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2020兩會手記(七):“兩大戰役”彰顯無與倫比的社會動員力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朱永新 | 時間: 2020-05-25 | 責編: 曾瑞鑫

5月24日, 晴,星期日

早晨4點半醒來。這是兩會常有的起床時間。

但是,連續幾天晚上休息比較晚,想到今天白天的時間比較寬裕,就想再睡半個小時。結果6點才醒。趕緊完成每日功課,發《童書過眼錄》《新教育晨誦》《老照片》等每天的微網志和頭條文章。繼續完成昨天的手記。

上午7:59分出發去人民大會堂。

上午9點大會。今天上午是政協大會發言。這也是兩會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只有政協安排了大會發言這個環節。

往年的大會發言,一般安排三場,委員分別就經濟建設、社會與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等領域發表意見和建議。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只安排了兩場,其中一場是視頻會議,每場的發言人數和總時間也進行了壓縮。加之今年大會又是在全球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舉行,大會發言會釋放怎樣的信號,格外引人注目。

12位委員圍繞脫貧攻堅、武漢保衛戰、“六穩”“六保”、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等問題先後發言,感人至深,引人深思,激人奮進。

首先發言的委員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尼瑪扎西院長,他一上臺就給大家報告了一個好消息:2019年底,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民主改革以來,短短六十載,跨越上千年,西藏不僅終結了千百年的封建農奴制,而且現如今,與全國一道邁向全面小康社會,藏族兒女千年夢圓。”西藏的脫貧之路來之不易,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將西藏整體納入深度貧困地區予以支援,中央部委、對口省市和央企投入近千億元,易地扶貧搬遷26.6萬人、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13.3萬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第二位發言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他與大家分享了自己100多天戰“疫”經歷中三點最深切的感想: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取得戰“疫”勝利的根本保障,“白衣戰士”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團結就是力量。戰“疫”經歷已經成為他一生永恒的記憶。

兩位委員的發言,一個講脫貧攻堅戰,一個講武漢保衛戰,一場是人類幾千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消滅貧困的攻堅戰,一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抗擊病毒戰,兩場説的都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其嚴峻性和危險性不亞於任何一場真正的戰爭。我們取得了兩場戰爭的決定性的勝利,無疑彰顯了我們制度的優勢,展現了我們無與倫比的社會動員力。

接著,九三學社上海市副主委、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代表九三學社中央發言,強調要“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匯聚磅薄力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則從龐大的市場空間、強大的改革動力、充足的政策工具、顯著的制度優勢證明“中國經濟的巨輪不會因疫情衝擊而擱淺”,為我們的自信提供了科學依據。

再接著,黃立委員從民營企業的角度談如何促進“六穩”“六保”,李雪梅委員為基礎教育減負鼓與呼,曲鳳宏委員建議“強化水資源的剛性約束”,陳馮富珍委員建議攜手合作戰勝疫情,穆鐵禮甫.哈姆斯委員強調珍惜新疆的大好局面,何報翔委員和屠海鳴委員呼籲反對“台獨”“港獨”,戚建國委員從聽黨指揮、服務人民、敢於戰鬥闡釋人民軍隊的“軍魂”。

政協大會發言中,每一位委員的發言都情理交融,既有理有據地分析問題,更有切實可行的操作建議。從全力以赴的脫貧攻堅、眾志成城的戰勝疫情,到更多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從兩大戰役展示的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到更多的問題、思考與方法,無一不在傳播著希望,點燃起夢想。

10點半會議準時結束。按照兩會防控疫情的要求,所有會議一般控制在一個半小時左右。

上午的會議結束以後,我和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民建主委周漢民約好看望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委員。海迪是我們多年的好朋友。疫情以來,她帶領殘聯的同事沒日沒夜工作,為疫情影響下的殘障人士服務,令人感動。我幫她留下了一張戴口罩的紀念照。 

