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校外減負 教育部下了一盤大棋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佳 | 時間: 2019-11-07 | 責編: 徐虹

基礎教學品質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基礎教育品質PISA成績世界平均水準,位居前列;

校內課業負擔處於中上收入水準國家中游

——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綜合在校時間、周課時數、課程難度等指數,我國中小學生校內課業負擔處於世界中上收入水準國家中檔。目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矛盾突出,減負重心轉向校外;

7成四年級學生表示校內課業壓力不大

——2018年,我國首份《中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報告》發佈。其中,針對全國四、八年級學生進行監測。在“課業壓力”這一調查項目中,7成以上四年級學生投票校內課業壓力不大。

數據告訴你:教學品質很“能打”,校內負擔很適當,新時代背景下,減負生出新病症——校外培訓。

在新中國70年的教育長跑史中,不同時期減負各有側重,它以“善變”的特性,成為資深“運動員”,備受關注與挂心。在校內減負提質目標達成的背景下,如今,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又成為這一階段減負的新焦點。2017年,國家重拳出擊,針對新時代減負問題打出政策“組合拳”——“校內提質,校外整治”雙管齊下,堵疏聯動。昨天(11月5日),教育部舉行例行發佈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説出了“公道話”。

減負 善變的“留級生”逃不出治理“五指山”

作為一名90年後,記者對減負這位“留級生”可謂印象深刻。在千禧年“接棒”前夕,電視上沉重的書包、因書本重量被壓彎的脊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那些年,減負像是新晉“網紅”,在街頭巷尾被人人傳説。但其實,減負是70年教育長跑史上的“留級生”,始終沒獲得畢業證書。

“減負是一個老問題,但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的特點是不同的,採取的措施也是有不同針對性的。”俞偉躍如是説。那麼,減負到底如何“留級”?國家政策這名“班主任”又是如何治理?“減負生涯”經過六大階段——教學內容減負、“開門辦學”過度減負、遏製片面應試減負、以課程改革促進減負、深化學校治理減負。

在校內減負、提升品質完成階段性目標後,2017至今,減負又變出了新的“花樣”——校外培訓。即使再“善變”,減負這位“留級生”也始終沒能逃脫國家政策“班主任”的手掌心,針對新時代特性,這次,教育部依舊全力“應戰”。

減負 教育部下了很大一盤棋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

“減負再難也要減,不然學生不高興,就是‘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獲全勝絕不收手。”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的一席話,如同《出師表》,向減負正式“宣戰”。

此後,教育部也毫不手軟。新時代減負“攻堅戰”,教育部瞄準“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等問題,以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為突破口,以提高學校育人水準為著力點,堅持綜合施策、系統減負。2018年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和“減負三十條”,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長、政府的減負責任。與此同時,完善中小學課後服務機制、清理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活動、規範公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和中高考改革,著力推動提質減負,為校外培訓降溫,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

這一年,對校外減負,教育部下了很大一盤棋。

1.摸排了全國40.1萬所校外培訓機構,其中27.3萬所存在問題,目前98.9%已經完成整改;

2.嚴控競賽,面向全國中小學的競賽數量縮減為29項,現存項目主要為綜合素質拓展類;

3.24個重點大城市中,70%中小學已經開展課後服務,小學實行彈性離校。

減負 打贏階段性“翻身仗”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學生減負,家長增負——這是當今階段減負的階段性特徵。僅一年,教育部“組合拳”出擊,打贏階段性“翻身仗”。

據俞偉躍介紹,一年多,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打贏四個“基本”——基本制度體系建立;基本摸清底數;基本實現監管常態化;基本遏制各種亂象。從基礎教育品質監測數據顯示情況看,3年間,我國基礎教育品質顯著提升。2018年,我國首份《中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報告》發佈。其中,針對全國四、八年級學生進行監測。從學科成績看,僅以數學學科為例,四、八年級分數分別為502、505分,較2015年分別增長2分、5分。在“課業壓力”這一調查項目中,7成以上學生投票課業壓力不大。

減負 不是降低教學難度

今年,北京市海澱區中考成績殺出了一匹“新黑馬”——建校僅3年,招生入學“零掐尖”,學生課後作業日平均時長45分鐘,校園活動豐富異常,但中考成績在“群雄爭霸”的海淀卻異軍突起。這是什麼“神仙操作”?原來,學生減負、教師“增負”。

學校自入學起,便針對不同學習水準、不同認識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走班教學。每個學科均分為一、二、三3種層次。學校在國家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前期的篩選與排比,針對不同學生教授不同難度系數的知識。每年寒暑假,老師都會根據新學情、新課標要求進行為期半月的封閉集訓,伴有每週半天的集體教研和每天不固定的隨機教研,老師常保“集訓”狀態。今年,學校中考數學成績搶眼。數學學科負責人苑春明的“篩子圖”和“專屬復習包”道出了“高分秘籍”。“我們將所有知識點提前篩選、歸類,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問題定制專屬復習包,並實施學生約課答疑。”學生學習不再“大海撈針”,老師“潛水”定制路徑。學生少走彎路,減負事半功倍。

這也是俞偉躍對學業負擔的分析。“過重負擔與學校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由於有的學校辦學水準不高,教師教學能力不強,仍然存在教學模式機械老套、‘非零起點教學’、作業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搞題海戰術等問題,造成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 把勁兒用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準上,對學校、師生、家長才是真正的鬆綁。但俞偉躍也強調:“減負不是降低課程標準,不是讓學生沒有任何負擔,成才必須付出應有的努力。”國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制定頒布了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和各學科時間比例,為學生完成學業提供基本依據。學生完成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是其應盡的學習義務和應付出的必要努力,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

減負 不是政府的“獨角戲”

今年中招收官,“海淀碾壓西城”熱文將本就灼熱的鍋引燃。一時間,緊張的學生、焦慮的家長、別有用心的培訓機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大V“磚家”,甚至是隔岸觀火的“吃瓜”群眾都一觸即發,作為綁架教育的“同夥”給了“千里減負”重擔一記當頭棒喝。

課業的減負,絕不是政府頒布政策“獨角戲”,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個體差異、家長的攀比心理、地方政府的成績GDP都成了制約減負的“絆腳石”。當人人有雲“有教無類”“個性化教學”時,其實學生的認知水準和智力差異,已經成為公認。因此,每個學生對於課業壓力的定義和感受各有不同。但在減負攻堅面前,各路專家、家長、地方政府自動將學生的個體差異“遮罩”,以“一把尺子”評價減負,同時各放厥詞、傳導焦慮,混淆“圍觀群眾”視聽,綁架教育、批判減負。

所以,減負其實是一場“力排眾議”的攻堅戰。“推進減負工作必須保持定力,遵循規律,綜合考慮各方訴求,把握好‘度’。”俞偉躍説。下一步,教育部將再放減負“大招”——不是簡單地縮短在校時間、減少作業量、降低課業難度,而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到要有增有減,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校外超前超標培訓等不合理負擔,進一步提高學校教學品質;增加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實踐,著力激發培養學生興趣,避免出現無差別的“全體減負”、無目的的“盲目減負”、不顧實際的“強制減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減負,教育部的“大招”永遠在路上。

中國網記者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