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中國故事 | 種豆南山下——專訪南山文理實驗學校校長吳希福

來源: 人民日報融媒體頭條 | 作者: 范傑 | 時間: 2021-05-18 | 責編: 羅天林


01 種豆南山下

1979年7月8日,中國南方,隆隆炮聲轟鳴,地動山搖。一時間,深圳南山腳下的蛇口灣畔,滄海變桑田。這是世紀老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志的英明決策。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闢概括。“三個面向”成為改革開放教育發展的引路明燈,何時何地,都不過時。教育改革的圭臬,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不忘初心,牢記偉人教導,做一名以教育為信仰的人,是吳希福一生的追求。42個春去秋來,寒來暑往,他孜孜不倦,殫精竭慮。

2021年3月23日,在深圳南山文理實驗學校,讓吳希福多次感動得淚流滿面。這一天,是他60歲的生日,60載霜雪磨礪,老驥伏櫪,滄桑曆盡。這一天,是他難以忘懷的日子,新老領導為他獻花,同事們為他獻花,孩子們為他獻花。這一天,妻子和女兒來到學校,送上純真浪漫的祝福禮物。

流年花甲近黃昏,永葆初心步印痕。光陰荏苒,六十年過去,吳希福感到心酸、幸運、溫暖、自豪和幸福……

02 雲橫秦嶺家何在

15歲的吳希福,瘦瘦的身材,眼睛有神,講話有中氣,長時間沒有歡笑。那個特殊年代,似乎歡笑不起來。

“父親要你讀完初中回家種地!”吳希福的大哥悄悄地告訴他。

“不行,我要讀高中!”

“都搞文化大革命了,讀書還有用麼?”大哥説罷,下地幹活去了。

“為什麼?”吳希福百思不得其解。對一個初中學生來説,常年生活在大山腳下,認知的確太少了。

1961年3月23日,吳希福出生在秦嶺北面的安康地區旬陽縣關口公社同心大隊農村。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安康大地並不“安康”,靠天吃飯的農村,自然災害時常襲擊弱勢群體,赤貧的農民,難以想像,刻骨銘心。吳希福的童年記憶裏,只知道廣袤的農村普遍歉收,糧食緊缺,不少人靠挖野菜、吃樹皮、啃稻草來充饑度日。

秦嶺之大,吳希福不太明白。秦嶺之神奇,他也不太了解。位於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江漢之間的這塊龐大山脈,像一首寓意豐富的田園古詩。

貧窮剝奪了人的力量、尊嚴和權利,讓其在自然、神靈、權利面前自覺軟弱、卑躬屈膝,這些,吳希福記憶猶新。幼小的吳希福,沒有快樂的童年,只有溫飽的奢求;憂鬱的眼神,時常被饑餓與貧窮所困擾。父輩們含辛茹苦地撫養八個兄弟姐妹,能夠生存下來,真不容易。

家是孩子們幸福的港灣,慢慢長大的吳希福,體會不到“港灣”的幸福。深受饑餓之苦的他,對渴望幸福的唯一標準,就是解決溫飽問題,享受衣食無憂而已。父輩給他取名為“希福”,就是希望他獲得幸福,做個有福之人。

“不管多窮,也要把孩子們養大成人!”這是父母親在最困難時期相互鼓勵、相互堅守的一句話,吳希福聽到後,默默地印在心裏。

資源極其匱乏,流通極其堵塞,資訊極其封閉,營養不足的吳希福,體弱多病,骨瘦如柴。父母背著他爬過多少山路,求神拜佛,尋醫問診。父母感謝上蒼,讓他僥倖地活了下來。那個年代,能夠活著,就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安康農村,地處大巴山區,吳希福的父母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歸的集體生活。他的父輩是最具代表性的農民階層,老實巴交,每天臉朝黃土背朝天,自己沒有文化,希望子女們讀書有出息,期待下一代學好本領,早日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大山外面是什麼?父母並不知道,吳希福也不知道。他的哥哥姐姐們因為經濟困難,加上農村生産力極度低下的大環境,談不上理想抱負,更無法規劃未來,用“雲橫秦嶺家何在”來形容一家人的狀況,恰如其分。

那個年代,前途、教育、事業是些什麼,沒有人去想。吳希福的兄弟姊妹中,除了他一人堅持讀書外,其餘的先後輟學,回家做了“全職農民”,所幸的是後來依靠政府的“掃盲”國策,通過夜校補習功課,學習農技和經商,一個個學會了謀生養家的本領。

初中快畢業的吳希福,好奇心越來越強,知識面越來越廣,他感悟到秦嶺山脈的雄偉秀美,感受到大巴山區的神奇可愛。暑假放學回家幫忙砍柴放牛,細心觀察一個個掀升的地塊,細緻欣賞一條條斷層懸崖。陡峭的短坡,清澈的河流,險峻的峽谷,如詩如畫。清風吹過,格外愜意,他思緒萬千,浮想聯翩。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電影《紅燈記》裏的經典臺詞,也是中國特色的教育成果。

“孩子,書無法再讀了,讀完初中回家種地掙工分吧!”大哥的話終於得到證實。初中畢業前的一個早上,從來沒有大發脾氣的父親,提議讓吳希福放棄學業。

“不行不行,我要繼續讀高中,我要繼續讀……”對酷愛上學的吳希福來説,猶如晴天霹靂,這是他第一次與父親頂嘴。惱怒地父親衝動地打了兒子一耳光。

百般委屈的吳希福顧不上吃飯,一邊抹眼淚一邊小跑似地來到學校。從同心村、後來改為江北村到鎮裏讀中學,每週背上五天的口糧和腌制的醬菜,步行十多裏的山路,還要過一條漢江河。小小渡船,無人看管,都是孩子們自己拉繩划槳來回。母親心痛地拿了幾個饅頭,翻山越嶺送到學校,悄悄地安慰這個可愛而又倔強的小兒子。

