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背景與走向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20-07-20 | 責編: 李穎

image.png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7大背景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好的教育必須及時回應時代的呼喚。我們研究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必須深刻洞察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變化,這是研究學校未來變革非常重要的視角,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正呈現出什麼樣的變化或特徵?我把它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科技霸權時代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趕上了一個即將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時代!

2010年,中國GDP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迅猛發展,引世人矚目。中國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從一個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的國家發展到現在,實屬不易。但是中國崛起與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們想跳出所謂守成大國和崛起性大國之間必須産生對抗的窠臼,似乎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近年來,美國人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圍繞著扼制華為所採取的一系列做法,再次説明,今天制約中華民族崛起和發展的,是哪些“卡脖子”的科學技術。

破除科技霸權,永遠不再受制於人,亟待中國人創造能力的永續開發,中華民族創造活力的不斷迸發。

讓青少年一代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能夠破除西方科技霸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創新能量,這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不確定性的時代

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了我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這場全民戰爭中,中國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經過三個月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的決定性勝利,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同時,全國各行各業進入復工復産階段、社會生活快速進入正常狀態。

但是,誰能料到,6月11日在北京新發地突發疫情,北京突然成了新的疫區。

不確定性可能會成為我們未來人類社會的常態。

這種不確定性給教育的啟示,就在於中小學教育要更加堅定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不是用學不勝學的知識掌握去應對未來的時代。

第三,資訊的非真實性傳播

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媒體、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發聲,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資訊的傳播者,一個資訊的吸納者。然而,資訊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是不是真實,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充滿了各種不真實的資訊傳播。

近期,山東高考冒名頂替上學的事件也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茍晶所謂兩次高考兩次被冒名頂替,更是引起了社會正反兩種聲音的熱議。認參與其中的“吃瓜群眾”大跌眼鏡的是,茍晶向社會傳遞的資訊與經過組織調查的資訊具有不一致性,或者説,茍晶向社會主動發佈的許多資訊是不真實的。

自媒體時代資訊的非事實性傳播給我們一個啟示:學校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他們尋找真相的能力。未來學校教育不能再滿足於讓孩子簡單地記憶事實,掌握知識。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建構,是這個時代給學校教育提出的新挑戰。

第四,人類社會、經濟、職業生活的非組織化趨勢長期以來,人類社會的職業生活與家庭生活是分離的。

在傳統和世俗的中國人眼裏,組織是很神聖的,有個單位上班是很令人驕傲的事。上班、去單位,自然要讓單位的約束與管治。

大多數人都受到單位的組織化約束,包括孩子們上學,在學校裏面也是一種組織化、社會化行為。

今天,孩子在家裏學習,在家裏上網課,很多人在家裏工作,開始居家辦公。居家學習當中,很多學校試圖用學校課程表來約束孩子居家學習,但是能管得住嗎?人類社會在未來這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雲計算、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經濟、社會、職業生活開始呈現非組織化狀態,人們將從過去職場生活的各種組織化“硬約束”,回歸到家庭生活空間的“軟約束”狀態,這將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

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規劃能力,必然會成為未來人的核心競爭力。顯然,教育者要深刻認識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生活職業樣式的發展變化,對未來的人的生存與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人的生存方式的虛擬化與智慧化

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許多生活,包括職業生活從線下轉到線上,雲辦公、雲買菜、雲逛街成為人們新的生活和職業方式。

未來人們的這種生存方式跟教育有什麼關係?人的現實交往越來越少,現實生活中物理空間的交際參與越來越少。這樣帶來兩個問題:第一,依靠雙腿走動的人的身體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少了,傳統意義上的生活性勞動,生産性勞動大幅度減少;第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幅度減少,對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創造性能力發展産生影響。

今天,孩子們心理問題多發,親子矛盾越來越尖銳。這與虛擬世界的發達直接相關。顯然,各種智慧終端再和人們爭奪情感,很多孩子大量沉醉於網路上,包括不少家長也是這樣。

可以説,智慧世界為人類創造了更加便捷和智慧的學習、生活方式,但也在切斷人們親自交往、親自探索、親自實踐的生存與發展之路。

面對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存、學習和職業生活帶來的積極的一面的同時,人類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對人類發展和人類教育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

