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PISA之父”:勿一味追求新技術 應注重實際效果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陳靜 | 時間: 2020-07-13 | 責編: 徐虹

中新網上海7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1日獲悉,經合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負責人安德烈斯·施萊歇爾表示,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教師,技術“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才是有用的”。他希望教育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追求新技術而進行投資,更要關注應用新技術後課堂的實際效果是否為教師和學生帶來益處。

安德烈斯·施萊歇爾因發起並管理PISA等國際性項目而為人所知,被稱為“PISA之父”。施萊歇爾“雲”現身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行業主題論壇,面對“AI+教育”的全新挑戰,施萊歇爾直言,人工智慧能夠豐富創新教學手段,但並不能取代教師。

在施萊歇爾看來,教育對新興技術的重視前所未有,技術的發展也為課堂的變革提供新的方向。通過OECD的研究調查,施萊歇爾發現,截至2018年,全球教育對現代技術的投入呈“井噴式”上漲,首當其中的是“虛擬實境(AR/VR)”技術,其次就是人工智慧。據統計,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對虛擬實境相關技術及設備採購金額高達180萬美金,對人工智慧技術及設備相關的花費達80萬美金,這個數字預期在2025年將分別達到1260萬美金和610萬美金。

多元智慧理論的提出者、來自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表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好比由多臺相對獨立的電腦組成,我們把它們稱為多元智慧。”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如何讓人工智慧通過積極、善意、主動、有利社會的方式來發揮作用,是所有教育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必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之一。他期待未來人工智慧和人類智慧可以實現一種健康的聯結,推動教育和技術的共同進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服務的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教育發生的場所不再局限于課堂,教育資源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學校,提供教育的主體不再局限于老師,人們正在實現泛在學習。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王平表示,伴隨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必將或者説正在發生變革,

在論壇上,網際網路企業方面認為,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為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豐富的手段和途徑。在如何使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提質增效”方面,王平提出要在學生素養提升層面把握好“廣”和“專”的關係;在教育形態層面把握好“線上”和“線下”的關係;在治理能力層面把握好“術”和“道”的關係。

據悉,作為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的教育行業主題論壇聚焦“共創智慧教育新家園”,搭建世界頂尖的人工智慧教育合作、交流平臺。全球27位專家、業界人士匯聚雲端,為聽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領域尖端對話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