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電子科大成都學院馬浩:扶貧路上,駐村更駐心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李小野 | 時間: 2020-08-14 | 責編: 閆景臻

中國網8月14日訊(李小野)近日獲悉,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駐村扶貧教師馬浩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揚為扶貧工作先進個人。馬浩,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工學院輔導員,2018年3月,主動申請並經學校選派至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三桷埡鄉三家舖子村駐村擔任扶貧幹部。

blob.png

在馬浩心裏,扶貧工作不僅僅是眼前的安排,更要時刻做好準備,迎接每一項利民政策。異地移民、藏族聚居區新居建設、建卡戶大排查、清卡行動、貧困戶大走訪、貧困退出驗收、“兩不愁,三保障”等以及村上的一切事物工作……他在扶貧第一線,責無旁貸地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化身“一塊磚”

出現在每一個需要的崗位

馬浩嚴格按照駐村工作隊工作準則開展日常黨建和駐村工作,時刻衝鋒在前,克服了生活、家庭上的各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駐村工作。期間,馬浩深入了解當地扶貧工作情況,並認真開展駐村工作,先後幫助村委開展農民夜校55期,培養了2名村兩委會幹部、村致富帶頭人1名。同時,利用學校各種資源搭建平臺,以物資捐贈、項目引進、以購代捐、搭建特色農産品網路銷售渠道等多種形式,紮實推進了當地扶貧工作的開展,積極參與到木裏縣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進程中。

blob.png

馬浩主要負責駐村工作隊日常生活安排、資訊編輯、資料撰寫以及電腦相關的一切工作,還包括每月蒐集民意情況、解決問題,按時參加黨建月會,參與村兩委村民大會等。馬浩説:“我們駐村工作隊沒有具體的分工,只要任務來了,大家就開始投入工作中。”

“衝在扶貧第一線,我責無旁貸,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扶貧工作沒有大小之分,馬浩會出現在任何崗位上,他化身成為多個崗位的工作人員,是統計員、文員、民政員、宣傳員、後勤人員、護林員、農技員、甚至是炊事員……

變身“業務員”

帶山區的“好東西”走出去

工作中,馬浩主動作為,積極尋求外界的資源,為當地脫貧摘帽想辦法。“村部網路信號不好,到目前為止打電話還存在問題;為了收一個文件,要走到山上最高的地方;駐村工作隊時常在外,步行成了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我從一個不曾進出廚房的人變成了一個人人稱讚的炊事員……”馬浩説,所有的艱苦在看到村民感激的笑臉後便煙消雲散,而當他感受到當地人民因為脫貧攻堅而做出的改變時,心裏的動力也就足了。

blob.png

馬浩所在的扶貧鄉鎮近年來在交通上的投入十分巨大,通鄉路、通村路均已實現全面覆蓋。道路的暢通雖然改變了當地的風貌,然而路程的遙遠卻導致了造價的高昂,本地與外面的東西互通不足。每年盛産的經濟作物花椒、核桃均賣不到合適的價格;無公害的豬肉、羊肉、牛肉無法銷售……針對這些情況,馬浩與駐村工作隊前往成都作深入的市場調查,並與某大型菜市場成功洽談了農副産品外銷方案。

此外,馬浩還主動聯繫外界商家,尋找物資捐贈;根據當地産業情況,策劃了多次産品推廣活動;他還和駐村工作隊將村民的蜂蜜收集起來,集中銷售。同時針對三桷埡鄉的各種情況,開闢網路市場,集中開發集體經濟體系,帶領群眾致富。

充當“聯絡員”

助力“後方”打好扶貧組合拳

作為聯繫縣幫扶村與學校的紐帶,馬浩充分的發揮紐帶和“聯絡員”作用,紮實推進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精準扶貧工作,形成“學校搭建平臺,社會廣泛參與”的精準扶貧共建平臺思路,通過“學校+企業+校友+扶貧對象”的幫扶模式實施資助,切實幫助扶貧對象穩定增收、生活提質,協助當地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blob.png

駐村工作期間,馬浩積極促成學校工學院的黨支部與三家舖子村黨支部的結對共建,開展黨建結對活動,指導三家舖子村黨支部落實“三會一課”制度以及主題黨日活動的開展。同時,通過學校建立扶貧共建平臺,引入企業、社區共同助力扶貧,如:尋求暖冬物資,向當地中小學捐贈羽絨服160套;啟動教育扶貧“星火計劃”——築夢遊學團,利用暑假,組織了7名來自當地貧困家庭的學生來成都遊學。此外,經過馬浩聯繫,學校在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地域和土壤等特點後,幫助三家舖子村嘗試種植水竹筍,並提供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援。由於水竹筍的經濟價值遠高於當地主要農作物馬鈴薯,對三家舖子村農戶的脫貧工作提供了重要助力。

近年來,在馬浩的積極協助下,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對口幫扶的各項特色扶貧活動有序開展。其中,産業扶貧、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成效顯著;僅2019年就完成三家舖子村産業幫扶項目3個,幫扶三家舖子村魔芋種植産業提供化肥農藥資金1.8萬元。學校還多次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並根據當地需求,派專職教師和專業人員,對木裏縣內各中小學已建成校園網、班班通、錄播教室、電腦教室的現教管理人員開展使用、管理、維護的培訓。

學校還積極推進幫扶縣民生及社會事業工程,如:通過教職工、食堂、商家多渠道進行“以購代捐”活動;積極搭建銷售平臺,幫助木裏縣優質農産品外銷。此外,學校還計劃重點開展縣級産業推進研討、縣域文創産業開發、村級支部組織建設、農産品包裝設計及行銷推廣、大學生三下鄉活動、鄉村旅遊探索等定點項目。

做好“規劃員”

留下一片蔭涼,讓脫貧不反彈

“細數日子,從駐村至今,接近900個日日夜夜一晃而過,雖然經歷了很多事,但感覺昨天才到木裏。馬上就要離開了,可是計劃中還有一件大事沒有完成。”馬浩介紹,木裏縣原生態面積超越了已開發面積,在這樣的地方很多特産都是純天然的。馬浩想在離開之前建立一個三家舖子的農業發展公司,幫助村民建立一個集體産業,將本地的好東西推出去,同時也對鄉村下一步發展振興奠定基礎,增加村民的收入。“還有一些今年的計劃也要逐漸落在日程表上,再到每個農戶家裏走一次,問問他們現在生活的變化……”在馬浩的言語中,沒有即將完成工作回家的喜悅,更多的是對這片土地的依依不捨。

而對於此次獲得省級表彰,馬浩表示很意外。“我僅僅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眾多黨員中的一名,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駐村工作人員。 我很感謝學院、領導以及家人對我的幫助、鼓勵和支援!”馬浩説,在扶貧路上,他最感激的就是那些與他一起駐村、一起入戶、一起流汗、一起商討的隊員,這個表彰不僅屬於他一個人,也屬於他們所有人。

馬浩用了很長一段時間融入村子裏,談及這幾年的工作,他認為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穫,山區的生活即使艱苦,那也會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這些年,我看到村民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通村、通鄉路的建成,也看見了脫貧‘通心’路的暢通;看見‘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見證了很多家庭的成長,走向了脫貧奔康的道路。”馬浩説,脫貧攻堅不只是眼前的工作,也不僅僅是尋求資助幫扶、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幫助村民轉變意識,主動走上“奔康路”,而且不能讓一戶人掉隊。馬浩希望能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做無限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