懂事的吳希福透過窗戶眺望母親返回的背影,一個小腳農村女人蹣跚而行的佝僂背影,他跑出教室、躲在一角痛哭。從此,他下定決心讀書,立志學好本領,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其實,吳希福沒有責怪父親,集體經濟時代,所謂按勞分配,其實就是依靠掙工分養家糊口,家裏勞動力多少決定養活一家人的口糧。一家之長的父親,無能為力,違心地決定孩子們回家種地,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吳希福與父親“爭吵”的事被班主任知道了。老師通過家訪,打動了他那憨厚的父親,説服了他那慈祥的母親。“文革”中期,哪怕只有半天文化課,甚至半工半讀,但是他深信:讀書,就是追求幸福、把握未來的唯一齣路。

蹲在母親身邊的吳希福,記住了老師的囑咐:窮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只要還有讀書的機會,就不要放棄。

沒有放棄,吳希福堅持讀完了初中,又堅持讀完高中。作為當時村裏的知識分子,他被村支書看重。1979年9月,他被推薦進入漢江河邊的一所民辦學校任教,儘管只是代課,但他體驗到了一名鄉村教師的責任與榮耀。

“去流浪在安康,就讓風愛你飄蕩,一邊是你,一邊是我,一邊是南方;去飄落在巴山,如果你住在漢江,一片寧靜,一片安詳,一片山水;陌生的旅人,你是否知道,這個城市叫做安康……”安康民歌,都是老百姓的心聲,都是時代的脈搏,沐浴著歷史的風和雨。

吳希福熱愛家鄉的黃土地,喜歡哼唱家鄉的山歌民謠。秦巴山麓,江漢兩岸,無處不飛歌,無時不飛歌。這是家鄉的文化,也是家鄉的習俗。信手拈來的民歌中,千姿百態,有血有肉,乾淨利落,簡潔有力,充滿生活氣息,看似平常,卻音韻雋永,富有感染力。放聲唱著山歌,他的內心深處與作詞作曲的農民創作者一樣,有渴望,有期待,有遐想,也有共鳴。

03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偏僻的鄉村小學,簡陋的教學設施,落後的交通環境,鍛鍊了吳希福。送走放學的孩子,他時常爬到大巴山上,遠眺秦嶺主脊,視野中煙波浩渺的秦嶺山脈,如同一個個美好的路標,成為他前行的方向。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夏季,終於盼到中等師範學校招生了,吳希福圓滿答卷,順利錄取。從此,他的身份發生了改變,由農村戶口轉為城市居民。那年23歲,是他人生中最為得意的轉捩點。

兩年的師範課堂,正規而系統,吳希福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對他來説,第一次走出大山走進城市,第一次聆聽講師面對面的授課,第一次吃上免費的學生飯菜,第一次見到大型圖書館,第一次觀摩學長們充滿熱血與激情的演講。此情此景,他激動不已,興奮交加,不斷問自己:能夠像他們一樣優秀嗎?

從此,吳希福嚴格規劃自己的未來,制定學習計劃,高標準嚴要求,每天的活動軌跡從宿舍到教室、到運動場到圖書館、再到琴房和食堂。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堅持不懈,他從普通的師範生成長為地級市的優秀學生,學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由於成績優秀,表現優秀,1983年7月,吳希福畢業後分配到安康師範學校附屬小學,這是安康市的重點小學。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充電”自學,六年做了30多本讀書筆記,一步一步攻克大學知識,成為一名中文基礎紮實的本科生。

無論在學校全職讀書,還是在教學工作崗位,吳希福都是一個學神,比學霸更用功更刻苦。回想當時的外部條件,吳希福感到浪漫又辛酸。當別人在運動打球散步時,他默默看書默默整理筆記;當別人追趕電視劇、喝酒聚會聊天時,他默默地走在山間小路上認真復習知識點。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吳希福獨自背誦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屈原的《離騷》,優美詩詞,先賢哲理,激勵著他奮發向上,持之以恒,鍥而不捨,永不止步。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基礎教育的核心在哪?”勤奮工作、善於思考的吳希福,對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一直在腦海裏碰撞,一直在探索中求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吳希福多年來專注地研究韓愈先生的師道觀和教育思想,研究教師的任務,研究教師的重要性,研究教師的標準以及師生關係。

“我要求報名參加全市優質課教學比賽!”1987年3月的一個早晨,吳希福向老校長提出申請。他瘦瘦的身材,像風一樣地小跑似的來到校長辦公室,眼睛睜得大大的,聲音特別洪亮,中氣十足。

“這次比賽都是各路拔尖的選手啊,有信心麼?”老校長非常驚訝。驚訝過後,猶豫起來,因為安康市教育局組織的小學語文“優質課”教學比賽,成敗與否,關係到學校在全市教育戰線的聲譽和地位。

離開校長辦公室,吳希福回味老校長擔心的語氣。敢想敢幹的他,計劃通過優質課比賽活動,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檢驗自己的教學實踐,看看是否贏得專家同行們的認同。

吳希福認為,基礎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弊端較多,主觀與客觀脫節,愈來愈走向教育本質的反面。受教育者很苦很累,孩子們身上總是背負著那麼多跟教育無關的內容,升學與就業成為社會大眾的普遍追求。過於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目標,結果呢?

