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給學生一個有收穫的傳統節日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 時間: 2020-09-30 | 責編: 劉佳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臨近,往年每到此時,更多的學校是佈置有關作業,如讓學生通過誦讀節日的有關詩詞、品嘗或製作月餅等方式來感受中秋文化。平心而論,這樣的做法的確是必要的,但如果從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教育內涵著眼,僅僅讓學生知道節日的來歷和習俗,似乎又顯得淺薄和有所缺憾。

因為,從現今多數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知曉度來看,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稱之為教育中的“短板”似乎並不為過,而緣于學業負擔等多種因素,學生日常能夠接受傳統文化的渠道和時間又明顯不足。因而,我們不妨從重要傳統節日中挖掘資源,將諸如端午、清明、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而這樣做,既能借力節日的濃濃氛圍,進而容易産生教育效果,又較之平日的枯燥説教能更好地讓育人成效水到渠成,可謂事半功倍了。

多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曾多次發文要做好傳統節日教育,地方教育部門在節假日到來之前,也往往是在放假通知中有著提醒學校利用好節日教育資源的內容;同時,一些文化學者也經常呼籲並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有的文化名人更是針對傳統節日開設了相關的講座,並引起了不錯的社會反響。然而,要取得如時下的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莫過於讓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打通“最後一公里”,使節日文化的設計與學生的認知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就如陶行知先生認為的那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校管理者和班主任等育人者頭腦中要有必要的文化育人觀念,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教化作用。比如,事先可以審視和反思一下是否做好了這樣的工作:是否有一個統籌安排和落實方案,這個方案能否將現有的、當地的教育資源合理地利用起來,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能否每年都有所變化,學生能否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能否獲得成長的啟迪和文化的熏陶,等等。如果事先就有一個完善的、學生樂於接受的生活教育方案,必然有助於這項傳承文化和凈化心靈的工作紮實地落地生根。

回想一下,儘管人們有時會感嘆時下有的學生存在不懂禮數、行為不雅等不文明現象,然而追根溯源後也許會發現,未成年人身上的很多不足,其實有時恰恰和傳統文化的熏陶不足有著密切關係。面對這些現狀,無疑需要全社會去共同努力,但作為教育者能做的莫過於從現在開始,從重要的傳統節日教育開始,將數千年積澱下來的優秀文化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給他們。古人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長遠看,做好傳統節日的文化資源挖掘和傳承,對於學生個人的修養提升,對於一代人素質的塑造,乃至對於整個國家文化自信的增強等方面來説,無不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孟祥傑,係山東省濰坊市濱海開發區錦海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