虛擬世界越發達,現實世界越可貴。

第六,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在新冠疫情防控面前,人們深刻體會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要有一個國家疫情得不到控制,這次疫情控制就不能説取得了徹底勝利。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人們更加深刻的體認到,人類應有共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人類責任。這個世界,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援,人類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真正喚醒的今天,這種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

第七,健康第一

在疫情防控面前,中美兩國面對新冠疫情的態度不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新冠病毒對人的生命帶來的危害沒有經濟蕭條帶來的危害更大,他認為經濟第一。

同時,我們看到,在疫情衝擊之下,孩子們交往的空間被壓縮,人們的夥伴交往關係、同學交往關係、師生交往關係被切斷,導致許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疫情控制之後,孩子回到學校裏,面對各種考試和競爭,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變差,各種心理問題高發頻發,極端事件遠遠超出了去年同期。

健康素養教育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建立學校大健康教育體系勢在必然。

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變革的6大走向

這場新冠疫情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場新冠疫情,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多方面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

我認為,後疫情時代學校教育將在以下6個方面發生深刻變化:

第一,學校教育價值形態的變革

新冠疫情引發的居家學習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教育的真面目。很多校長和家長著急孩子管不住自己、不會規劃學習。這些能力的缺失,不正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價值功能缺失的産物嗎?

疫情後,學校教育是不是會發生新的變化,會産生新的積極的發展的因素呢?

從教育培養什麼人有的角度來看,至少正在發生四個可喜的積極變化:一是對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視;二是組織與管理學生學習成為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三是普遍重視抗疫教育;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新常態。

第二,學校教育存在形態的變革

我們正在進入全域教育時代。所謂全域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影響孩子學習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校內這一封閉的圍墻裏邊了。

以泰安市岱岳區開元中學為例,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學習,每一節空中物理課堂都會提前發佈居家實驗指導,讓學生做好實驗準備,課上把實驗的觀察進行分享探究。

課程回歸生活,這是給我們未來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啟示。

學校教育全域化時代,打破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邊界。當教育進入全域時代之後,學校教育如何影響家庭教育,學校如何和校外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如何和網路教育配合,將成為一個新的命題。

第三,學校教育課程教學形態的變革

我們學校的課改意識、課程意識比較弱,長期陷入了一個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誤區,教科書成了教育教學的一切。

學習是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的過程。如果知識本身沒有開放性,沒有多樣性,沒有豐富性,孩子們的知識加工過程就沒有挑戰性。

我們從各地居家學習實踐中看到,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新得到加強,教育要關聯萬物。以濟南稼軒小學為例,通過遊樂園裏找圖形,讓學生感受數學圖形的概念。課程是生活的典型反應,是生活當中的經典知識在學校場景中的重組。

我在組織一批名校長研究居家學習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是居家學習不能照搬學校的課程表。居家學習給教師帶來的重要挑戰,就是老師要少講,要讓學生多學,要把教師的講授建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建立在學生的初步學習上來進行探討和對話。

基於網際網路的知識共用的課程創生成為現實。今天老師們的課程加工、課程創新,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支撐——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共用,也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下面是臨沂四中一位歷史老師的課程開發反思:一節微專題“古代文明交流”,課本知識零散而又少,新課本新課標又有要求,又是高考的頻考熱點,為了這節課我下載了“早期文明”“秦漢文對外交流”“隋唐對外交流”“宋元對外交流”“明清對外關係”“東學西漸”“西學東漸”等大量資料,包括99個課件和相關論文,最後經過篩選、整理成一個42頁的PPT。時間歷經一週多,在準備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什麼叫“一心一意”,什麼叫“全身心的投入”,什麼是“蒐集資料的癡狂”,什麼是“打磨一節課”……吃著飯咀嚼的是直播課的內容,躺在床上滿腦子冒出的依然是直播課的內容……

居家學習探索,給我們疫情之後學校教育正常化帶來教學流程再造的契機,也使時空分裂的協同教學成為可能。

這一切都會給未來學校教育變革産生重要的啟示。實際上,未來的全域教育時代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形態,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變革的氣息。

