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兩會超話 | 王素雲端對話邵志豪:項目驅動式的勞動教育如何實施?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1-03-08 | 責編: 曾瑞鑫

今年兩會,中國網特別推出了《兩會超話》線上對話節目,特別邀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與教育專家對兩會提案或者議案進行交流探討。

《兩會超話》第二期,中國網教育頻道特別邀請了中國教育科學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與全國人大代表邵志豪就“勞動教育和未來教育的關係”等教育話題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兩會超話》線上對話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嘉賓簡介

《兩會超話》特邀嘉賓王素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實證的國際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未來學校研究、中小學STEM教育研究、青少年科學素養監測研究、學校建築與學習空間研究等。

《兩會超話》第二期嘉賓 邵志豪

邵志豪,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邵志豪2021年兩會建議

★ 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建設的建議

★ 關於加快推進鄉村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機制的對策建議

《兩會超話》第二期內容

王素: 邵校長,您好!目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網合作,聯合在中國網教育頻道開設了《未來學校》欄目。我們也希望,借兩會的機會和相關的代表、委員們探討一下關於未來學校以及未來教育發展的相關話題。

話題一:

勞動教育在未來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

王素: 近年,教育部、國務院中央發佈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動教育改革。比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這其實是國務院印發的第一個聚焦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文件。

改革過程中,大家非常注重教育的培養目標,已從過去的“應試教育”轉向現在堅持五育並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勞動教育成為“五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中推進勞動教育,為如何正確地理解勞動教育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實施勞動教育提供指導性綱領。

這次兩會期間,您也提了相關的建議。我了解到,您就吉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得出對今後開展勞動教育非常有價值的數據與建議。今天,我想就勞動教育和未來教育之間的關係和您進行一些交流。

今天是為未來培養人,無論學校的教育目標如何變化,教育永遠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也能夠適應個人發展的人。今天的培養目標之所以發生巨大的改變,最主要還是因為社會技術的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例: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很多過去需要人做的工作,將來機器就能完成。

因此,今天培養的人進入社會時,更多的工作可能都會由人工智慧、自動化去完成,這時勞動者的概念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所以,到底什麼樣的勞動是未來所需要的的勞動?而我們到底應該培養學生什麼樣的技能?這些是現在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所以我想請您談一談,在您心目當中,您覺得勞動教育在整個未來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是什麼?

邵志豪: 今天也特別高興在兩會期間的休息時間,和王老師、中國網教育頻道一起來探討“新時代下的勞動教育”,這肯定是面向未來的勞動教育。

前幾年,我在關注學術界關於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特別是新時代下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從2018年到2020年初,這一年左右時間裏,學術界關於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概念、本質意涵談了很多,都談到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以及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勞動價值追求。

從國家提出理念、到下髮指導意見、到學校具體落實,我特別關注學校能將“勞動教育”落實到什麼程度?

因為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政策都需要落到學校、落到實際的行動當中來,才會對人的培養産生意義。所以,我以吉林省為藍本,在吉林省教育廳的支援下,在全省選擇了200多所小、初、高、大不同階段的學校,做了一些基本調研,有喜有憂。

比較欣喜的是,吉林省教育廳下發了《吉林省教育廳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所有的學校都行動了起來。

其中也引發大家的思考:這個時代抓勞動教育,抓什麼呢?大家很自然地就會和之前的德智體美勞結合。

1951年,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創辦一週年時,就提出了“五育並舉”。當時的“五育並舉”叫“德智體美綜合技術”。我向老教師、老校友了解到,那時的學習要下工廠、下農田,要從事最基本的生産勞動。

可見,那個時代的勞動教育是真正去勞動,而新時代即使想給學生找勞動的場地,也不便實現。

以學校的學農活動為例,一方面,很多農村已經實現機械化勞動,近年很難找到能讓學生真正勞動的農田;另一方面,勞動場地並不適合大量學生同去。以前學校規模不大,學生數量相對偏小,現在學生“浩浩蕩蕩”地去,有可能把地裏的莊稼都給踩壞了。

在實際過程中,我們也在思考,這個時代的勞動教育該培養學生什麼?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生産勞動技能的培養外,更多的是否是一種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這些都是必須要堅持的。

我也和學生交流,如果未來真的走到了人機共存的時代,最基本的勞動都由機器人完成,那人做什麼呢?人除了享受機器人提供的勞動成果,是否還應該指揮機器人、創造機器人?是否應該有新的創造任務?

