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讓校園文化活起來,怎樣建設校園文化活動?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7-24 | 責編: 李穎


image.png

牛瑞鋒 北京師範大學鄂爾多斯附屬學校副校長

一、校園文化活動現象分析

縱觀我們的校園文化活動——“經驗迭出,形式紛呈,效果明顯”。理性肯定其中有益成分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應景而為。之所以這樣,教育功利的影響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原因。受教育功利化的影響,絕大對數的學校只注重外顯的速效性的教育成果,淡化學校教育中隱性的、遲緩性的教育影響。具體表現:

1.短期集訓個別學生、短期集訓個別項目,然後以“拼盤”的形式呈現,再加上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言論,就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動搖著一些本就不太堅定的學校領導者。

2.以“創新”為藉口,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丟棄了對主流文化的堅守,忘記了學校傳承價值觀的任務,讓一些非主流文化通過文化活動在校園中“潛滋暗長”。

3.沒有長遠的文化活動戰略思維,像墻頭草一樣隨風而為,模倣跟風。致使各種活動成為“政治”應景之作,成為校長好惡的展示。沒有了地域的特色,沒有了崇高的文化堅守。老師抱怨,學生倦怠。

二、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經典案例

北京市十一學校成立於1952年,聶榮臻元帥用新中國的誕生日為學校命名。2011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深化基礎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驗項目學校。”摘錄北京十一學校文化價值觀中有關學生教育的內容進行簡要的探究:

1.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將“十一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

2. 成為師生精神家園和成長樂園的和諧學校氛圍

3. 追求卓越,反對平庸,拒絕低劣;不為高考,贏得高考,追求素質教育與優秀升學成績的統一實現……

4. 主體性教育:學生能做的,老師不要包辦……

5. 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這些理念是美麗的口號還是真正的實踐,為了避免宏大的敘事,只分析北京十一學校的“社團聯合會”就可以知曉。

他們的“社團聯合會”共有學生社團8人,即“少年科學院”“少年文學院”“少年社科院”“少年經濟學院”“少年新聞學院”“少年工程學院”“HHC社團”“海洋星空基金會”。這8大社團下面又有若干社團。這些社團有的人員多一些,有的人員少一些,最少的只有一二個人。學校有各種社團成立的具體方案,每個社團都有自己的社團章程,社團的每個成員的活動都必須遵循學校社團章程與各社團自己的章程。除此之外還有固定的培訓內容與儀式。

社團在北京十一學校是學生展示自我的依託,在社團的框架內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開展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學校書店、廣告公司、咖啡館、校電視臺、校報校刊、每週的升旗司儀、奧運志願者、北京市田徑比賽裁判員、體育器械招投標、食堂飯菜品質評測……

這些活動的開展比沒有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只要你點擊北京十一學校的網頁就會為他們的高考業績而吃驚。

三、校園文化活動的思考

校園文化活動是一種道德的實踐,這種實踐是一個“多重世界”,這個世界當中體現人類文明的積澱,包含著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道德等。校園文化活動是“教育回歸生活”的一種體現,對於參與活動的個體而言體現的是他的精神世界隱性構建,公共生活規範(道德)的習得。

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活的靈魂”,它以動態的形式深化校園文化的內涵。校園活動以集體生活的形式為學生提供體驗各種關係的“場”,在這個人際“場”中,學生自主地體驗到了規範的作用,從而自覺地服從規範的約束。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輸灌與強制,最大限度的突顯的教育的自願與自覺功能。

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與教育氛圍有一定的關係。校園文化活動是創造教育氛圍十分有效的一種手段,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校園文化活動並不僅僅指學校組織的各種大型文體表演活動,還包括為師生(本節重點講學生活動)提供一切自我體驗的機會。可以是多人參與的,也可以是一人參與的。

學校文化活動的目的是在改變學校生活的環境,是以一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傳遞社會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是同過生活環境的變化來陶冶學生道德品性培養學生的才能興趣。

“預則立,不預則廢。”校園文化活動一定要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有組織就是指學校要有專門的機構來領導校園文化活動,否則就會雜亂無章,不但達不到相應的道德教育與能力培養,相反還會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計劃是指學校的文化活動既符合本校的文化活動統籌方案,還要符合國家倡導文化活動方案,“兩案”合一才能實現國家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整合。這樣就可以實現國家教育的統一要求與學校教育的個性化統一。

校園文化活動要想取得持續效應,必須將文化活動上升“課程”層面去操作,將校園文化活動當做“校本課程”來建設。要系統的考慮活動的目標、活動的形式、活動的操作、活動的評價等內容。作為“校本課程”潛在含義之一就是要有“精品意識”。文化活動的開展定位要高,切忌爛而全。

校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校園活動的開展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準,科爾伯格認為,過早或過遲的把一些東西給學生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所以次前提下,要最大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不同的文化活動中體驗收穫,在活動中實現學生“內”“外”世界和諧統一與有效提升。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隱性教育環境的顯性構建,是淡化教育痕跡突顯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的開展至少要思考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明確時代特徵,預測未來需要。“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人過明天的生活。”這是我們曾經的認識,要讓“今天的人”過好“明天的生活”我們就必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培養出具備明天社會需要的人才。正如朱曉宏教授説的那樣“教育要面向未來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不在簡單的為已存在和存在的社會培養人才,而要真正為一個尚不存在而行將出現的時代培養人才。”

2.面對多元時代,在堅守中創新。面對多元的社會現實既不能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更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必須堅守傳統的精華,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因為世界的一體化並不是消滅差異性,而是對差異性的彰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元時代需要我們的思維形式由以前“二元對立”必須轉化為“多元思辨”,在“思辨”中前行。

3.校園文化活動,要在“活”中“動”。校園活動的生命力就在其“活”,只有形式活潑內容靈活的活動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動”就是主動,自動,只有讓學生“動”起來的活動才是學生的活動。

4.校園文化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活動只有在其生態系統中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離開了具體的生態系統很可能産生南轅北轍的效果。要想讓校園文化發揮最大的作用,就要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就是要把校園文化活動上升到“校本課程”的層面進行系統構建。

四、怎樣建設校園文化活動

1.把握特色,提煉主題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表現形式。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實現“一校一品”。

是我們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既需要體現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還需要地域特色。校園文化主題的提煉也就是校園文化活動主題的提煉。“名不正,言不順”,只有在統一主題下開展實行多樣的文化活動才能實現文化活動的傳承性,也只有不斷承傳、積澱才能真正形成校園文活動的特色,從而形成特色校園文化。

2.確立文化活動的行動規範

“人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下展開,這種關係形式為人的活動提供了約束性規範。”學校的文化活動重在培養師生的人際規範(公共生活規範),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確立文化活動中的規範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3.在活動中完善,完善中活動

德育是實踐,只有在具體的活動當中,學生才能真實的體會到人類生存的法則。因此學校的文化活動必須要形成一定的體系、一定的流程,切不可隨意為之,跟風應付。

4.彰顯活動主體的自主性

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彰顯學生的生活需求、理想嚮往;決不讓學生成為教師的傀儡。當然並不是説教師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沒有任何作用,教師要起到思想引領作用,要把好舵。

(作者:牛瑞鋒 北京師範大學鄂爾多斯附屬學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