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朱永新2021兩會手記(七):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朱永新 | 時間: 2021-03-08 | 責編: 曾瑞鑫

3月7日,北京晴,星期日

早晨4點45分醒來。如果是以往,就直接起床工作了。因為昨天睡得晚,就繼續睡了一會兒,竟然睡到6點半起來。抓緊修訂兩會手記。

早晨7點45分出發去人民大會堂。帶了幾本新書《使命與擔當》送給朋友。一路上,牛汝極委員給我看快手和抖音上我的兩會觀點的短視頻。發現這種形式的傳播,的確快捷方便、直抵人心,但也容易出現抓眼球的“標題黨”。

經過幾天灰濛濛的陰霾天氣,今天終於陽光燦爛,藍天白雲,大家心情也格外舒暢。到了人民大會堂門口,許多委員都用手機留下了美好的一刻。

上午9點,在人民大會堂參加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劉新成主持會議。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專程參會,聽取委員們的發言。

考慮到會議總時間控制在一個半小時,今年大會發言的人數只安排了12位,比以往少了兩位。

民革中央副主席劉家強委員以《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攜手奮進再譜新篇》為題首先發言。他提出,各民主黨派始終不忘與中國共産黨合作的初心,始終同中國共産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今後也將繼續做中國共産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協助中國共産黨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委員就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要加強薄弱環節,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二是要突出工作重點,聚焦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把著力點放在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關係民生、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上,推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三是要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四是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又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和水準吊高“胃口”。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委員就《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發言。作為工信部的老部長,他對我國製造業的家底非常清楚。他在發言中坦言,在全球製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産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任務。他在發言中特別建議,要用更大力度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特別是在製造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方面,要深入實施教育“強基計劃”,培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要貫通“技術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讓從業人員有出路、有奔頭。要高度重視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把握難得的機遇和時間窗口,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和華人科學家為我國科技創新服務。

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委員就《加強規劃引領和統籌協調 實現我國産業鏈自主安全可控》發言,提出落實好外商投資政策,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制度優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引導境外優質企業加大對我國産業鏈短板領域和關鍵環節投資力度,推進供給來源多元化,創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形態,提高産業鏈開放性、安全性和可控性。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委員的發言的題目是《以提質增效的財政政策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他指出,2021年應保持財稅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經濟恢復性增長給予“中醫調理”,不搞急轉彎,開方“定心丸”。一方面合理安排赤字、債務及支出政策,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把握好政策時度效,另一方面要在促進國家戰略科技能力、推進科技創新、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以政府過“緊日子”換取市場主體過“穩日子”、老百姓過“好日子”。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委員在發言仲介紹了他們的幾個“第一”:把全世界新冠疫苗第一針打在武漢,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個戰略儲備重組疫苗和全球首個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實現了中國創新疫苗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並獲得了中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在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亞單位疫苗兩條技術路線上形成了核心競爭優勢。這些成就讓委員們很驕傲也很振奮。她也提出了一系列相關建議,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努力營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創新生態,在項目攻關、平臺建設和人才計劃中,加大對長期坐“冷板凳”,從事科研和基礎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隊伍的政策支援力度,激發大家勇於探索,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實現越來越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等。

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黃建盛委員就《加大重農抓糧力度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言,建議加大對亂佔耕地和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力度,堅決守住18億畝紅線。把黑土地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由試點變為全面覆蓋,切實保護耕地中的這個“大熊貓”。

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永生委員在發言中分析了我國能源結構存在的隱患、分佈的不合理和對外的嚴重依賴等問題,建議加強新能源發展頂層設計,建立行業標準、監管和政策支援體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爛尾工程”;大力發展氫能,既要用好工業副産氫,更要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斷提升“綠氫”比例;發揮我國地熱資源優勢,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實現規模高效利用。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韋震玲委員,用自己的家鄉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個小村寨的滄桑巨變,講述了脫貧攻堅創造的奇跡。

《情滿四合院》等著名影視劇的導演、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劉家成委員就《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激揚社會正氣》為題發言。他呼籲作家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深入到群眾之中體會生活的冷暖,體悟生活的本質,和群眾産生共情,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轉化為以文藝作品謳歌人民、服務人民的火熱實踐,創作出真正激蕩人心的作品。

臺盟中央副主席吳國華委員在發言中提出,家國情懷是深刻影響、有力維繫民族和國家認同的紐帶,也是團結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實現祖國統一偉大目標的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應該以史育人,培育新時代兩岸青年共同的家國情懷。

最後一位發言的是香港委員吳良好。他用香港由亂及治、香港居民從驚恐到安心的重大轉折,強調了一個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必須始終堅持“愛國者治港”。他的發言贏得了全場最多的7次掌聲。