這個新的創造任務,便是走向人機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共存、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這是,人們是否應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價值理念?

無論何時,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這個世界還在發展,人永遠離不開勞動。將來,勞動的內容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人的勞動品質不會消失,只是將更多地轉向創造性勞動。

所以,面向未來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有四個方面需要我們關注:

第一個,更加注重綜合勞動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一項技能。未來人才所需要的應該是綜合的勞動能力,能處理社會生活當中面對的複雜問題。

第二個,更加注重跨學科融合的勞動能力。

第三個,更加關注創造性勞動。更多的勞動成果,不單單是我們想像的狹義的體力勞動,而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創造性勞動、創意性勞動。

最後,勞動教育更多地還是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真正把總書記所説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這樣的勞動價值觀念、勞動態度和精神,根植于內心,然後在自己對未來的創造、奮鬥中踐行。

王素: 我覺得您談的特別好!隨著時代發展,與幾十年前對勞動教育的認識相比,現在勞動教育的內涵有很多的擴展。

話題二:勞動教育形式 

王素: 我也特別注意到,您在整個調研中有很多具體的數據。

您的調研顯示,儘管目前我們期待勞動教育在內涵上有所拓展,不是過去的簡單勞動,但是實際上,學校真正在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

所以,當前學校的勞動教育,基本還是以簡單的勞動或較複雜的科技活動、職業體驗、服務性勞動等為主。

在未來教育、學校教育中,我們非常期望學生的學習,不僅僅關注到知識技能,更多地要關注到高階思維等的培養。對於當前學校教育現狀,關於開展勞動教育的形式,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説,東北師大附中有什麼好的實踐,可以為其他學校提供樣本?

邵志豪: 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確實由於多方面原因,很多好的想法不一定能實踐下來。究其根源,是勞動資源比較匱乏。

現在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性勞動、生産性勞動。

第一個如最常見的值日生。

第二個,學校有一些空間為學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勞動,比如公共區域的公益勞動。東北師大附中組織兩週一掃除,公共區域有掃除任務。

第三個,東北特殊的勞動形式——掃雪。我們學校裏,每年的下雪天以“雪停”為令,雪一停,第二天中午全校師生便會掃雪,30分鐘之內校園裏的雪便會掃乾淨。此外,我們學校到現在堅持了30多年“值周班”活動,即一週一個班級的學生管理學校的公共衛生等活動。

這些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勞動,幫助學生養成生活習慣。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些在未來拓寬一點?把它變成校園公益性勞動。

未來社會需要人們更多地承擔公益性勞動,有志願者服務、社區服務、助人為樂等活動。我們也在嘗試,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類似的公益性、服務性勞動。

還有,我國社會現在逐漸走向老齡化,年輕學生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多地承擔老齡化社會當中的社區服務?

比如,我們學校有一個“VC志願者社團”,專門在節假日的時候去敬老院、孤兒院服務。公益性勞動之外,我們還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去參加圖書館的志願者、義工等勞動服務。在走向未來社會中,特別是我國城市化水準不斷提高,這些勞動服務將越來越多。

我在寒假和學生座談的時候了解到,有的初中學生參加了交通崗宣傳站崗的義工;有的學生參加了圖書館專門管理書籍的志願者。

高二的學生還向我介紹,現在網上有志願者相關的APP,想當志願者在網上註冊申請即可。寒假返鄉時,學校畢業的學生也參加了過年期間社區的疫情防控服務。日後,這些勞動會越來越多。

我認為,學校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校園裏的公益性服務勞動機會,同時鼓勵學生利用週末、節假日參加校外的社會化公益勞動。最後,學校也應有意識地創設條件為學生開設創造性勞動和創意性勞動的空間。

東北師大附中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有很多上述嘗試。比如,學校初中的生物課開設了一個社團活動:從植物當中提煉精油、進行包裝,最後將勞動成果進行校園義賣,所獲得的資金捐給慈善機構。

我想,這是一種勞動價值的體現。雖然金錢數額很小,但是這樣的創意勞動對學生有很大的激勵,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很大。