第四,學校教育組織形態的變革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斯蒂芬格曾經説過:在知識網路化之後,房間裏邊最聰明的絕對不是站在講臺前的給你上課的老師,而是所有人加起來的智慧。

我提出了一個概念:集智化教學——集眾人智慧來展開的教學過程。這次疫情防控之下的居家學習,人力教育資源組織再造——教師的分工合作教學成為常態。大家可以看到,基於網際網路連接的集體備課在很多學校已經常態化。

在疫情防控期間,臨沂四中的歷史教學團隊的老師們,同一個年級的課過去是分班級上,現在不再分班級,每個老師備最拿手的那一部分課、知識點章節,每個老師還吸收別人的意見,集體備課之後,主備主講的老師面向整個年級所有的班級授課。

深圳紅嶺小學的“雙師課堂”:一個老師主講,一個老師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

居家學習當中創造的很多課堂協同教學方式會不會轉化為未來教育變革的重要的方式呢?

在學校人力資源組織形態變革下,自組織教育成為常態。疫情防控之下,很多學校重視學生的學習共同體建設,重視學生的居家學習小組的建設,重視小先生制,重視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制定學習公約,培育自主化自組織學習團隊。

總之,學校教育的組織形態在發生變化,包括雲端學習場的建設,等等。

第五,學校教育的技術形態的變革

每一次教育技術的革命都是對人類教育生産力的解放。智慧化時代的教育就是去人工化。去人工化不是要替代老師的職業,而是要替代老師當中的簡單勞動——體力勞動。對話生成,思維碰撞,親自動手的實踐操作,這樣一些探索活動當然還要發揮教師教學的優勢、教師職業的優勢。

未來教育不是機器取代教師的職業,而是教師和機器協同教育時代的到來。

這是我們所呼喚的一個未來學校教育技術形態的變革。在人類教育活動當中,重建人和機器的關係,“人+機器”意味著人工智慧時代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全面應用,這種人機融合式的教育需要重構人和機器的關係。用李開復的話講就是:今天的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徹底改變人類對機器行為的認知,要重建人類機器間的相互協作的關係。機器帶給人類的不是失業,而是更大的自由與更加個性化的人生體驗。

這是我們所希望的迎接的未來的人機協同教育的一個新的技術形態。

 

雲端教育活動成為常態。前一段時間,很多學校搞了雲端開學升旗儀式、雲端的教研活動,雲端論壇、雲端主題班會、雲端家長會,大家可以看到,教育在技術的支撐下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是一定要看到,機器永遠是人類的工具,我們希望有一個友好的人機融合的網際網路教育。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技術變革,不是技術專家認為用技術可以做什麼,而是學校的校長們、教師們哪些工作、哪些環節,包括教學評管,等等,哪些可以用技術支援,這是最好的問題和任務驅動的學校技術變革路徑。

教育技術一定要促進公平,維護正義,不能傷害兒童,不能奴役兒童。我們希望教育技術解放老師和家長,這是教育技術應該堅持運用的倫理原則。

第六,學校教育管理形態的變革

傳統的學校管理大多是科層管理、經驗管理、現場管理,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面對居家學習,我們傳統的管理失效了。

線上管理成為常態。臨沂四中每天通過線上來進行每日簡報通報,課程表、統計反饋、活動報告、記錄成長、反思改進,每天通過線上進行反饋管理。

基於數據的管理成為常態。現在微課助學系統可以直接把學生在微課助學當中的數據學習活動進行記錄,線上檢測的數據都可以直觀的反饋給老師。

家校協同管理成為常態。家校教育共同體意識被空前激發出來。

多元團隊學習評價管理成為常態。在技術支撐之下,昌樂一中建立現代學校的評價和管理團隊的管理,關注的不僅是成績,而且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是合作本身。通過課上的合作復查,組員、小組成員之間的成績之和,小學習小組之間的對學習活動的互相評價,家長的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這樣一些管理的常態、管理的方式,對於未來學校教育變革來講,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變革的趨勢和方向。

(供稿:校長派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