那年夏天,吳希福的優質課,因為是代表學校出征的,所以老校長特別重視。經歷新舊社會變革的老校長,對年輕教師特別關愛。

老校長把自己多年積累的模擬教案和相關資料提供吳希福參考,期待他好好借鑒,能夠為學校爭得榮譽。她作為師範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專家,多次與吳希福一起研究教學大綱,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手段。

為了參與教學比賽,吳希福查閱了大量中外教育權威專家的教學理論與教育思想。他認為,老師不能違背教育本質,不能劫持孩子的天性。他崇尚老子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的思想,老子講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在他的優質課教案中,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全新觀點,利用“電化教學”來凸顯並回歸教育的純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能夠提出“電化教學”的概念就是創新,就是突破,運用“電化教學”也是奇跡。吳希福敢想敢試,他親自動手,準備玻璃片和塑膠布,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把課堂板書的內容用彩筆繪圖,加上文字説明;在物理老師的幫助下,利用幻燈機投影到講臺兩側的螢幕上。這樣的課堂,孩子們歡呼雀躍,特別好奇,特別開心,特別有激情,特別有想像力。

“課堂紀律有些混亂,教學目的不夠明確……”

“知識點挖掘得不夠,過多注重學生主體地位……”

“有創意,有特色,有激情……”

“這種教法不落窠臼,理念新穎,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新建立了教育價值觀!”

從初賽到決賽,吳希福的教學方法有褒有貶,褒貶不一。他沒有採納老校長“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案,完全另辟蹊徑,課堂上出現了一陣陣“茶館”式的熱鬧場景。他的教學風格不僅體現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吳希福教學比武的創新與突破,安康市教育局教研室優質課評選小組儘管有爭議,甚至是爭論,但提出的問題都是誠懇和善意的。點評會上,針對評委們的質疑,吳希福有禮有節地一一回答,不卑不亢,慷慨激昂地引用了德國教育家第斯德惠的名言,他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成功的教學就是喚起學生興趣的方式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激情思考,大膽發言,就是創新!”吳希福的教學改革,受到省教育廳特邀嘉賓的認可。省級專家力排眾議,肯定了他的教改創新。於是,評委意見出現了戲劇性地一邊倒,傾向於專家的觀點與思路。最終,吳希福的優質課榮獲全市二等獎。

1985年,吳希福的“電化教學”研究項目被學校申請為省級重大教學改革課題,經過三年的試驗與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並於1988年獲陜西省首屆普教系統教學成果第二名,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學改革進步獎。從此,他的名字在安康市教育系統廣為傳頌,他的教學模式被多所學校借鑒,他的教學“道具”與學科老師共用,他的教學論文在省市教育刊物上陸續發表,他的課堂成為學生最期盼最感興趣的學科。

1993年,吳希福被學校推選為教導主任;1996年被評為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這一年,他剛滿35歲,是陜西安康乃至全國最年輕的教育專家之一。

04 盛世如歌春又臨

1992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小平同志“南巡”,再次吹響了震驚中外的改革衝鋒號。新華社轉發了深圳特區報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全景式地生動地記錄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所行所思所講。吳希福捧著報紙,細細閱讀,深圳涌起的改革春潮,在他的心湖久久激蕩,無法平靜。

世界那麼大,一定去看看,尤其是深圳。靠近香港的深圳怎麼樣?吳希福只是從新聞媒體上獲得消息,沒有真正的感性認識。

1998年5月8日淩晨,位於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美軍精準導彈轟炸,造成三名記者遇難,一人失蹤,二十多位工作人員受傷,使館被毀的嚴重後果。由於國力對比懸殊,我國政府只能發表強烈抗議和嚴正聲明,老百姓上街遊行集會,只能用語言來譴責侵略者。蒙受屈辱的中國,也只能韜光養晦,自強不息。外部壓力迫使國人醒悟,奮發圖強。在吳希福心裏,落後免不了挨打,免不了欺淩。

大國崛起的關鍵是什麼?是興辦實業還是革新政治?是加強武備還是振興教育?吳希福不想爭論,不願意參與爭論。

1999年初,吳希福花了7500元購買了一部“北大方正”臺式電腦,用於教案設計和文學創作。在大西北,用電腦寫教案、寫文章、做PPT設計的一線老師中,的確比較罕見。當時月薪僅有1080元的他,的確有點奢侈。為此,妻子在家嘮叨了幾天,他沒有爭辯,十分理解,花了大半年工資,心痛一下人之常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勤奮好學,善於思考,是吳希福多年養成的慣性。2000年,他有幸參加廣東教育學院舉辦的全國千名骨幹校長培訓學習;2001年,他有幸參加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全國小學校長首屆高級研修班學習;2002年,他有幸跟隨教育部組織的歐洲考察團學習。走進歐洲,參觀歐洲基礎教育特色學校,讓他大開了眼界;在國內考察港澳以及北上廣深等地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深圳和珠海經濟特區的資訊化教學,令吳希福格外震撼,十分羨慕。

深圳考察期間,吳希福多停留了一週,他跑遍了南山、福田、羅湖、寶安、龍崗和鹽田等六個區的中心學校,印象最深的是,特區學校資訊化國際化教學遠遠走在內地前列,老師們出國學習的機會多,暑假和寒假生活豐富多彩。這樣的教育環境,一定能夠造就新時代的優秀教師隊伍,一定能夠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拔尖人才。

辦教育,辦大教育,深圳舍得花錢,舍得投資,有實力有遠見。回到安康,吳希福制定了學校資訊化教學和教師培訓的五年規劃,上報教育局長,局長再上報市長。

再窮不能窮教育。在經濟水準相對落後的陜西,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只能畫餅充饑,望梅止渴。陜西沒有錢,安康沒有錢,吳希福的資訊化教育和教師隊伍培訓計劃一時擱淺,無法推動實施。這年冬天,西北特別冷,他感冒了,而且高燒不止,咳嗽了很久,聲音都嘶啞了。這是他從教以來,病得最厲害的一次。

躺在病床上的吳希福,想了很久很久,也想了很多很多。一個尋夢追夢的勇士,一個敢想敢幹的青年,用武之地在哪?這年春節,他過得很糾結,心情很複雜。

2002年初春,深圳市南山區面向全國招聘優秀校長,吳希福被朋友好心推薦,時任區教育局局長的劉曉明接待了他。見到劉曉明,第一印像是深圳的教育行政官員滿面春光,和顏悅色,沒有架子,坦誠待人,熱情好客。