學校高中的美術課也輸入創意勞動:學生參加美術課的雕塑課,動手製作清明上河圖的模型,捏塑、燒制,學生們齊心協力,一年一屆學生完成了1/4,今年已全部完成。

我問授課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多學生來捏裏面的陶人?”老師説,每個學生捏出來的表情是不一樣的,放在一起細細地看,清明上河圖裏的每一個小人兒都是有差異的,這樣就能保證多元化,而不是像機器做出來一模一樣。

於是,我體會到,這種讓大家既團結協作,又有個性化的、創造性的勞動,已經超出單純的勞動。它更多的關注人的培養,培養面向未來的,既有合作能力、又有個人素養,既強調合作、又有獨立創造力的人。

話題三:

勞動教育與課程、項目、活動的結合 

王素: 剛才談到,有一種勞動類型是公益性的勞動。此外,我還特別地感興趣,咱們學校學生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勞動,和現在的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同時,這也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學習方式。

當前比較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項目式學習,它不僅僅是知識學習,而且讓學生在真實的世界中解決問題,是綜合性的學習。包括我們剛才談到的合作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等,這種價值觀的培養或許都能在這樣的學習中實現。

當然,對學校而言,比較有挑戰的是課時緊張,尤其是高中。那麼,在學校當中,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將勞動教育同現在的學科教學、創造性的項目式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我們可以在課程上或者學習方式上做一些新的探索。我們也看到,國外有一些相關的做法。以芬蘭為例,在芬蘭高中的“創新型學校”,學生高中時期就能擁有與社會工作相關聯的實踐機會,這得到世界的推崇。

剛才您也談到了,我們學生的義賣活動雖小,但意義很大。如果和課程相結合,能夠真正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真實世界,是否能更好地進行類似財商培養等方面的培養?

我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小時候,我也在長春讀書,當時就讀的學校搞了一個校辦工廠,組織我們做漿糊。做漿糊,也為社會創造價值。我讀初中的時候,就讀學校也有一個校辦工廠,組織纏小變壓器。以前,我們也有學工學農的活動等等。

其實我想跟您探討的是,您覺得未來教育中,學校是否有可能將勞動教育作為課程的一部分,為學生創造一些跟社會實際工作相關聯的機會?這樣,勞動教育既是課程,又是勞動,還是學生活動。

因為完全依靠社會資源是不便的,路途較遠導致花費時間較多,與學校本就有限的課時有一定衝突。所以,像校辦工廠等形式的出現,當然有更好的形式,是否也對探索學校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有所幫助呢?

邵志豪: 校辦工廠的歷史應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東北師大附中有好幾十所校辦工廠,因為需要生産勞動創收,現在校辦工廠已幾乎沒有。

我們首先是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階段,將勞動教育必修課和通用技術結合起來。

高一、高二的學生,必修通用技術。同時,我們將通用技術學科結合新時代的要求,拓展到STEM課程,教給學生更多的基本勞動技能,也培養他們對現代化技術的探索,更多地想讓學生體會到,未來勞動是一種學科融合的勞動、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

我們在高二年級給學生開出四個必修的模組:一個是服裝設計模組,一個是汽車模型設計,還有木結構設計與創作、智慧家電的控制系統。

實際上,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在這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中,學校是主陣地。因為學校給學生的教育更為系統化,既有理論的提升,又有能發揮育人功能。

學校要落實勞動教育主陣地,核心就是要課程體系來保證。

除了必修課程之外,我們也探索開設了很多選修課程。比如學校開設廚藝課,鼓勵學生做菜肴,同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營養學等元素。

以重陽節為例,教師教學生做重陽糕,並讓他們帶回家給老人吃。代代相傳,這樣的勞動教育還體現了優秀文化的傳遞和傳承。同時,我們也結合其他的校本課,開設節能車、陶藝等課程。

其次,我們不斷在探索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像剛才説到的“商業素養的培養”,實際上,我們學校很早以前已經開始探索“學生超市”。隨著時代變化,現在我們把“學生超市”改革成了“文創超市”。學校專門為學生拿出一個教室空間擺放商品,讓學生結合政治學科中的經濟常識,進行服務性勞動、創造價值。