一個上午的發言,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內容豐富。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共同富裕”。因為,這不僅僅是“十四五”到2035年的重要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黨和政府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脫貧攻堅,發展經濟,科技創新,社會穩定,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這四個字。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也應該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這是中華兒女的中華夢。是的,從脫貧攻堅邁向共同富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就一定能夠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

10點半左右大會發言完畢。

10點45分乘車返回駐地。瀏覽今天的報紙和網路。

今天的《人民政協報》發表了《平等交流商國是》的兩會手記。

《新京報》的政協筆記專欄發表了《書香政協:多了清氣聚人氣,少了官氣接地氣》。

《中國新聞》發表了兩會訪談文章《聚焦“十四五”調研建言,增強參政黨責任擔當》。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李華錫發短信告訴我,《家長“咆哮式”輔導孩子作業違法嗎?代表委員熱議:以家庭教育立法破解家長教育問題》這篇稿件7次登上微網志話題熱搜榜、要聞榜、熱議話題榜,總閱讀量過億,總討論量過萬,引發網友熱議。《委員稱不打不成才誤導了中國家長》這篇稿件也排上了熱搜榜。

下午3點參加界別協商會議。張雨東副主席主持會議,圍繞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問題資政建言。以往的界別協商會議,一般會有部委的同志參加,並且就委員提出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反饋。今年,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部委的領導不上會了,但仍然會對委員提出的問題進行各種方式的交流。雖然我們是內部討論,但講到教育問題,作為“教育黨”的民進界別委員,自然是想説的話很多。一開始就搶起了話筒,預約的人排了一大串。

來自內蒙的鄭福田委員提出,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支柱之一有缺失,希望政協關注家庭教育問題,多做調查研究。另外,他認為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方面存在短板。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低,農村文化産品供給不夠精準,公共文化服務和設施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希望加大支援力度。

太原市副市長焦斌龍委員提出,當下的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但解決教育問題,不能單純在教育的範圍內來思考。如山西積極推進小學向鄉鎮集中,初中和高中向縣城集中,通過建立寄宿制學校,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取得了良好效果。

陜西的任芳委員提出,歷史在發展,中國在發展,科技在發展,教育也應該跟上發展。建議認真研究2035年我們培養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圍繞這個素質,去研究幼、小、中、大學教育之間的連貫性,多元化為國家發展培養人才。同時,她就加強技能教育提出建議,認為技能提升才是全社會整個製造業提升的基礎,建議建立適應數字中國的技能教育提升計劃,鼓勵形成在職人員終身學習氛圍。

上海的胡衛委員是教育學的科班出身,説起教育問題侃侃而談。他提出,教育必須與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相匹配,和國際地位相匹配。針對教育發展各地區不平衡、師資力量差異大的問題,國家財政要向欠發達地區傾斜。要打破公辦、民辦教育資源壁壘,扶持薄弱困難學校。公辦學校的資源配置要講究效率和合理化,要更強調公平。針對德智體美勞五位並舉,要提高德育的效率,各個學科要融合德育教育,培養懂教育又掌握技能的美育教師。對於校外培訓機構,要規範培訓機構的發展,引導培訓機構轉型。

擔任了多年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的李和平委員更是有一肚子的話要説。他認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當前教育客觀存在的問題。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必須糾正教育價值偏離的導向。首先是要解決育人理念的問題。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商成了普遍共識。整個方向就偏了。其次是育人方式的問題。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現在還主要依賴學校,家庭和社會有的是越位、有的是缺位、有的是錯位。所以,他建議改變理念,落實“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的根本要求;通過立法的方式改變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制度機制,解決教師工資問題,提高教師地位。他介紹説,自己在擔任廳長期間做的一件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徹底解決了教師工資待遇不低於公務員的問題。

留日歸來的學者張濤委員用日本的案例附議李和平委員的建議。他介紹説,日本的教師工資,是由中央財政統一支付的,所以全國城鄉都一樣,流動也是常態。他同時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完善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支援鄉村教育資源比較薄弱學校的機制,促進教育公平;二是發揮鄉村學校具有鄉土文化的優勢,培養有家鄉情懷的人才;三是充分借助成功人士對學生的影響力,發揮社會各方面教育資源的作用,去支援教育,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來自天津的孫惠玲委員有著37年的教育經歷,擔任過中學教師、分管教育發副區長和教委副主任,對教育也是一往情深。她表示完全贊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發展更加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同時指出,對我國的教育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動搖這個信心。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堅守教育規律,引導社會對教育的正確認知。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但決不能替代學校教育,對培訓機構要疏堵結合,多部門聯合加強監管,引導校外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