中午2點去駐地新聞媒體直播間,連線中國教育電視臺,就中國教育資源平臺的提案進行“雲採訪”。圍繞著對農村偏遠網路不暢地區的學生而言,未來如何促進線上教育的公平,如何看待電視媒體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的作用,各級教育部門都在搭建教育雲平臺的為了未來取得更好效果應該在頂層設計上注重什麼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下午3點在駐地舉行界別協商會議,各小組圍繞本界別關注的熱點問題討論交流。以前的界別協商,一般會邀請相關部委參加,這次由於防控疫情的需要,改為內部討論,會議上集中大家反映的問題,會議後轉送到相關部門辦理。

我是下午討論的主持人。預備會上,我們已經商定把“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作為民進組界別協商的主題。民進是一個以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傳媒為主要界別的參政黨,選擇這個話題,完全切合民進的界別特色,説起閱讀問題,委員們的話匣子立刻打開,一下就熱鬧了起來。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王偉明委員是“防控疫情讀書群”中《病毒來襲》一書的導讀者之一,她結合自己讀書和導讀的體會,講述了人類與病毒關係,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價值等問題,為大家推薦了相關書籍。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委員分析了大眾閱讀的現狀和網路閱讀的特點,強調了閱讀對於公眾素養提升的意義,認為國民有強盛的精神力量才能應對未來社會的變化。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委員對中小學以考試為中心的功利性“答案閱讀”提出了批評,認為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與書建立起感情的“悅讀”,才能建設真正的書香校園。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張濤委員對目前大學生的閱讀現狀表示了擔憂,提出了國家雲圖書館建設的建議。同時對於外文期刊和圖書採購如何頂層設計,分工合作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三位省政協領導也積極參與討論。貴州的左定超委員希望從民進會員的讀書做起,養成閱讀習慣,創造閱讀環境,提高閱讀品質。江蘇的朱曉進委員從“有人讀書”“有書可讀”和“書有人讀”三個方面,討論了如何滿足讀書的多元化需求,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等問題。內蒙的鄭福田委員則從閱讀的“天性”“天趣”和“天賦”三個方面,講述了推進全民閱讀要注重量身定做,養成人格。

在下午的發言中,民進江西省委會主委湯建人委員介紹了他們今年5月16日啟動的“讀好書就是做公益”的““1%工程·志願閱讀”活動。他提出,公益並不遙遠,公益就在每一個人身邊。讀好書,可以使得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昇華,不斷收穫持久的精神愉悅,進而使得整個社會散發出書香味、瀰漫著書卷氣,不斷厚植風清氣正、崇禮尚文的文化底蘊,進一步使得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所以,“讀好書就是做公益,倡導全民閱讀就是倡導全民做公益”。

最後發言的是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院長張雨東委員。他是一位愛讀書的科學家,每次見面,我們都會分享彼此正在讀的書,他就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子書閱讀和傳統文化的優勢與不足等談了自己的認識。

不知不覺,整整兩個小時過去了。作為今天會議的主持人,本來我也想深入談談自己的閱讀主張,講講防控疫情讀書群的故事,也只能給了一塊小小的“壓縮話題餅乾”,最後用一句“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來收場。

是啊,“讀好書就是做公益”,讀好書就會讓自己美好一點,世界就因此美好一分,利人利己利國利民,何樂不為?

下午5點多才散會。在張雨東副主席的建議下,我們一起“放風”了一下,到賓館外面的“友誼宮廣場”呼吸新鮮空氣,沐浴溫暖陽光。果然,藍天白雲,令人心曠神怡。

下午5點半晚餐。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房興耀委員交流我國基督教、天主教的有關情況。

