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中國故事 | 陳尚寶:以伯樂眼光,開創鹽田項目式學習新圖景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鄧曉婷 | 時間: 2021-04-30 | 責編: 羅天林

【前言】

4月26日,正值深圳市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樂群實驗小學”)百年校慶之際,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陳如平給樂群實驗小學《指向兒童完整生活——跨學科課程整合的實踐》發來序言:

王樹宏校長的力作《指向兒童完整生活——跨學科課程整合的實踐》則是這一課程改革實驗的標誌性成果。整整二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不只是飽含林林總總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是樂群實驗小學校長和教師們智慧才幹的精彩呈現。翻閱書稿,沉浸其中,可以窺見王樹宏校長和樂群實驗小學對跨學科課程整合改革實驗的思考、路徑和方式。


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的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學習

不止于樂群實驗小學,自2016年以來,深圳市鹽田區每一所中小學校都進行了項目式學習的探索和落地,且受益良多。在項目式學習區域推進的過程中,深圳市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結合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全區中小學校量身定做了可實踐的範式。而這些範式的成果,離不開一個人的深入研究與探索,他就是深圳市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鹽田教科院”)副院長陳尚寶。

2021年,是深圳市鹽田區深耕項目式學習的第五年,也是陳尚寶從深圳南山區調到鹽田區工作的第五年。從“PBL”到具有鹽田特色的“ASR-PBL”概念,陳尚寶帶著伯樂眼光,悉心受教于每一種能啟發他教育靈感的授課方式,多年來汲取優質思路,帶領團隊進行針對性考察,結合每所中小學特色以點帶面。目前,項目式學習已在鹽田區形成全局氣候,為教育高品質發展築下堅實基礎。

陳尚寶(右一)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專家李正福博士指導鹽田區雲海學校項目式學習

從任課老師身上汲取項目式學習靈感

就任深圳鹽田區教科院副院長之前,陳尚寶在深圳南山區沙河小學擔任了兩年多副校長。1959年,廣州軍區後勤部為了解決邊防駐軍子女入學,創辦了沙河小學,後改由幾任農場接續辦校。農場辦學基礎,為這所學校在日趨城市化的標準樓宇中,留存了幾分鮮活的田園氣息。學校裏,一名叫劉舜芝的老師和他栽植的蘑菇首先觸發了陳尚寶的項目式思維。

學校基於應用科學的實踐教學,將一塊農地交給科學課老師劉舜芝管理,劉舜芝帶著社團學生在這裡進行研究。陳尚寶剛入校時,就被試驗田的人工蘑菇和靈芝所吸引,“我一直對地裏的蘑菇很感興趣。”陳尚寶説。

雖然農場中的科學“小景”已給傳統課堂帶來了生動氣象,但陳尚寶還是發現了一些可改進的空間。他提議做智慧化的栽培,連接手機來操控溫度、濕度。與此同時,他主動聯繫廠家,給試驗田做了智慧化的覆蓋。

除開技術的外聯,陳尚寶還注意到,跨學科學習能真正打開學科的邊界,所以他還鼓勵劉舜芝老師和另外一位語文老師鐘福安進行課程融合,讓學生把栽培過程中的所思所得,以作文形式記錄下來。彼時,PBL(項目式學習)的概念在國內還沒有形成廣泛認知。陳尚寶之於課程融合的想法,在逐漸趨近於項目式學習的理念。

2016年,陳尚寶到任鹽田區教科院。雖然離開了學校,但他仍舊關心實際的課程教學。在同年九月去往深圳市鹽田區梅沙小學教學視導的過程中,陳尚寶又在姚毅鋒老師的科學課上,有了新的啟發。

鹽田區梅沙小學學生開展“人工湖濕地”項目式學習

梅沙小學校外有一片人工湖濕地,出於教學的便利,姚老師經常帶學生們來這裡認識植物的特性和種類。雖然老師或許只是出於對環境偶然的利用,但在陳尚寶看來,這種動態的創新學習已具備了項目式學習的基礎。

“在我們的觀察中,還看到有些孩子不僅在學習植物本身的科學知識,他們還會將植物寫下來、畫下來。”於是陳尚寶將項目式學習的理念傳輸給姚毅鋒,希望他能夠結合更多學科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平日裏,只要讀到和項目式學習有關的文章,陳尚寶都會轉發給姚毅鋒。“一開始,姚老師雖然對項目式學習的認知比較模糊,但他非常願意學習,他能把理論的東西吸收進來,再與他的教學相結合,而且還能夠想辦法形成自己的可操作的範式。”

