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非師範人才也能在京當老師

來源: 北京晚報 | 作者: 任敏 | 時間: 2019-10-12 | 責編: 張希臣


 

隨著“二孩”陸續入學,北京基礎教育師資告急,除了擴招師範生,自2018年起,北京還嘗試為在京高校非師範類學術型碩士開設“教師科班”,即北京市教委推出的“學術型研究生修讀教師教育課程”項目,且僅針對京外生源,免費提供一年的研修課程。這是本市拓展教師來源的創新做法,屬全國首創。項目實施兩年來,已為本市中小學輸送了300多名優秀畢業生師資。

重點考察 學員從教意願

2018年年初,北京市教委就聯合首師大啟動“學術型研究生修讀教師教育課程”項目,為有志於在京中小學從事教師職業的京外生源開設“綠色通道”。在京高校非師範類學碩如入選項目,可免費修讀一到兩個學期課程,結業如應聘至本市中小學,將優先保障進京指標。

想要入圍項目,須闖過簡歷、面試兩道關。項目主管、首師大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蔡可介紹,篩選時除了教育背景、實踐實習經歷、教育教學相關的積累之外,還著重考察學生的從教意願,“有些專業背景比較好的苗子,很容易流失,我們就要看他是否真的熱愛當老師。”

去年,北京郵電大學一位人工智慧專業女生來報考。蔡可故意“潑冷水”,“當教師後,你的工資可能遠遠趕不上AI圈兒的同學!”那個女孩當場回答了兩個當老師的理由,蔡可仍不放心,讓她回去寫郵件詳述決心。第二天,看到那封長郵件之後,蔡可才決定招收她。今年夏天,這個女孩已經順利畢業,並成為首都教師隊伍的一員。

項目啟動以來,項目報名情況相當火爆。第一屆主要是面向首師大、北師大兩校招生,從700多名報名者中選拔211人;第二屆擴大至所有在京高校及研究生培養單位,有42所高校的600多人報名,最終錄取247人,生源涵蓋6所“985高校”和22所“211高校”。目前,第三屆學員正在招募。

名師領講 一線教學觀摩

該項目培養方案由首師大、北師大共同研發。首師大教師教育學院院長田國秀介紹,這些學碩綜合素質較高,但直接去中小學從教,可能不太“好用”,我們為他們量身定制了“教師科班”課程,主要強化兩方面素質:一是補教育類學科的理論知識,包括教育哲學、教育理論、教改新發現新趨向新變革等,二是補教育教學的專業技能,包括課程設計、教案撰寫等。

講課形式上採取“大班集中授課+分學科工作坊研修”的雙線模式,課程主要分三類,通識類課程、專題類課程和實踐類課。

在大班授課中,由專家做引領講座,聚焦關鍵問題;在10個“學科工作坊”中,“坊主”們分學科帶領學生進行課程標準分析解讀、一線教學觀摩評價、學科教學知識講授、集體備課説課練習、教學設計點評提升、新型授課模式探索等活動。

項目還請來北京中小學名師名校長為學生做講座,並帶領學生去80中、陳經綸中學等觀摩名師課,今年上半年求職季,物理學科工作坊還請來專家模擬面試,幫學生提前“演練”。

長期追蹤 建立成長檔案

截至目前,第一屆學員有152名獲得結業證書,超6成在本市中小學從教;第二屆學員絕大多數已與本市中小學簽約;學校分佈上,既有城區,也有通州、大興等郊區,部分優秀學生應聘至陳經綸中學、北京二中等優質校。

田國秀還做了橫向對比,從國際經驗來看,20多年前,紐約市面臨教師匱乏時也曾推行過類似的項目,當時的課程面嚮往屆畢業生開放。目前,我國外省市也尚無此類做法,北京此舉在國內屬首創。

她還算了一筆賬,首師大每年教師教育類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大概畢業2000人,遠遠不能滿足本市每年的師資缺口,“學碩修讀”每年畢業兩百人左右,成為本市基礎教育師資的有益補充,且這些學生都是學術類碩士,專業背景比較紮實。

未來,項目將對每屆學員進入一線中小學工作後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進行調查,形成長期追蹤數據庫,併為他們建立成長檔案。