其中有些商品是學生的閒置物品,可以租用、交換或賣出;更多的商品是學生自己設計的,比如陶藝課做的陶藝作品、學校的吉祥物、學校標誌的筆電等文創物品。

學生通過和廠家商談、進貨、清理,進行基本的商業運作。年底向學校彙報時,學生有很多狀況:有商品積壓賣不出去賠錢的,也有商品儲備不足脫銷的。綜合來説,一年大概盈利5000到6000元,隨後全部捐給學校的慈善基金會。這樣的服務性勞動,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經歷、體驗更重要。

還有,大家普遍認識到,理化生實驗課程中,學生基本實驗用品的整理、歸類及實驗室的清掃等,都是最基本的學科勞動。

現在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也專門設有勞動教育的文本閱讀,歷史、語文等文科學科更多地從學科角度向學生傳遞、傳承勞動文化、勞動價值觀念和勞動精神。

不同的學科,都可以做到勞動結合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這樣可以避免單獨為勞動教育拿出課時,也克服了課時緊張、活動多等問題,以免教育不斷地做加法。其實我們更希望促成融合。

王素: 東北師大附中真的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在未來的教育中,因為培養學生的目標發生變化,我們不僅僅要有知識,還要有態度、價值觀和能力。這樣的培養,勢必讓學校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都隨之改變。

因此,教育教學不僅僅是在傳統的課堂內發生,學校還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能夠解決真實問題的場景。

當然,這種場景可能是服務類的,也可能是創造性的,有些可能是跟學科結合的,有些可能是跨學科的活動,還有些可能是社團類的活動,但不管是什麼樣的活動,我們都是力圖通過不同的學習場景、學習任務的設定,來綜合性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跨學科的融合,或許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學校面臨的問題——課時緊還需要複合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把這種勞動和其他學科要培養的思維、創造性能力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所以,未來的學校有很多的變化,也非常值得期待。我相信,東北師大附中的有益探索,也能為其他學校提供非常好的示範和借鑒作用。

話題四:

如何解決勞動教育的師資問題 

王素: 我還注意到,在您的調研當中,其實也談到了當前面臨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即當下的勞動教育沒有專任的教師,授課可能也缺乏專業的培訓,不知道如何來設計活動,也不知道如何來設計方案,或者創設勞動場景。所以,開展高品質的勞動教育可能面臨著重重困難。

培養上述教師,根本上可能會從師範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等入手,但都需要時間的。在當前情況下,如果通過教師培訓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您覺得開展這些工作需要哪些政策的支援?重點應該培訓哪些方面的內容,為負責勞動教育的教師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邵志豪: 勞動教育實施起來,更多地也在考驗學校和老師們的設計、創意。學校的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為學生的成長創設。

我舉一個特別實際的例子,我們學校和大學共同為學生搭設了幾條人才培養和的通道,其中一條是鼓勵學生在大學教授指導下,完成一個人文社科項目的調研,並撰寫論文。我們就把勞動教育的元素真實地融入在裏邊。

比如學校在對接教授和學生時,只給予學生教授的電話號碼,學生聯繫教授是學生自己的事。短信怎麼發?郵件怎麼寫?這就是面向未來的學生可能要體驗到的勞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勞動並不需要遠距離的聯繫,現在就需要教給學生,如何和教授第一時間聯絡?如何介紹自己?如何和教授一起討論選題?如果確定為社會調查類選題,如何設計問卷、發放問卷?調查的數據需要統計、整合、寫成報告,報告怎麼去徵求老師的意見?

結題後,我們還會帶給學生一些未來走向社會需要的勞動意識,比如,教師節的時候,學生怎麼給老師寄一張賀卡?這是最基本的師生聯絡。

又如,學校會將學生的優秀論文編輯在一起出版一本書,這本書由學生送給老師。怎麼送?怎麼感謝?這是一種非常真實的、任務式的、項目驅動式的勞動教育。

這樣的項目研究,不僅教會了學生與人相處,還教會了學生勤奮努力地鑽研學術勞動,也教會學生怎麼與人溝通,用自己的勤奮、勞動讓他人感受到,幫助自己是能看到自己的成長的。我認為,這些對於培養現代社會中面向未來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學校也開發、聯絡了吉林大學,共同做理科的項目研究。我也看到很多團隊開題、結題。有一個是同眼科領域的教授一起做的項目,其中有很多的調查。