當陳尚寶再度視導梅沙小學時,他在姚毅鋒的課堂上見到了曾經的設想。姚毅鋒的科學課變成了一門跨學科的整合課程,課堂上匯聚了語文、數學、美術等任課老師,他們分別用學科知識去延展學生對於植物的認知。比如數學教授測量知識,語文設定主題引導學生聯想,美術注重提升繪畫技巧等。學生們已經可以根據自己的課題進行小組討論與合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項目式學習可謂初見雛形。

以點帶面,促鹽田區項目式學習全局發展

基於整合式課程的深入,姚毅鋒開始規劃項目式學習的操作流程,並作為鹽田區最早的基本模式推廣至其他學校,梅沙小學因此也被作為“典型樣本校”。除了梅沙小學以外,樂群實驗小學也被納入試行範圍。從兩所學校的整合式課程起步,鹽田區項目式學習的開展逐漸有了起色。

2017年,鹽田區教科院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達成共識,一起助推智慧教育項目的落地。年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來鹽田區調研指導,在商討如何結合鹽田特色來確定會議主題時,陳尚寶提出以“項目式學習”為突破口,這個提議讓王素感到驚訝。因為在當時,國內還鮮有一個區域整體推進項目式學習,而鹽田敢於將項目式學習作為會議主題,説明已經“胸有成竹”。

陳尚寶與王素主任(左)交流鹽田區項目式學習做法

針對會議主題,鹽田區教科院對全區各中小學發出了號召,各校通過自身特色來申報項目式學習案例,“全區各個學校都很積極,甚至一些幼兒園也提交了方案,最終我們選擇了六所學校。梅沙小學是其一,另外還有鹽田高級中學,它有一個名為‘未來夢工場’的四百多平米的未來教室空間,這在當時的王素主任看來,也是特別震撼的。還有一所新建學校雲海學校,王素主任提出將教育戲劇項目引入該校,我們對此也非常認同。”

次年,2018新時代未來教育與項目式學習高級研討會在深圳召開,這次研討會匯集國內外教育專家,包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北京市八一學校校長沈軍、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Frank Locker博士、芬蘭Startup High School創辦人Pekka Peura、英國Gaia科技公司區域總監Zishan Sheikh等STEM教育領域的專業人才。

與會成員還觀摩了鹽田區六所代表學校的項目式學習專題工作坊,包括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探·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TCI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的成果、鹽田高級中學《基於STEM課程理念的創客空間建構與實踐》的課程實施過程、鹽田區雲海學校《“幸福鹽田,雲海有戲”教育戲劇應用於未來教育》等。

2018年,在“第二屆中國STEM教育發展大會”上,鹽田區高級中學、鹽田區雲海學校入選全國首批“STEM教育領航學校”。王素説,“你們這麼小的區,有兩所學校入選,了不起!”陳尚寶深感自豪。

帶領鹽田學生與香港學生開展STEAM夏令營活動

在全區項目式學習的推進過程中,鹽田區教科院結合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它們量身定做了可實踐的範式。

陳尚寶和他的團隊敏銳地意識到,在鹽田區外國語小學學生比例中,公務員子女比較多。當時鹽田外國語小學校長王蓉在學校提出了“行思課堂”的教育理念,她倡導學生要在行走中學習。鹽田區教科院請來相關專家,專門針對“行思課堂”做項目式指導,形成了一學期一月的“項目季”。“這個項目季就是帶學生在市周邊的社區以小組行走。在行走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給區政府提建議’這樣一個類似於人大代表議案和提案的成果。”

前不久,陳尚寶再到鹽田外國語小學參加今年的項目季活動,他發現孩子們和從前相比,已有了較大改變。除了對流程更加熟悉之外,對問題的發現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學生們分別去到周邊的菜市場、海濱棧道、遊樂園等地。發現了許多不合理的設計,並且提出了積極的改進建議。”