從教故事

王璇:從阿壩到大興當老師

畢業學校:首都師範大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

就業學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地理教師

從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到北京市大興區,1800公里的距離,王璇在嘗試同一件事——當老師。

大學時,她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測繪工程,外出支教連續三年都錯過了。來到首師大讀研,研一暑假,她一狠心,終於圓了支教夢,去的還是最苦的阿壩,教藏族孩子地理課。

“那裏經常下雨下雪,一年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但孩子們那種渴望知識的眼神,讓我感覺到,當老師,真的能影響一個人。”支教回來,她就考了教師資格,之後趕上學碩修讀項目首屆招生。

研讀過程中,王璇最大的衝擊是,專業能力欠缺,因此她格外注重教育教學方法的課程,從備課、寫教案、説課到試講,每一個環節都積極參與。

求職季,得益於項目的幫助,她在一天之內同時拿到西城和大興兩所學校的offer,她選擇了後者。周圍人不解,放著好好的城區熱門校不去?王璇冷靜分析,郊區學校新成立沒幾年,雖然不及城區學校底蘊深厚,“但正因為這樣,這裡未來的風格,可能會由我塑造,施展個人才華的空間更大。”

過去一年,作為新手老師,她參加了北京教育學院為新任老師打造的“啟航計劃”培訓,還通過聽師傅的課、參加教研活動等不斷提升自己。王璇記得,讓自己明顯進步的是兩次磨課,一次是利用安塞腰鼓的表演案例,由打鼓人的服飾、飲食等聯想到糧食作物與氣候的關係,進而延伸出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另一次是煤炭“辨”光伏活動,讓學生通過辯論賽呈現煤炭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不同,進而辨析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

目前的地理教學強調“核心素養”的落實,倡導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王璇説,有“學碩修讀”項目的實踐基礎,這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解起來特別快。

她在學校教初一地理,四個班,一共156人。根據新中考改革要求,未來,三年的課程需要壓縮至兩年完成,她正忙著在網上聽課,向老教師取經,“希望快速摸索到有效的復習策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提高地理成績。”

王非凡:政治老師指導創客學生

畢業學校: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專業

從教學校: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政治教師

本科畢業于河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來到國際關係學院讀國際關係,對王非凡來説,當老師是理想出路之一。而令他欣喜的是,參加學碩修讀項目,助他“一鍵直達”名校教師崗位。

王非凡至今仍記得,面試時,聽完他關於教學理念的闡述,面試官意味深長地説,“你來學習吧,或許會有新的收穫。”

原來,他讀本科時,學到的思想政治課三維教學目標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剛好畢業那年,高中新課標出爐,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變為四大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原來面試時,我説的都是過時的東西,兩年沒學就out了!”王非凡頓悟,他拿著課標一遍一遍地消化文本,揣摩教學案例,“要不斷往前補,才能滿足北京對老師的要求!”

今年年初,在項目老師推薦之下,王非凡來到陳經綸中學實習,教研員來校聽課時,學校特級教師張潔又給他上了一課。圍繞人民政協的性質和職能,原本,王非凡計劃先展示材料,再解析知識。張潔則建議,能否把學校模擬政協社團與課程結合,讓學生體驗調研、協商討論以及撰寫提案的過程,最後自己生成知識。他覺得這個思路真讚,“跟我原來學的灌輸式教育完全不一樣。”

實習期間,他還成為學生創客公司的指導老師。一群高二學生嘗試製作並售賣手工花束,剛開始連開發票買原材料都被坑,更不用説推銷産品。結合自己大學時搞創業的經歷,王非凡點撥學生,應該尋找産品賣點,還要玩轉行銷策略,並學會控製成本。半年過去,學生已推出升級版的自帶玻璃瓶的花束,還計劃在校運動會前推出展賣及拼購活動。令他自豪的是,新學年,作為校本課程,創客公司的選修課被刷爆了,好幾個學生要求增加名額。

除此以外,王非凡還幫助學校開設了政治學科公眾號“政美好”,與前輩老師們一起展示教研活動,推送學生作業作品。

他剛剛與陳經綸中學簽訂三方協議,從此正式開始教書生涯。本報記者 任敏 製圖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