這些可以讓學生更開放,鼓勵學生走出去,很好地解決了學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師資問題。其實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都是勞動教育的師資,都是學校可以利用的。成人都可以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導師,因為我們都是勞動人民。

那麼,給學生一定技能講授的同時,更多地是傳遞給學生“我們也是勤勤懇懇勞動才創造了現代美好生活”這樣的觀念。

第二,這之外,真要把學校勞動教育扎紮實實做下來,還是需要專職教師。專職教師的勞動教育,為高品質的、高端的、面向未來的複合性勞動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定基礎。

但是,現階段單獨培養勞動教育的專任教師,肯定是有難度的。其實可以找相近學科的老師轉行、兼職,或者轉崗。

比如,我們首選的是物理老師、物理實驗員、電腦老師。我們學校的勞動教育的專任教師,還有從職業技術學校聘請所來的。學校的兩位年輕老師都是從物理系畢業生招聘培養起來的。

適當的勞動教育專業培訓,主要是給教師提供一些基本的操作性的培訓,讓教師把本科或者研究生學習期間掌握的操作性的東西放在前面。

因為,有可能學科老師把操作性的東西放在輔助。那麼,現在調換一下,讓教師把操作性的東西放在前面,把理論性的知識作為輔助。

比如,學生做綵燈時,電路連接要連燈泡。物理老師可能會畫圖紙、畫電路圖來分析串聯、並聯等,勞動教育技術老師則更多地要講解實際的操作,怎麼把電線擰緊、把絕緣膠帶纏好?怎麼安插燈頭插座?其實,這是技能教學的內容呈現的置換問題。

第三個,很多任職勞動教育崗位的都是兼職的老師。比如,我們學校開廚藝校本課的老師,是學校食堂營養師,並不是專任的教師。學校以前也聘請過職業技術學校的廚藝教師,但是因為一週就一次校本課,對其工作也會有干擾。

所以,我們就鼓勵學校的食堂營養師授課,他既有營養學的基礎,也接受了學校關於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指導,能夠較好地結合自己的廚藝任職。

至今,他已經開設了三年課程,學生也很喜愛。我們可以廣泛地開發課程資源和教師資源,更好地做到勞動教育。

如果需要政府支援呢?

一方面,需要資金的到位,教師培訓、教師招聘、專職老師增加編制、兼職老師的待遇、課程空間的開發建設等等,都需要資金支援。

另一方面,為這部分老師提供專門的培訓機構,不斷設立一些面向未來的課程。比如STEM理念的培訓、電子資訊技術方面的培訓。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先進的工廠,參觀、學習、了解,把新的課程納入進來。

最後一方面,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培育,也需要政府把地區或地方的工匠、勞模、先進工作者作為課程資源組合起來。

隨後在該課程資源平臺進行學校和勞模之間的雙向選擇。這樣可以避免勞模不清楚去哪傳達勞模精神;學校也不用通過個人、家長等渠道去聯繫、邀請;對學生而言,也有更真切的感受,真正是做到身邊的勞動者最光榮。

我認為,多方面進行解決,可以較好地補充課程資源和師資資源。

王素: 剛才聽您講如何解決師資的問題,實際上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通過教育供給的社會化解決。比如,讓高校、職業學校、整個社會上相關的人員成為勞動教育教師。

第二種是培養專職教師。這不僅需要提供政策相關的支援,同時需要提供相應的培訓。這種培訓,一方面是技能性的培訓,我認為還有一方面是,設計活動的要求使得與未來學習方式更加相關的工具類、方法類的培訓也被需要。

政府如若能夠提供資金和資源,促成勞動資源平臺的建設,這對於開展勞動教育會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和您交流非常開心,也期待東北師大附中能夠做出更好的成績,將來大家能有更多的交流。

邵志豪: 我的建議裏也提到,勞動教育應有一個教學的交流平臺,便於大家了解具體的做法,因為勞動教育肯定是更能體現出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課程。

王素: 在資訊化建設過程中,其實咱們有很多國家建設的資源平臺。這個資源平臺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資訊資源、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甚至包括一些實習渠道指南等。

這些資源其實都可以放在勞動技術教育的平臺上,對學校之間、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溝通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大家在平臺上,既可以學習他人,也可以找到同伴,可以進行更好的社會資源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