參與活動過程中,陳尚寶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很多項目式學習並沒有和學科進行深入的結合。他和化學教研員申燕博士商量,在初中化學課上率先進行改革探索,形成了基於學科的項目式教學設計流程,並讓雲海學校的化學老師進行試點教學,效果非常好。後來這個案例還發表在核心期刊《化學教學》上。之後鹽田區教科院開始在物理、生物、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大力開展基於學科的項目式教學設計,形成了60多節優質課例。2018年6月,申請的“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區域實踐模式研究”的課題,被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為當年教育部重點課題,他帶領團隊在新的起點上繼續進行探索和研究。

發展新樣態教育,打造鹽田專屬ASR-PBL模式

2019年,深圳市鹽田區教科院與中國教科院共同舉辦了“新樣態學校學術年會暨鹽田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讓項目式學習、STEM教育在教育高品質發展的目標引領下有了全新的升級。彼時,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鹽田區項目式學習已有了較為成熟的風貌。

通過進行學術研究和聽取學科專家建議,陳尚寶和他的研究團隊基於鹽田特色,把項目式學習重新劃分了三個層面:一個是基於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二是基於情境的項目式學習、三是基於真實生活的項目式學習。鹽田區將這種模式重新命名為“推進項目式學習的ASR-PBL模式”。選取英文單詞“學術(Academic)、情境(Scenario)、真實生活(Real life)”的首字母重新與PBL組合而成。

“我們總結梳理出了不同類型的項目式學習的實施和操作模式。”陳尚寶説。在這三種模型中,“真實生活的模型”較為完備,陳尚寶在很多會議上稱它為3SE模型,3SE涵蓋了項目式學習和STEM教育的基本環節:第一步是情景導入(Scenario),這是開展項目前的準備工作。情景導入可以通過視頻、故事、老師設計的情景引出主題。

第二步是職業體驗(Experience),“為什麼要強調職業體驗呢?我覺得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孩子從小對某種職業有初步的了解,他從小要有生涯的規劃。”。陳尚寶介紹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這個環節非常受學生歡迎。

“例如鹽田外國語小學東和分校正在做沙頭角魚燈舞項目的研究,我們把魚燈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請到學校做職業分享,或者他們把孩子帶到沙頭角魚燈舞的博物館去聽博物館員的講解,現場做一個魚燈舞的編織,這也是一種職業體驗。”

鹽田外國語小學東和分校《探研沙頭角魚燈舞》項目式學習

第三步是科學探究(Science),就是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融入科學原理和方法,拿魚燈舞舉例,科學的介入就是要關注它的材質,如何改良,怎麼樣才能更輕便,這裡面既有數學知識,還有中學才會接觸的力學等原理。  

第四步是工程製作(Engineering),這個步驟體現出STEM教育的理念,STEM教育和項目學習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個環節。STEM教育所倡導的工程設計思維,需要通過工程製作體現出來並滲透進去。

考慮到工程設計的難度,鹽田區教科院把這項環節與拔尖優秀創新人才掛鉤,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指導,包括人工智慧和編程類課程的開設。比如沙頭角魚燈舞最終要通過電子皮影戲的方式來呈現,再比如圖書館保衛計劃項目都需要物聯網測試,即時監測教室圖書館的濕度、溫度等,再用感測器傳到管理員的手機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可參與學習如何進行工程搭建等一些更複雜的項目。

鹽田外國語小學《鞦韆的保護罩》項目式學習

另外,3SE模型還包括彙報展示(Showcase)、評價反思(Evaluation)這兩個環節。陳尚寶主編的《基於3SE模型的中小學STEM教育探索》已于2020年出版。

在鹽田區教科院,不僅有區域層面的專家組成的“三人核心小組”,還有一個專門分管各校的實施團隊和跨學科學習群,並通過小程式搭建了資料共用平臺,以此作為專業引領。

百花齊放,項目式學習推動教學改革

2020年,芬蘭LUMA中心國際StarT項目評選組委會傳來喜訊:深圳市鹽田區雲海學校的《圖書館保衛計劃》入圍全球學生項目前十名;深圳市鹽田區外國語小學的《壹海城遊樂設施安全提升——“鞦韆的保護罩”》獲得組委會首次設立的特別認可榮譽獎。

據媒體報道,StarT項目評選由芬蘭LUMA中心組織舉辦,每年一次,設立學生項目和教師實踐兩種類別,旨在全球推廣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來自世界各地的組織共同分享其跨學科的科學、技術或數學相關項目。