“你在安康獲得那麼多榮譽,又受到組織器重,舍得離開麼?”劉曉明單刀直入,一語切中要害。

“深圳會更有機會實現我的教育夢想!”吳希福直言不諱,誠懇回答。他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説話還是那麼中氣十足。

每個人都手握一把改變命運的鑰匙,只是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罷了。草根出身的吳希福,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知識淵博的劉曉明,教育理念特別超前,加上思想開放,才華橫溢,性格活躍,給吳希福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南山教育局會客廳,劉曉明與吳希福促膝談心,坦誠交流。源於歐洲的現代文明,是社會化的人工秩序建構的結果,需要超越性的理性思維和專業化的探索研究,區別於傳統農耕文明對自然生態秩序的依賴。劉曉明感慨地説,教育才是現代文明崛起的前提。

在吳希福眼裏,面前的這位精力旺盛、富有情懷的教育局長,既有魄力又有魅力。談到我國現代化進程,也談到獨立文化運動。落後的中國,人們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依據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而是看現實需要什麼,尤其是西方的強者怎麼做。所以,過去辦學,總是服務於具體的現實需要,有時照搬西方既定的智慧,缺乏獨立的學理研究。

話題不斷穿越。劉曉明和吳希福又談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談到1860年以圖自強的歷史,談到我國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之出發點,秉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嘗試著在工具和器物層面引進西方文明的艦船利炮,並不能改變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思維方式。

話題又提到1872年至1875年的清政府,提到派遣四批幼童赴美留學、1881年被迫召回的國際化教育。是啊,世紀之交,庚子之變,深重災難的民族,動搖了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教育根基。

國門開放,不能喊口號。吳希福慨嘆道,沒有現代科學與契約精神的內在支援,是無法擺脫傳統文明桎梏的。雖然亦步亦趨地與西方現實妥協,甚至主動接軌,但人們沒有自由的精神、悠然的心態來創造一種全新的文明秩序。這種營造出來的幾乎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設施,並不具備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吳希福認為,應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前提,否則,只是搞形式主義,淮橘為枳,治標不治本。北京大學能夠成為真正的現代大學,是因為1916年蔡元培先生海納百川、全面改革實現的。沒有蔡元培執掌北大,就沒有北大的新文化運動,更沒有科學與民主的偉大旗幟。

劉曉明提出的搶佔教育資訊化、國際化、課程改革等三個制高點,為南山教育改革指明瞭方向,可以説,“三個制高點”是深圳乃至全國的教改靈魂,是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核心內容的科學化、清晰化、具體化。

與劉曉明的交心交流,吳希福特別放鬆,特別自信。他堅定了投奔深圳這塊熱土地的決心與信心。儘管胞兄反對,同事驚訝,上級領導阻攔,但年邁的父親關鍵時刻站出來支援他,鼓勵他。恩重如山的父親,開朗開明,他感激涕零。

05 潤物細無聲

2003年2月,吳希福順利調入深圳,他是通過人才綠色通道直接進入深圳建設大軍的,妻子隨遷,女兒就近入學。説實話,成為深圳特區一員,他和家人步入人生新的起點,感到滿足,感到幸福。

四季如春的深圳,條條大道花團錦簇,車水馬龍。深圳灣畔,煙波浩渺,水鳥翻飛,海燕翱翔,遊人如織。

來到深圳的第一站,吳希福擔任南山區大新小學校長。這是區教育局黨委的信任,全心投入的他,時刻接受組織的考驗。

大新小學地處南山區的城中村,非戶籍學生90%,絕大部分都是外地打工子女。能夠讓一千多個家庭的孩子快樂地成長,吳希福如履薄冰,工作上精益求精。

“從現在起,學校務必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格按章辦事!”開學之初,吳希福在大新學校教師大會上發言。來到深圳的第一學期,他既當校長,又兼任高年級語文教學任務,以身作則,深入教學一線,抓制度抓管理。

“對紀律鬆懈的人,實行考勤制度與個人工資掛鉤,必要時面向社會招聘新老師!”區教育局領導支援吳希福的人事管理,一週內,過去請長假不上班的多名老師自覺上崗就位,主動請纓挑重擔。

依靠制度管人,激勵幹事,穩定了骨幹教師隊伍,提高了全校教師積極性。針對外來工子女的家庭背景,吳希福鼓勵班主任老師家訪,積極倡導“三禮”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改革上,他大力推行南山實驗小學“八歲能讀寫”的實驗成果,倡導兒童電腦技術,培養學生閱讀技能。

從此,大新小學孩子們入學不久對電腦寫作産生興趣,到八歲時具備較高的讀寫能力。從習慣培養,到學習變革,吳希福和老師們一起大膽實驗,不斷改進,取得了顯著效果。

2006年9月上旬的一天,教師節前夕,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來到南山,走進大新小學,看望並慰問學校教職員工。

一所偏僻的城中村小學,贏得市委書記的關注,在深圳特區歷史上,的確比較罕見。在大新小學教學樓走廊,李鴻忠等深圳市委領導參觀了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壁報,觀摩了學校語文和音樂教學課堂。從老師們的專心教學和學生們的用心學習,以及課間休息的禮貌言行,讓參觀者一個個伸出大拇指,讚賞有加。

何謂三禮?就是禮儀、禮節和禮貌。“三禮”構建了符合深圳底層學校生源特點的德育體系。這是吳希福的創新,是他有的放矢的教學實踐。

“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從小學生開始加強禮儀、禮節、禮貌知識的教育十分必要!” 李鴻忠代表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了吳希福倡導的“三禮”教育特色,高度讚美大新小學素質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果。