青島市副市長欒新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非常讚賞,她認為,一個不熱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用全民閱讀提升國民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建議要理順老師和家長的職能,解決老師和家長在教育職能上本末倒置的問題;要解決老師不愛孩子、不會愛孩子的問題。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姜軍委員認為,“擇校熱”造成薄弱學校的資源閒置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高價學區房,增加了家庭負擔,也導致了社會不公平。建議教育資源應該向農村縣城和薄弱校傾斜;適當調整高考制度,一流大學,尤其是學生喜歡的一流大學應該寬進嚴出。普通本科大學也可以學北大清華的課程,只要達到學分和畢業標準,就可以發北大清華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還有部分委員由於昨天沒有機會發表自己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和建議,今天結合界別的專題討論做了補充發言。來自清華大學的羅永章委員基於自己對於生命科學的研究,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的目標比較保守,因為未來5到10年一些重大流行性疾病很有可能被解決,建議國家把醫療科技“0”到“1”的顛覆性技術和理論上升為國家戰略,國民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他還建議在各省市縣領導班子中,加大醫學、藥學等專業幹部或者有相關工作經歷幹部的使用配備。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委員贊成政府工作報告對2020年工作的總結和2021年重點工作的部署,認為“十四五”規劃比“十三五”佈局更加科學、內容更加凝練、重點更加突出、指標更加科學合理。同時建議對“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和“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可測算性進行評估,建議在第七章第二節中增加智慧財産權創造的內容,在第59章規定“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將有關司法的內容凝煉為“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遼寧的賀旻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把握時與勢,直面艱與險,統籌穩與進,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對今年工作部署清晰明確,切實可行。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針對當前我國“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形勢現實,加大人口戰略發展的規劃佈局,研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

國家智慧財産權與商標局的何志敏委員提出,“十四五”規劃綱要的主要指標中缺少營商環境的指標,希望在分規劃中有一些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創新驅動指標取消了科技進步貢獻率,希望在專項規劃中增加科技産出指標。技術對外依存度是體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關鍵性指標。另外,建議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研究基礎性問題,加強系統化攻關和技術研究,全面解決“卡脖子”問題,更大力度賦予科技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

本來,我自己也專門準備了一個關於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的發言,也和組長進行了申請,但看到預約的長長名單,只好作罷。好在前不久在《人民教育》上發表了《關於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的幾點思考》,從推進教育公平,加強立德樹人,發展線上教育,注重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晚上8點,參加新閱讀研究所的項目研究書目課題組會議。這次兩會,我提交了一個關於加強項目學習的提案。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指的是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現實世界和個人有意義的項目進行學習。這種學習形態與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不同,它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真實性情境為前提、以挑戰性任務為驅動、以持續性探究為路徑、以展示性成果為導向,能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創造力,團隊合作和領導力,動手能力,計劃以及執行項目的能力。除此以外,對項目的選擇也讓中小學生更早和更深入地面對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項目學習已經成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學習方式。但是國內相關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我們研製的項目學習閱讀書目,對於推動項目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非常高興的是,今天參加會議的研製團隊,又增加了幾位來自中科院大氣所、蘭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的專家,研製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蘭州大學的趙序茅博士的專業領域是動物,平時也寫一些科普文章。他在討論中説,研製這樣的書目太有意義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現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關於動物的描寫,大部分都是錯誤的。

會議討論很熱烈,9點50會議結束。

晚上10點10分跑步半小時。

回來繼續撰寫、完成今天的手記。朋友發來消息:“人民日報新媒體兩會5G雲連線第一期,對話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和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朱永新,分享‘一個都不能少’的初心”的視頻已有1576.2萬人次閱讀。視頻介紹中稱,“一位是為學生燃燒生命點亮火把的實踐者,一位是對教育深刻分析、激情暢想的思考者”。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張桂梅是我非常欽佩的教育工作者,她就像火把一樣燃燒著自己,和她對話,也從她的生命傳奇中汲取著教育的溫暖和力量。

晚上11點洗漱。讀劉海棲送我的新書《街上的馬》。與他的《有鴿子的夏天》一樣,這是一部引起我強烈共鳴的描寫鄉鎮少年生活的小説。小説的人物不多,但個性鮮明,愛畫畫的“我”、愛講故事的殘障少年何健、愛練塊兒的大亮子、愛惹麻煩的逮柱,依戀哥哥的二妮子等等。他們沒有現代孩子們的電子遊戲、電動玩具,只有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玩耍、遊戲:講故事、畫壁報、玩鋼鈴車、裝收音機、捉土蟞、練石鎖、焊臉盆、照鏡子……但是,他們有他們的歡樂,甚至不亞於現在孩子們的歡樂。讀這本書的時候,經常喚起自己童年的記憶,不禁想起自己少年時代練武、學畫、吹笛子的樣子,想起自己和小夥伴們在小鎮街道上像一群小馬一樣奔跑的情景。

晚上11點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