚自習、雙休日和寒暑假。違反者作嚴重違紀處理,扣除當月1/4結構工資。不盡人情的規定,保證了這個實驗真實地進行。

第三,重整學習內容,實行“大單元,四環節”主題式教學。每個單元4至8課時,分為自學自研、討論問難、教師精講、運用評價4個環節。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又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還學生以讀書權、思考權、討論權、挑戰權,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能動性、批判性得到調動和發揮,實現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生長性成長性學習。

實驗結果——僅以2002年高考成績為例,100%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600分以上達到48%。

這個實驗獲得了學生、家長、教師、領導的一致滿意,從此開闢了十一學校高品質教育發展的新路。我對這個實驗的評價是:學生素質提高了,升學成績不會差;不為高考,贏得高考。可以引申出來的結論是:以考試獲得高分、高升學率為唯一目標或主要目標而組織和安排的應試教育,不僅需要改變,而且可以改變。

但是,這個實驗有它的局限,僅僅是課程方式之一的學科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並不是廣泛的課程方式變革,也沒有涉及育人平臺——課程體系的變革。完整的育人模式改革包括課程體系和課程方式,需要向前推進,我在十一學校已經沒有機會完成。

“尖毛草”實驗:根深才能葉茂

2007年10月,我結束了在十一學校的任職,到民辦校北京建華實驗學校擔任校長和董事長。我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慣性得到延續,育人模式創新成為重要目標。很幸運,我很快生成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命題,開始了本土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原創,並取得重要理論成果,出版了《人生中心教育論》和《人生中心教育課程論》。其中,“全課程”體系是重要的課程創造,也完成了我在十一學校尚未完成的心願。

“全課程”體系與國家課程體系完全融合,並且是後者的完善和發展。為檢驗其功能,我親自選擇2020屆的一個班進行實驗。實驗方案由老師、學生、家長和領導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共同討論確定,被學生命名為“尖毛草”課程實驗,學生自稱“草兒們”。

尖毛草是非洲草本植物,不怕輸在起跑線上。春天來臨時,萬物向上生長,但在6個月的時間裏,尖毛草卻只生長1—1.5寸高。其實,它沒有停止生長,而是在向下紮根,可達28米。夏季,非洲雨季來臨,充沛的雨水帶來豐富養分,尖毛草發達的根系充分發揮潛能,吸收並供給尖毛草向上生長,一天可生長0.5—1.5米,三五天便能長成草原之王,最終贏在了終點線上。深刻的寓意解説了基礎教育的規律——基礎,紮根,生長——根深才能葉茂,根深一定葉茂。

“全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按功能(內容)分,有做人課程、做事課程、生活課程;按空間分,有學校空間課程、自然空間課程、社會空間課程、心理空間課程;按時間分,基礎教育12年段或15年段。這是覆蓋學生人生全內容、全空間、全過程的全面發展課程體系。

育人模式改革,是作為育人的平臺——課程體系的改革和作為育人的方式——課程方式的改革的總稱。這兩項改革,在人生中心教育中,表現為全課程體系和全課程的實現方式,這就是“人生中心教育”的育人模式。“尖毛草”課程實驗,就是育人模式實驗。

“草兒們”興奮地踏上了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的課程之旅。“新中國從哪走來?”是社會空間紅色路線課程。他們在幾年的時間裏,沿著“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的路線,尋訪建立新中國的歷程。又在幾年的時間裏,下江南,上草原,赴海濱,遊冰城,欣賞祖國秀麗河山,這是自然空間綠色路線課程。學生們訪深圳改革前沿,看現場衛星發射,堅信國家美好未來;到貧困山區,訪困難學校,共同生活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擔當;遠涉重洋,境外學習,體驗多元文化,學習國際交往。

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的課程方式,繼承和延續了十一學校“綜合活動課”方式,是主體性、主題性、集體性、研究性學習,像科學工作者做研究一樣進行,成果方式是論文、考察報告、模型創作。學生們的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也走向了海外,知識得到了豐富和擴展,能力得到多方面鍛鍊和提升。校外空間的學習,使他們既熱愛祖國,又放眼世界。

“人生中心教育”的校內空間學科課程,繼承延續發展了前一個實驗的教學方式。主張課堂教學在“科學、效率”的前提下,實現具有“自由、民主、活力、主體、思考、智慧、生長、哲理”特徵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自學自研,師生間、生生間對話、討論、交流,常常形成彼此間的挑戰辯論。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能力和智慧。

我特別欣賞和喜歡這些“草兒們”。按中考成績,他們進不了海澱區的優質學校,似乎不那麼“優秀”。但在課改中,他們表現出的純潔向上、富有潛力和進取精神,使我相信他們就是有希望的下一代。我也相信,在“人生中心教育”的目標——“優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實現美好人生”引導下,他們會獲得全面優秀的成長,當然包括成績的優秀。

仍然以2020年實驗班高考成績為例報告實驗結果:一本率100%,高考平均分超過北京市學校最高平均分兩位數!

他們曾經在起跑線上落後,卻在終點線上優秀。這個實驗又一次驗證了20年前實驗得出的結論,更進一步證明了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育人模式改革必須同時表現為課程體系的變革和課程方式的變革。

(作者係北京建華實驗學校董事長、原校長,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

作者:李金初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05月26日第5版 版名:校長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