告別大新學校時,李鴻忠主動提出與師生合影留念,握著吳希福的手,開懷地笑了,希望學校把“三禮”教育特色堅持下去,不斷總結經驗、發揚光大,為深圳乃至全國教育戰線提供有益的借鑒。

看到陪同的市區教育局負責人都在場,李鴻忠轉身告誡幾位局長,有教無類是教育的重要原則,高進高出、高進優出固然是本事,但像大新學校做到低進高出的效果,體現了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準,這才是真本事大本事!市委書記的肯定,給吳希福和師生們莫大的鼓舞。

2007年9月,在香港半島,吳希福參加了粵港澳臺以及京津滬兩岸七地的素質教育交流活動,吳希福介紹了“三禮”教育的推廣背景,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學生,就是學習生活的人。這是吳希福的新觀點,與會的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非常認同,紛紛邀請他,期待更多的探討機會。“三禮”教育成為這次國際教育交流活動的一大亮點。

2010年6月的一個週末,吳希福再次走進北師大校長培訓中心,與全國優秀校長們交流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衝突的熱點難點。他大膽發言,指出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往往誇大了教育作用之弊端,認為教育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觀點是錯誤的,認為一切教育目標可以通過教育技巧來實現的觀點都是有偏頗的。

在吳希福的腦海裏,真正的教育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潛在教育, 也是一種“于無聲處響驚雷”式的心靈感應。基礎教育應該面向一切學生,面向學生的一切,一切面向學生。孩子們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內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北師大校長培訓中心舉辦的校長短期聚會,都是國內頂級基礎教育專家的心靈碰撞,他們被吳希福的理論與實踐深深折服。

在大新小學一幹就是8年,吳希福讓孩子們獲得了求學的體面,讓家長獲得了社會的尊嚴,讓老師找到了職業的坐標。這些年,生命教育融于德育教學之中,教學風氣、學習風氣以及校園文化贏得社會各界翹手稱讚,學校的體育特色、藝術特色、勞動特色走在南山區乃至深圳市前列,教學成果綜合評價指標成為媒體宣傳的焦點。這裡,孩子們快樂學習,順利升學。這裡,家長安心,社會放心。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經濟改革舉世矚目。作為中國改革的窗口,人口急劇增長,教育發展不夠均衡。南山區的後海學校與大新學校就有不同,深圳戶籍孩子佔比90%,學生家庭條件相對優越,孩子們綜合素質較高,活潑有個性。2011年8月,吳希福奉命調到後海小學,擔任校長和學校黨支部書記。

後海小學的學生家長過去最大意見是見校長難,與校長對話更難。吳希福走馬上任後,定期舉辦開放教學活動,主動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分期分批地接待學生家長,真誠對話。

2013年,吳希福專門組織了一次全校家長會,特別引用春秋時代的哲學家管仲的《管子、牧民》中“禮、義、廉、恥”道德教育四維。他説,四維張、則君令行。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意思是國家缺少了一維就不穩定,缺少了二維就很危險,缺少了三維就會傾覆,缺少了四維就會滅亡。説明抓好道德教育,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後海,如何弘揚華夏優秀文化、實現特色教學的再超越?吳希福與班子成員一道,結合學校實際和未來教育,科學規劃幸福教育宏偉藍圖,大力推行資訊化教學,實現人人用電腦備課、設計教案、輔導學生以及測評教學效果,同時以悅讀、悅學、悅納為抓手,以“雲教育”探索為契機,以“建設幸福教育家園”為願景,讓教師享受幸福教育的人生,讓學生享受幸福教育成長的經歷,讓家長享受幸福教育陪伴的過程。

幸福不是物質的,幸福應該體現精神層面。在校長辦公室,吳希福與老師交流與家長談心時,多次引用古代聖人的經典思想交換心得體會,相互勉勵。怎樣獲得幸福?怎樣享受真正的幸福?

他説,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是物質對教育的決定作用,但並不是民眾富裕了,自然就會懂禮節知榮辱,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牧民者,使士無邪行,教也;女無淫事,訓也!”通過教育,民間的邪行和淫事定會大大減少,社會風氣定會好轉,百姓就會安居樂業。

擺脫金錢與焦慮的裹挾,追求高尚與理想的人生。除了引導師生的幸福觀,還要引導師生的人生觀。從而立之年,到知命之年,吳希福感覺在深圳的時間過得真快,他要利用一切機會選拔優秀人才,培養年輕骨幹,服務一線教學,服務學校管理。

從問題出發是管理者的王道,也是領導力的體現。在與青年教師談心時,在與骨幹力量交流時,吳希福期待年輕教師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發現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吳希福把學校管理問題分為四大類別,引導年輕骨幹教師分析判斷,包括薄弱學校的疑難雜症、優質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新建學校的頂層設計、辦學規模的複雜多樣。

在深圳南山,吳希福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十多年來,他給南山、給深圳、給全國的青年教師、中層幹部和校長做講座200余場,培養副校長以上管理人才30余名。

傳奇的吳希福,總是默默做人做事,憂國憂民,敢於擔當,善於擔當,樂於奉獻。

06 千畦細浪舞晴空

16個小時的旅途飛行,實在太累了。國泰航空公司的優質服務,令吳希福讚嘆不已。在肯尼迪國際機場降落前,紐約天空星光熠熠,銀河美景,色彩明亮,美不勝收。

紐約之行的吳希福,既疲憊又興奮。一覺醒來,他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看看國內外的新聞事件。中美貿易摩擦還在商談中,深圳即將舉辦經濟特區四十週年慶典,政協委員提議取消高考制度等等。吳希福微微一笑,他最關心的,還是基礎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

