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田國英:逐夢非遺四十載“文化標簽”融日常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 時間: 2021-03-03 | 責編: 劉佳

北京醫科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田國英:逐夢非遺四十載“文化標簽”融日常


北京醫科大學附屬小學以“健康、品德、人文、科學、藝術”五大素養為核心,全面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多元開放的“康+”課程體系,依據國家基礎、精品拓展、自主選擇三大類課程,劃分為“體育與健康、公民與社會、閱讀與人文、科技與創新、藝術與審美”五大領域,其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所有領域,更是“藝術與審美”課程中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堅持“以美促德,以美育智,以美強體”,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文化認同,增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責任感、使命感,促進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目標。“通過探索‘剪紙課程與學校文化融合的模式研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通過學校文化浸潤學生心田。校長田國英如是説。

“普及+提高”傳統文化常態化

在學校,傳統文化浸潤日常,課堂才是最有效的載體。在北醫附小,傳統文化課程已經遍地開花,以“基礎課程普及化、拓展課程校本化、自選課程社團化”的方式,“普及+提高”雙管齊下。

首先,是基礎課程全員化。基礎課程是國家規定必修課程,田國英介紹,學校始終遵循“學科滲透、多學科融合、全員參與”原則,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程,體現“全員育人”理念。

此外,是拓展課程校本化。剪紙、經典潤心是學校研發的校本課程,目前,教材已經在全國發行。在北醫附小,學生全員參與、每週一課,融多學科知識、多領域文化為一體。此外,京劇課程進入低年級課堂,男女分班上課。“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充分體現了對課堂教學的拓展與補充。”田國英説。

第三,自選課程社團化。田國英介紹,學校開設經典誦讀、非遺等傳統文化社團16個,學生600余名。學生自主選課、自主建設,學校精心搭臺、精細規劃、精準培養,學校給孩子們創設了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大舞臺。經過精心篩選,雕版印刷、面塑、榫卯結構、石頭畫、棕編等11項非遺項目作為學校社團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選擇。

為有效推進課程實施,學校還特別聘請非遺專家指導課程實施;組織全體學生走進稻香湖非遺城體驗課程;非遺小達人走進社區、敬老院、學校進行文化交流……通過學習交流,力求使非遺文化所包含的傳統美德、文思雅趣、巧藝匠心能夠入腦入心,在學生心中播灑下“愛非遺、護非遺”的種子。


手巧心靈 人人會剪紙

在北醫附小,人人一把小剪刀,剪出心中巧思已經成為學校師生的“文化標簽”。剪紙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精品課程,也採取了“分層、分類、分學段”的三類實施法,促進課堂優化。

針對剪紙,學校出版了系列教材,而新版剪紙教材覆蓋1至6年級。“每年級主題、內容不同,改變了之前單一的技法學習,轉變為剪紙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教材的重點突出體現目標引領課堂教學。”田國英説。具體到各年段:低年級主要學習折剪基本花紋,運用這些花紋裝飾設計簡單形象;中年級增加掏剪剪法,設計簡單紋樣組合、稍複雜的自然形象;高年級增加大量名家作品賞析,主題創作設計。剪紙教材的優化完善,使每個年段的課程目標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效融合,在培養學生心性、提升剪紙技藝水準的同時,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剪紙也已經通過學科課程、主題研究課等形式,排進學生日常課表中,如:思品課學習了解我國剪紙文化;數學課結合剪紙學習軸對稱圖形;美術課剪畫結合創作作品;語文課結合剪紙作品進行《快樂校園生活》小練筆;英語課用生動的剪紙幫助孩子學習單詞……剪紙文化已經成為學校的“文化語言”在各類課堂上通用。此外,學校還通過“主題研究課”探討跨學科整合研究的重點。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跟進,田國英提出,採取知識技能與課堂表現、基本作業與作品創作、參與各級交流展示活動相結合等,通過自評與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在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培養孩子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田國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