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廣州海外低齡學生紛紛“回流”選讀本地國際學校

來源: 資訊時報 | 作者: 徐珊珊 | 時間: 2020-07-28 | 責編: 徐虹


資訊時報訊 (記者 徐珊珊 通訊員 秦微) 米女士的女兒米珍欣今年10歲,原本在新加坡一所一流的國際學校UWC(世界聯合書院)讀四年級。年初疫情爆發後,她決定帶女兒回國選讀本地國際學校。記者獲悉,疫情之下,廣州部分在海外的低齡留學生家庭轉學的比例陡升。今年愛莎教育集團科學城學校招收的新生,約有3%~5%來自於海外學校“回流”的華裔家庭;黃埔的一些國際學校也呈現出這樣的現象。

留學海外課程好但中文得請家教

出國不是目的,讓孩子接受更適合的教育才是初衷。米女士是深圳人,4年前,她為6歲的孩子選擇了在新加坡讀書。“看到在國內讀小學的侄子作業老寫到深夜11點,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讀書也這樣辛苦。”米女士説,於是她選擇了離內地較近的新加坡,放棄了事業,全心全意在新加坡陪讀。

女兒不負媽媽所願,在三年級時考入了新加坡排名第一的國際學校UWC(世界聯合書院),學校使用的是IB課程體系,除了學術課程外,還開體育、藝術課程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女兒很喜歡這一套課程,可以學游泳、高爾夫、騎馬、劇團表演,她覺得這些就應該是上學該有的內容。我們回國之後,她還經常央求我帶她去馬場。”米女士説,不僅如此,女兒讀IB課程也才兩年,但已逐漸學會了自我規劃、自我管理。

但遠赴異國陪孩子留學,米女士也察覺到了在國外接受教育的缺陷,“我們還是希望她有中國的根,新加坡學校僅設置了中文的選修課,教得少。”為此,米女士在新加坡還專門為女兒請了中文家教,學人教版的語文教材。

無獨有偶,家長林女士今年5月回國,她的兩個孩子原本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上學,她也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中文學得太少。這次,她也借著疫情,讓孩子回到廣州的國際學校就讀。

疫情之下回國選讀好的國際學校

今年疫情之下,米女士擔心國外情況不穩,下定決心回國。但眼前有一件頭等大事亟待解決:如何為女兒找到一所課程體系、口碑實力都可以與新加坡UWC相媲美的學校?

“孩子上學不能間斷,以孩子為主,當然肯定是以學校為先。”米女士説,在回國之前,她諮詢了一位對國內教育頗為了解的朋友,讓對方給她介紹口碑好的學校。後來聽説愛莎科學城學校投資了十幾億修新校,有IB課程體系,校長等管理團隊也曾任職新加坡國際學校,便將孩子送入廣州愛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插班就讀,待9月份科學城新校開學再轉入。剛回國時,女兒的中文明顯不如同齡人;讀了兩個月後,女兒的作文水準得到老師認可,被推薦參加寫作競賽。

同樣,林女士因出國前兒子便就讀于廣州的國際學校,回國後毫不猶豫回到了愛莎,升讀十年級備戰IB考試,“我們也提前了解過其他外籍學校,但由於疫情原因很多學校師資沒到位。”

“不少朋友也在美國陪讀,也開始心猿意馬想回國就讀。”林女士説,“其實身邊很多朋友都不想出去,只是為了孩子教育沒辦法,現在等於是有了個很好的藉口讓自己回國不內疚,回來之後,既可以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可以繼續自己的事業,一舉兩得。”

中西融合國際化學校成為首選

事實上,考慮到國外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廣深一帶中西融合的國際化學校越來越受“回流”家庭的歡迎。

“無論是移民之後‘回流’的家庭,還是在中國工作的外籍家庭,對於高品質國際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隨著中國的大國形象不斷提升,華人、華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不斷增強。同時,國內的安全性、穩定性達到了不少發達國家都無法企及的程度,留學的溢價逐漸降低,家長在為子女規劃教育道路更趨於理性。”愛莎教育集團旗下科學城學校的校長戴維·愛德華茲説。

對於國際學校這麼多,哪些才是適合的呢?戴維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是學校文化。學校必須是以一種追求卓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學術、體育、藝術和社區服務等缺一不可,而現在很多國際學校卻只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第二是師資團隊。每天和學生朝夕相處的就是老師,老師的教學品質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能力上限。第三是領導團隊。家長們在諮詢時經常問到一點,領導團隊是否穩定?這三點是家長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課程體系、設施和教育的連續性等方面。理性選擇才能保障孩子持續地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