2018年2月中旬,紐約依然寒意逼人,微風伴著小雨,如同國內大西北的隆冬季節。吳希福穿上西裝,係好領帶,披上輕便的羽絨服,關好酒店空調,匆匆出門。

這次來紐約,吳希福肩負著世界和平的歷史使命。在聯合國總部大廈,他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被聯合國世界人民理事會授予“世界和平教育示範基地”。作為校長,理事會主席卡茲安女士親自為他頒發“世界和平使者”榮譽證書。沉甸甸的獎牌和證書,吳希福和他的同事感覺內心暖暖的。

在紐約,吳希福與卡茲按女士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兩位傑出代表在聯合國總部大廈相會相聚,有説不完的話題。參觀聯合國金色大廳後,卡茲按女士緊緊握著吳希福的雙手,真誠的眼神,洋溢的笑容,充滿無限的重托,她期待通過吳希福一行,把和平的種子播撒在中國孩子們心裏,讓和平的旗幟,在中國校園永久地飄蕩,讓中國青少年牢牢記住世界和平的深刻意義。

在隨團翻譯的幫助下,吳希福精心解讀文理學校的育才目標,他告訴卡茲按女士,中國人愛好和平,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當初在深圳特區南山西麗街道創辦文理學校,“文理”二字作為校名,就是教育局長和他的同事們反覆斟酌後定下來的。

“文理”的內涵,出自《荀子、禮論》的“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而不是簡單的文科理科的綜合。“文理”凸顯“禮”的哲學,人生來就有慾望,怎樣實現、怎樣追求?中國的古代聖王明君厭惡禍亂,所以制定禮義來調養人們的慾望,滿足人們的需求。

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熱愛和平的友善基因。人類的遷徙交往,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從未間斷,不同規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動,形成了文化與文化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當今世界,中國為解決多項國際社會矛盾提供了金鑰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成為聯合國遵循的一項宗旨。華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善於兼收並蓄,禮義之邦、和平共處的文明已被普遍認同與接受。

中國先賢樹立的“文理”規則,就是實現物質與慾望的相互制約,就是“禮”的起源。有了“禮”的態度,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就會和氣、和藹、和諧、和睦、和順,中國人的和平觀念,早已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語言文學與中國歷史文化底蘊厚實的吳希福,在紐約的一言一行,完全不遜於一名外交官的綜合素養。同行的深圳師生代表為吳希福的出色表現感到驕傲,參觀交流,臉上挂滿了喜悅的笑容。這是多麼幸福的人生經歷啊!

出生在秦嶺山下的吳希福,經歷過諸多磨難,一路走來,順利地步入改革開放的和平年代,他非常珍惜,從深愛教育職業到信仰教育事業,內心特別充實。聯合國之行,給他的記憶是深刻的,也是最有價值的,他深深感悟到家庭和順、單位和氣、社會和美、國家和諧、世界和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他引領的“跨界與融合”的文理學校,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之間的跨界與融合,實現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跨界與融合,實現了新技術與學校管理、科學研究、學科教學之間的跨界與融合。

走出聯合國總部大廈,在曼哈頓區東側的人行道上,吳希福愉快地和同行的師生們合影留念。聯合國總部展出的多國捐贈的令人震撼的紀念品,成為師生們熱議的話題。

維護世界和平,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堅定方向,身為校長的吳希福,社會責任與義務,時代使命與追求,是他一生的奮鬥目標。他,必將為和平而教。

在紐約,吳希福冒著凜冽的寒風,參觀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紐約海登天文館遙遙相對。

在寸土寸金的紐約,“大都會”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記錄人類歷史的300萬件展品的“大都會”,與描繪人類規則的聯合國總部一起,構成了世界乃至人類過去和未來的兩大交匯點。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從紐約到華盛頓,三天時間,吳希福如唐代詩人孟郊一般,到美國趕考“登科”了。他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美國四大著名博物館,除了“大都會”,還有美國國家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美國國立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區的中央公園西側,與“大都會”相鄰,佔地面積7公頃,陳列著天文、礦物、古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42個展廳、3000多萬件標本。為了科技惠民,教育惠民,文化惠民,美國人不惜一切代價。

站在曼哈頓廣場,吳希福目睹了這個世界帝國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克萊斯勒大廈、大都會人壽保險大廈等標誌性的高層建築超過五千多棟。這裡匯集了世界五百強絕大部分公司總部,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以及著名房地産公司,也匯集於此。

感受最深的是在華盛頓,吳希福參觀美國航太科技博物館、了解飛機、火箭、導彈、衛星、宇宙飛船等高新科技原創出自美國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時,他為這個國家的文化精神、科技智慧與教育貢獻肅然起敬。

聯合國之行,收穫滿滿。按照日程,吳希福一行從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起飛返回,他在趕赴機場的路上,思緒伴隨滾滾車輪,放縱奔騰。一組數字在他心裏糾結,飛機上翻來覆去,冥思苦想,像個謎團,無法解開。

今天的中國,競爭力排在世界20名以後,最好的大學排不進世界前40名;幾乎沒有世界級的科研實驗室,沒有學派和學術大師;缺乏世界性的超級跨國公司。美國人口僅佔世界5%,卻消耗世界25%的資源,掌控世界60%的金融,使用世界70%的高端人才……

科學無國界,教育無國界。只有敢於“拿來”善於“拿來”,吸收人家之精華,為我所用,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吳希福贊同美國的創新思維,贊同美國的創新教育。從校園到圖書館、博物館、社區,從學校到社會,美國人信奉的教育理念值得“拿來”,應該“拿來”。美國的育人方略,教學沒有局限于課堂上,沒有局限于文化知識的死記硬背,沒有局限于追求高分數和排名靠前,而是重視探索、求知和興趣,重視孩子的創新與發現問題的能力。

2020年11月18日,花園般的文理學校格外美麗,挺拔的萬年青散發出誘人的氣息。廣東省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深圳南山文理學校承辦的“全球勝任力”學術論壇活動,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專家學者針對熱點話題,各抒己見,爭先恐後。吳希福的發言,讓人耳目一新。