晚餐後趕緊整理人民政協報和新京報的專欄文章。

8點40分,兩篇稿子的初稿和審定,全部完成。抓緊時間去運動。

9點半回房間。寫手記。瀏覽今天的新聞和報紙。

今天的《人民日報》“兩會感悟”專欄發表了我的文章《用共讀凝聚共識》。這篇短短的文章兩會前就寫了三稿。編輯原定用作開欄之文。

《人民政協報》兩會專欄“永新日記”發表了我的手記《支招是以心聲喝彩》。講述了會內會外建言資政出謀劃策的情況。

《新京報》官微兩會專欄“政協筆記”發表了我的文章《“精打細算”也是委員“基本功”》。

今天的央廣網發表了記者王啟慧的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建議為貧困生提供流量補貼 公益性學習資源應定向免流》。其他還有不少網路媒體發表了關於我的兩會觀點。

今天還意外讀到了林英5月12日在《晶報》發表的《朱永新的“閱讀三問”與國民教育》一文,從三個方面全面評價了我的新書《造就中國人》。

5月11日的《海南日報》發表了劉放先生撰寫的人物專訪《IBBY愛閱人物獎得主朱永新:一個真誠而勤奮的讀書人》。

《中國作家網》發表了記者鄧潔舲的文章《朱永新:推廣閱讀是推動社會公平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最經濟的路徑》。其中最後一段文字表達了我對於閱讀和寫作的基本立場。——“我對這樣的寫作感興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你只有活的精彩,才可能寫得精彩,為了寫作你必須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更有意義,必須閱讀,必須思考,必須更多地參與。”雖然頭髮已經花白,但朱永新的聲音裏洋溢著熱情與活力,也許這正是閱讀帶給他的力量。

晚上讀完湛廬文化出品的新書《深井效應》。這本書還有一個較長的副標題:《醫學領域突破性發現,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未來身體健康》,基本概括了這本書的內容:講述早期創傷對人的傷害以及如何及時修復。

作者娜丁·伯克·哈裏斯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博士,知名TED演講人,國際知名兒科醫生,童年不良經歷研究領域新銳科學家,也是美國青少年健康中心創始人,2019年被任命為加州首任衛生局局長。

在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分析和指導。比如——

10種童年不良經歷,分別是:

1.週期性情感虐待;

2.週期性肢體虐待;

3.身體接觸式性虐待;

4.疏于照看;

5.情感忽視;

6.家中有人濫用藥物,如與酗酒者或藥物濫用者同住;

7.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如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有自殺傾向的人同住;

8.母親被家暴;

9.父母離異或分居;

10.家庭成員有犯罪行為,如有家人入獄。

每符合一種童年不良經歷計 1分,最高得分為10分。

首先,有童年不良經歷的患者身上存在驚人的共性。60%~70%的患者有過至少一種不良經歷,12.6% 的患者勾選了4種以上不良經歷。

其次,童年不良經歷和不良的健康結果之間存在“劑量—反應” 關係。一個人的童年不良經歷問卷得分越高,他的健康風險就越大。一個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人患心臟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則是零分者的3.5倍。

童年逆境會激活大腦中與警覺、衝動、恐懼等負面因素相關的神經通路。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識別有高毒性應激反應風險的孩子,就可以利用大腦細胞和神經突觸的高可塑性及時干預。

關鍵在父母:父母健康是保證孩子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像乘坐飛機遇到飛行危機時,空姐會提醒父母,在給孩子戴上氧氣面罩之前,先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

總有些人認為“那些足夠聰明且堅強孩子一定能夠戰勝過去,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取得勝利”。然而,事實是,絕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足夠聰明且堅強”,即便如海明威這樣的“美國硬漢”,最終也選擇了自殺。

我一直在説,童年仍然是個黑匣子,還沒有向人們敞開。只有更多的科學研究,專業行動,才能更好地幫助每一個人成長。在各種治療方法中,我們仍然不能忽視閱讀的力量。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如果能夠得到專業的閱讀指導,則更會起到治標治本的效果。在二十年的新教育中,我們成立的新閱讀研究所,推動各項專業閱讀研究,研發各類專業課程,就為此做出了重要探索。以深耕閱讀推動兒童的自我教育,這是一個重要的療愈方法。

晚上11點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