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校園文化建設是深層次管理,要讓師生獲得精神感召與發展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7-28 | 責編: 李穎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支柱,是其生命所在,是學校傳承過程中代代相傳的共同價值觀。它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催生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生命成長的深厚土壤。校園文化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一種“深層次的管理”,是對師生的一種“軟約束”。在新形勢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已成為學校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建設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不僅是一所學校的發展目標、辦學理念、辦學方針、專業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學校群體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反映。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文化傳統、校風、學風、教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産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替代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誤區

誤區一:重環境輕人文,缺少人文的靈性,丟失精神之根。

現如今有些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只停留在校園環境建設上,甚至有些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當成了對外宣傳的“形象工程”,裝扮自己的“面子工程”。部分教育工作者抓校園文化建設,過分重視校園環境建設,但是淡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設。有的學校花了很大的物力、財力、人力,搞校園美化、搞標準化塑膠操場。學校有了電腦教室、音體美專用教室,藏書量豐富的圖書室和漂亮的閱覽室等,但各功能室使用率並不高,相關的桌椅已沾滿了灰塵。課間時間在校園內幾乎沒有學生自由嬉戲和快樂玩耍的身影。調查中,很多學生竟然説不出寫在校門的校訓是什麼。

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過於偏向硬體設施的建設和投入,而不重視豐富的人文精神的建設。

真正影響人一生的文化底蘊絕不是單純靠物質可以塑造的,而是更多需要人文精神上的提升。同時,學校物質條件的優劣與學校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並不成正比關係,物質條件豐富的學校不一定就有優秀的學校文化,物質條件貧乏的學校卻也可以建設出優秀的學校文化。關鍵是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重物,更要重人;需要關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但更要關注人的行為和精神。 

誤區二:因循照搬其他學校模式,缺乏發展個性,迷失生命之根。

現在很多校園內都是基本類同的塑像,都是基本相同的“名人名言”;都是基本類似的校訓,內容都是“團結、和諧、文明、創新”諸如此類詞語的排列組合。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為了提升所謂的“品位”,從文化窗裏摘下了學校師生的書畫作品,換上統一買來的名家書畫;把學校搞了多年有特色的勞動教育活動停了,取而代之是鋪天蓋地的文化課學習。

看那一條條內容空泛的校風、校訓,我們在心中不由要問:豐富的語言到了表達校訓上怎麼就這麼貧乏呢?怎麼就找不到一句更讓學生警醒,更為個性化的話語嗎?學校不顧自身特點和條件,死搬硬套,盲目模倣,結果是得不償失的。有的學校不懂珍惜自身校園文化中很有個性化的因素,將原來很有個性的優秀傳統校園文化,當作臟水給潑掉了,讓學校失去了已有的內涵和活力。學校在盲目模倣中丟失了自己個性化的精神和追求,丟失了學校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素。當我們面對缺乏個性的“千校一風”景象,那何止是一個心痛了得。 

誤區三:貪功浮躁急於求成,忽視過程積澱,喪失發展之根。

有的學校在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學校領導熱情高漲,忙於設計學校標誌,請人寫校歌,大搞校旗、校徽的設計,班級陳設的優化佈置等。幾乎一夜之間學校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卻不大。還有的學校總是不斷更新墻上和紙上的辦學理念,把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制度推倒,再另搞一套。有關活動什麼時候搞,怎麼搞沒有一個定數,往往昨天還在做的,今天不做了;去年有的,今年沒有了。“某某教育”提出,學校就模倣“某某教育”;“某某理論”問世,學校就推倒原有的一切傳統,從頭開始效倣。

這些都明顯表現出貪功浮躁的習氣,忽視了歷史和過程的積澱。缺少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有的春風化雨式的滋潤和熏陶;缺少應有的堅持,缺少一種長期積累和保持的文化。結果是在貪功浮躁中,喪失了發展的根本。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開展活動,但需要的是那貼近師生實際,能真正促進師生精神發展的活動;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不斷發展,但需要的是在歷史傳承和過程積澱基礎上的發展。

有魅力的校園文化,應當遵從教育規律,符合學生本真,適應孩子的成長髮展需求,如果偏離了學生的需求,再漂亮的校園文化也會變得一文不值,只有經過長期積累、逐年發展和完善,一個至善至美、返璞歸真的魅力校園,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構建一個讓人信仰的“學校精神”,萌生精神之根。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次中,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所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係上。

所以,我們要努力培育校園精神文化,用精神文化來凝聚師生的人心,用精神來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在精神文化建設中,首先,抓好領導工作作風是關鍵,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及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中發揮好帶頭作用。其次,要狠抓廣大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學識水準到儀錶風度、言談舉止、為人處事都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只有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整個校園才會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二)搭建一方展示師生個性的舞臺,尋求生命之根。

我們可以靠“以人為本、全員參與、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等措施,搭建一方讓師生充分展示個性的舞臺,尋得學校文化發展的生命之根。

1.以人為本。學校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只有真心為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而制定和實施的,才能被全體師生所徹底接受,才能在長期共同實施中積澱為文化。只有充分尊重師生人性需求的文化,才會是真正有靈性的校園文化。

2.全員參與。個性化的學校文化還來自於全體師生民主參與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我們要讓全體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有自主參與權力和機會。

3.因地制宜。從學校本土文化出發,尋找建設個性文化的最佳出發點。學校可組織學生開展“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學校文化是極富生命力的,可以有效推動學校文化向縱深發展,讓學生終身受益。

4.因人而異。從學校的自身特點出發,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切入點,尋求學校文化個性化的發展。如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學校可以每個學期都有一次“感恩教育”師生主題活動,師生通過相互講述教育生活中感動自己的一件件小事,用自己的行為去表達尊師愛生的情感。

(三)尋求一種文化過程積澱的支撐,培育發展之根。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建校以來所有文化因素積澱而成的。校園文化如果失去了歷史和傳統,校園文化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應注重對傳統和歷史的繼承,重視細節的建設和過程的積澱。我們只有從“挖掘傳統、關注細節、長期堅持”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把握,才能讓學校文化獲得長足的發展。 

1.挖掘傳統。挖掘傳統就是校園文化建設要對地方和學校歷史文化資源中優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撐起校園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支柱。

2.關注細節。關注細節就是學校文化建設要從小事做起,注重發展過程的每一點,從而獲得學校文化的最佳發展。如教室的墻上可以是用學生自己創作的格言和書畫作品;教師辦公室有歷屆優秀教師的照片和教育格言。這些文化細節,讓校園充滿自主、互動、溫馨、愛意的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師生與學校歷史和傳統自然的融合,讓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諧地與學校的生存發展聯繫起來。

3.長期堅持。長期堅持指校園文化來自歷史長期的積澱,一個制度、一種行為、一種活動在保持與時俱進基礎上的堅持,才會形成有內涵的文化。學校教育中一次兩次活動只能叫活動,如果某項活動堅持下去,在學校中形成傳統,在學生身上産生深遠的影響,那就成了文化。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學校個性特徵的重要標誌,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我們只有不斷總結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和不足,努力讓全體師生在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中獲得應有的精神感召與發展,才能真正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第六小學校長 李俊峰 校長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