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精英,吳希福説,國際生態、國內生態、教育生態與家庭生態等問題都是需要大教育討論的難題,在“全球勝任力”的實踐中,他和同事們牢牢把握“生態”的引領作用,努力探索學校領導班子的“生態”,讓其修煉行政能力,憑藉精神文化、表示文化、人文文化、環境文化孕育集團學校獨有的文化生態。

會上,吳希福展示了與歐美教育同行交流的情景,展示了與學校師生走進康橋、走進哈佛校園的情景。活動結束前,吳希福推選了部分學生來到現場,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中小學生組建四支團隊,惟妙惟肖地模擬了“聯合國第八次聯席會議”。學生們用流利的英語進行了“自由討論”和“代表發言”,從廣度和深度上討論了雙邊與多邊層面上建設性的合作意義,以及求同存異的“外交藝術”與和平方案。

孩子們領導和應變能力的展示,以及會場上的旋律,讓與會代表亢奮不已,興趣盎然,回味無窮。從文理學校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07 聳立潮頭又向前

一位教育家的特殊作用在人類歷史上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在吳希福心裏,他最敬佩的教育家就是陶行知先生。近代中國危機多難,教育救國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夢想,陶行知就是其中的傑出人物之一。

陶行知先生最可貴的,是他不僅在理論上探索中國教育的新路,而且有“甘當駱駝”的精神親歷親為地踐行平民教育。多年來,吳希福矢志不渝地學習教育前輩“甘當駱駝”的崇高品德,學習教育大家的務實作風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創辦一所優質學校真難,在落後環境條件下創辦的難度系數更大。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的吳希福,2015年發揮到了極致。

近年來,實現公平的優質教育是深圳教育系統最難辦的事,每年都有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入學問題到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陳情。南山也不例外,區委區政府下大力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問題,區教育局只要有難事,黨委一班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找吳希福。

徵求吳希福的意見,把艱巨的擔子交給他,就是認可他的能力和影響力。南山區政協副主席、南山區現任教育局長劉根平特別欣賞吳希福,對他寄予厚望。

2015年,是吳希福接受組織考驗的又一次節點,也是他的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刻。這年3月,他接到有調令,一個艱巨任務,在南山北部片區籌辦一所實驗學校。新年眨眼過去三個多月,9月份開學,壓力山大。校址定在一所職業學校的舊校區,環境落後,改造升級,時間緊迫。在南山區發改局和建設局的支援下,校舍設計6天完成。經過招標,固定資産交接順暢。7月初動工,剩下40多天必須竣工驗收。

為了秋季順利開學,吳希福和他的小組成員每天早上6點準時趕到工地現場,深夜12點多才能回家,蹲在室外的石頭上吃盒飯,鞋底跑爛了兩雙,汽車輪胎換了四個,汽車耗油都是自己私人開銷。

“身體沒有問題吧?”看到皮膚黝黑、體重消瘦了10斤的吳希福,家屬和同事們以為他患了什麼大病。

“40多天的日日夜夜,對我來説,又是一次大考!”吳希福滿臉堆笑,聲音儘管有些沙啞,但中氣十足,他耐心地介紹自己的“心病”,優秀教師隊伍全世界招聘,難上加難,不能絲毫出錯;還有學校頂層設計、工程如期完成、家長輿情化解。天道酬勤,整個工程如期完成,家長滿意,社會零投訴,總算給組織上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2015年9月,深圳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如期開學。

吳希福站在校門口迎接可愛的孩子們,儘管腰椎疼痛但堅持筆挺地站立,憔悴的臉上挂滿了笑容。值得慶倖的,在教師隊伍配備上,文理學校得到區教育局的“優惠”政策,除了面向高校招聘應屆畢業生外,可以從南山南部片區篩選優秀教師和管理人才。

2018年7月,南山區文理實驗學校(集團)作為深圳市南山區第六個公辦基礎教育集團橫空出世,此時,距離作為優質學校建設的南山文理實驗學校成立僅僅三個年頭。“集團學校”以文理學校為龍頭,科創學校、文理一小、文理二小等三所特色學校齊頭並進,校園文化呈現一派生機與活力。

文理集團的辦學理念是“跨界與融合”,這是吳希福構想的新時期的宏偉目標,秉持“國際化、資訊化、人文化、生態化”的教學特色,在硬體與軟體建設上,各分校高標準規劃,高品質推進。5年來,南山區委區政府先後投入1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集團學校的改造擴建和內涵提升。

“信任才是工作動力的源泉。沒有區委的信任,沒有教育局的信任,沒有老師的信任,沒有家長的信任,文理學校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吳希福實事求是地評價區委班子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地評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風格,實事求是地評價老師評價家長。

時任區委書記的王強,高瞻遠矚,重視教育,關心教育,多次走進西部片區中小學校調研,支援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文理集團成立三年來,南山區委區政府領導像關注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2020年6月,疫情緩解後的文理集團學校剛剛復課,王強帶領區委主要班子再次走進科創分校看望師生,眼球被著名教育家顧明遠的題詞所吸引,饒有興趣地朗誦起來。隨後,滿懷深情地對吳希福説,文理集團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南山西部,毗鄰大沙河,一定要打造成為深圳大學新城周邊的一張靚麗名片。

創辦一所現代學校,往往最能淋漓盡致地看出一位校長的教育思想。這是國家教育部相關領導對吳希福的讚美。在文理集團度過的一個個日日夜夜,吳希福和他的老師們沒有讓區委區政府失望,也沒有讓區教育局失望。

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吳希福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深圳南山北部片區優質教育跨越發展的奇跡,鑄就了“文理集團”品牌學校與國際化教育的文化特色。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大轉型、大融合、大創新的時代。