繼2019年深圳市鹽田區有三個項目被選送到芬蘭參加2019年全球項目評選後,2020年又有四個項目被選送,佔據中國區選送項目的一半。媒體稱,該榮譽的獲得,標誌著鹽田區項目式學習進入2.0時代。

陳尚寶在廣東省2020項目式學習交流展示與研討活動中分享鹽田區經驗

回顧深圳市鹽田區教育教學改革的歷程,與鹽田區教育科學院的學術研究密不可分,更是鹽田區域教育大局規劃和整體推進的碩果。

2017年10月,鹽田區教育局出臺了《鹽田區教育局整體推進“課堂革命”的改革指南》,率先從區域層面提出整體推進“課堂革命”,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

2018年7月,陳尚寶申報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獲批立項,該課題緊扣當前國際前沿教育改革熱點,以推進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為主要任務,將課題研究與工作推動有機融合,成為區域推進學習方式變革的有力抓手。

在教育部重點課題的專業引領下,鹽田區教科院經過系統研究與梳理,于2019年4月在“新樣態學校2019學術年會暨鹽田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上重磅發佈《讓學習更真實地發生——深圳市鹽田區面向未來教育的學習方式變革行動方案》白皮書。在該白皮書中,提出了“基於體驗的學習”“基於表達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創造的學習”五大類學習方式,具體表現為22種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類型和案例成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學創新的重要參考。

更有意義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深圳市鹽田區教科院項目式學習研究團隊及時率先在全國推出“家庭項目式學習六步曲”活動指引,受到廣泛關注和積極認可。為了讓各學段學生的學習更真實地發生,並有效打通課本知識與生活聯繫的橋梁,促進教改向深水區推進,鹽田區教科院在總結梳理前期推進項目式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再次推出《基於課程重構的項目式學習2.0課程建設方案》。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鹽田區組織全區中小學和幼兒園開發以“美好鹽田(人文鹽田、山海鹽田、港口鹽田、創意鹽田)”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案例,將生活與教育進行了有機融合。“美好鹽田”正在成為鹽田區項目式學習的品牌項目。

2020年8月27日,深圳市鹽田區田心小學學生唐珩越收到了鐘南山院士的回信:“收到你的來信,這不僅是對我,更是對我國全體醫務人員在抗疫鬥爭中作出的貢獻的讚美。希望同學們多問‘為什麼’,保持好奇心,努力求創新。”

鐘南山院士回信的背後,是深圳市鹽田區項目式學習的優秀成果。田心小學學生唐珩越的該項成果不僅入選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優質案例,還被課題組製作成為深圳市鹽田區家庭項目式學習可視化課程資源。

在深圳鹽田,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以課程滋潤學生,以學習方式變革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據深圳市鹽田區教科院院長李天才介紹,項目式學習進入2.0時代,鹽田區教科院將從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分段推進項目式學習,每個學段根據學段特點提出不同主題和操作模式,幼兒園和小學主要結合鹽田區域特色資源,開展以“美好鹽田”為主題的全區性項目式學習。中學將依託國家課程,開發基於學科整合的項目式學習課例。

鹽田外國語學校在開展生物多樣性項目式學習

鹽田區項目式學習進入開花結果與成果推廣階段,依託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構建了基於區域資源的項目式學習課程體系,引領全區22所校(園)開發30多個具有校本特色的項目式學習案例,研發系列適合3-15歲孩子的家庭項目式學習案例。30個案例在全國項目式學習展評中獲一等獎,23個案例在廣東省項目式學習案例和STEM教育資源評選中獲獎;在《人民教育》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系列著作3部;受邀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講座20多場。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等合作舉辦了5場項目式學習主題的大型高端研討會。鹽田區成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批“教育現代化區域創新試驗區”;項目被南方日報社授予“深圳教育改革創新示範項目”等。中國網、中國教師報等媒體相繼報道。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陳如平副主任認為“鹽田區的項目式學習探索表明,研究不僅有價值,而且創新,並終將會獲得預期的辦學育人成效。”  

“我們是面向未來去培養孩子的,即讓每個孩子都具備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和學習方式。”陳尚寶説,鹽田區正在著力推進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並在醞釀出臺推進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系列配套文件,以項目式學習作為教學改革的創新點來推動全面、系統的高品質發展。

美好鹽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