2021年寒假前,吳希福接到上級指示,疫情防控不能鬆懈,校長務必就地過年。彈指一揮間,一晃在深圳工作了18年,他還沒有靜下來過,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晚上八點多回家,風雨無阻,始終堅持,從不遲到,從未早退。越是寒暑假期間,越是他最忙碌的時期。

這樣一個特殊的新春佳節,吳希福打算好好陪伴家人。正月初三晚上,吳希福帶著妻子和女兒,驅車來到南山腳下、蛇口灣畔的“海上世界”。蛇口的夜色迷人,紅色燈籠如同閃光的珍珠,由近及遠,蜿蜒而去,如夢如幻。

漫步走在人行棧道上,吳希福用欣賞的目光看著妻子,顴骨突出了,眼角皺紋增多了,兩鬢斑白了。他心痛地牽著妻子的手,擼著心愛的女兒,緩緩登上停泊在月亮灣畔的這艘古老的巨輪上。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打造的著名旅遊景區,如今被商人們改造成為如詩如畫般的休閒茶座和音樂餐廳了。坐在一張仿製甲板的餐桌旁,吳希福點了幾杯茶水,默默地觀海望月。

小平同志題寫的“海上世界”四個金燦燦的大字鑲嵌在這艘古老的漁船上,世紀老人怎麼想的?用意在哪呢?1997年3月2日,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老人一生迷戀大海,大海是他革命的起點,也是他人生旅途的歸宿。老人與大海為伴,與大海永生。看著閃爍的霓虹燈,望著遠方升起的彎月,吳希福沉默不語,緊緊地擁抱著妻子和女兒。

有的人一生過得轟轟烈烈,有的人一生就是平淡如水,吳希福選擇了後者。品著紅茶,思來想去,他感到最愧疚的,就是對不起面前的這位賢惠妻子。因身體原因,妻子申請內退10個年頭,女兒大學畢業上班了,只有她一人每天孤獨地在家守候。她期盼老公快快退休,兩人出去旅遊,看看大千世界。

10年來,吳希福的妻子靠著一條名叫“卡菲”的寵物小狗陪伴著。每天下樓溜達,逛街購物,“卡菲”像個小孩子,特別乖巧,懂得與主人交流。可是2013年夏季,“卡菲”不慎在小區走失。這對妻子來説,打擊很大。一個活活的生命,一個通曉人性的夥伴,怎麼可能説不見就不見了呢?

為了安慰妻子,吳希福和女兒發動親友,微信上尋找,公眾號上尋找,微網志上尋找,冒著烈日,四處派發傳單。一個星期過去,兩個星期過去,都沒有音訊,直到第三個月,深圳東部地區一個好心女孩回復,她親戚買了一隻小狗,經過比對,果然就是丟失的“卡菲”。吳希福下班後,顧不上吃飯,約上女兒,驅車30多公里找到這戶居民,反覆協商,在居委會的見證下補償了六千元看護費用,將“卡菲”贖了回來。

妻子驚訝地抱著回家的“小寶貝”,像找到丟失的親身骨肉一樣,噓寒問暖,激動地流著眼淚。“卡菲”躺在妻子懷裏,興高采烈,不停地搖尾叫喊,不停地舔著主人的雙頰。當時的情景,讓吳希福眼眶都濕潤了。

有愛才有真情。評判一個人的最佳時機不是等到春風得意之時,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在困境中如何破局。想到這些,吳希福感受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沒有妻子的支援,他不可能走出大山。沒有妻子的真愛,他不可能紮根特區。妻子篤定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就是值得堅守的典範。妻子的淡定與篤定,無怨無悔,相敬如賓,讓他體會到內心深處的幸福境界。

妻子的付出像一顆心靈的種子,生根、發芽、長大,陪伴一生。這顆種子在吳希福心裏昇華,蛻變為無私的教育信仰。2021年2月下旬,南山區教育局黨組織正式通知吳希福,續聘他繼續擔任文理集團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

六十年華,又從今起新花甲。2021年3月23日,是吳希福60歲的紀念日,師生們獻花與祝福的深情厚誼,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多喜臨門,感人至深。這個特殊的日子太巧合了,“校長領導力提升工程”研討會在文理學校多功能廳盛大舉行,這是又一次高規格的學術盛會,教育名流雲集南山文理,是南山之福,文理之福。吳希福精神振奮,豪情滿懷。會上,他情不自禁地説,1979年深圳蛇口隆隆開山炮,讓國人驚醒。改革開放的炮聲,如今仍在深圳上空回蕩。

1979年至今,吳希福從事教育工作42年,默默堅守42年,從當初為了謀生,到職業熱愛,到尋求真諦,再到教育信仰,一輩子就幹一件事,就是當老師辦教育。

民族復興的希望在哪?吳希福清楚,希望只能是下一代的下一代。那麼,下一代的下一代的希望又在哪?他腦海裏更清楚更明白,只有推動教育改革才是唯一選擇,唯一齣路。

“教育應該博採眾長,應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吸收全世界優秀教育之精華!”吳希福百感交集,激情澎拜。這位目光堅定、中氣十足的老校長,背有些微微彎曲,聲帶有些嘶啞,但他對教育的信仰,堅定執著,不可改變,也不會改變。

望著台下一雙雙年輕的眼神,吳希福語重心長地説,100多年來,全球620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美英德三國佔比90%以上。錢學森老先生呼喚大師的願望,只能寄託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當國人癡迷地追捧帝王影片的時候,歐美等國卻拍了許多科幻故事片引導孩子們欣賞,這就是教育與文化的巨大差異。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任重道遠。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看到幾名親自關愛、親自培養的副校長坐在後排,吳希福提高了嗓音,“魏晉文學家陶淵明先生歸隱田園,熱愛田園,忘情世外,尋求人生之最大樂趣。這種情懷,令人敬佩。教育,就是本人心中的理想田園,是終身追求的永恒事業,不僅在任職期內忠誠服務,還要堅持在退休之後。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説完,會場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他再次激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