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三亞學院校長陸丹:5G和AI將改變和創造歷史

來源: 海廣網 | 作者: | 時間: 2019-03-26 | 責編: 曾瑞鑫

3月22日,由三亞學院舉辦的數字産業與學科發展學術論壇在書山館大報告廳舉行。論壇邀請到中國行動通訊集團公司研究院無線首席專家、5G總監、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劉光毅教授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慧首席教授張文生教授做客現場,與師生近距離分享數字技術前沿。本文為論壇上三亞學院校長陸丹教授接受媒體採訪內容全文。

3.jpg

海廣網頭條推送

是什麼在改變和創造歷史?歷史學家們觀點很多,比如是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社會衝突等等因素,而技術作為改變歷史的一種重要力量也已經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5G和AI作為一種新的和強大的技術力量,將如何改變歷史?是漸進的,還是迭代更新的,還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新範式?目前尚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改變絕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而將是更大和更深層的突破。對此,技術專家已經描述了很多因此而改變未來生活的場景,敏感的企業家或許也已發現很多商機和挑戰,但截止目前為止,這類改變未來的描述和發現遠遠沒有窮盡。在某種意義上,可能目前所能描述和想像的只是冰山一角。 至少在以人為尺度的社會領域,面對5G和AI攜手而來的挑戰,相關研究還幾乎是一片空白,現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捲入討論的大多還集中在倫理層面,但我判斷問題遠遠不止如此。

人類建構的現代知識,是基於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支點的現代化,現代化既是新技術也是新新品,還是新制度、新價值觀和新文化。支撐這種體系性新的,當然是理性精神、科學革命、技術飛躍、以及相應的資本投入、生産能力、市場活躍、貿易通衢等等現代性要素的集體爆發,其中,交通現代化和通訊現代化與之密不可分。

人類進入現代以前,各個大陸是孤立的,工業革命發生,傳統的各自孤立且坑洼不平的馬車道讓位於平整寬闊的公路,馬車讓位於汽車和火車,隨著大航海時代歐化世界的步伐,以及飛機等劃時代交通方式出現,人類的交往空間不斷拉進,從不可見變成容易可見,空間與距離造成傳統不可能的變成現代的各種可能。同樣,通信技術從傳統飛鴿傳書、飛馬傳書,到現代的電報電話,再到網路的1G2G3G4G時代,每一次升級都給人類帶來了更方便、更快捷、更穩定的空間和時間緊縮。交通和通訊對生活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但我要進一步説,5G與人工智慧的同步出場,改變可能要比人們感知和想像的要大得多深遠得多。

我們知道,人類現代的知識、觀念、制度和文化是建構在人類現代特定的空間關係、時間計算和時空關係上的。支撐這種特定空間關係、時間關係和時空關係的是與之總體相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樣通俗的説大家一般都無異議。但是,如果説到技術力量帶來革命性改變,則特別容易被中國式常識忽視和輕視,其中技術進步帶來交通和通訊的改變更容易被常識輕描淡寫。為了引起足夠重視,我們甚至可以簡單直白的説,現代知識、觀念、制度、文化就是建立在現代交通條件(改變了傳統空間關係)和通訊條件(改變了傳統時間關係)基礎上並與之對應的。

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麼,我們不禁會想,5G和AI的到臨會如何進一步改寫人類社會已有的時空關係?我想,這種關係也可能假設稱之為“後後現代”。“現代性”是以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相應的現代公路、鐵路、海運和飛機等交通和電報電話電視等通訊為支撐,“後現代”的消費時代特徵,則以進一步的交通條件(遍佈世界的高速公路、機場,中國的高鐵)和通訊條件(網路、手機)為支撐。那麼“後後現代”呢,5G改變通訊條件、影響的交通條件,以及人工智慧改變的工作效率-替代人工的方式,尤其是人工智慧的核心部分-以數學進步為前提解決複雜性資訊處理的非線性、不規則問題的智慧性,將可能在越來越大的層面和深度重新構建人們的空間關係、時間關係和時空關係。

這樣,人們在過去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條件下形成的空間格局和時間格局以及建構其中的知識體系和制度體系,面臨挑戰。人們已經確立的篤信無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群體關係、社會結構以及相應的文化制度也一定會隨之改變。只是這種改變是靜悄悄的還是疾風暴雨的方式,並不確定。我看到的是,一定意義上,現代性囿于技術限制而未竟的事業有可能因為後後現代而提前實現。對此,技術專家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界似乎還沒有充分重視,至少兩者的關注是相互區隔的。社會治理面相也沒有對此充分研究,利用技術進行控制的興趣大於進行促進。但這種改變勢不可擋。這種改變可能帶來全新行為範式,雖然現在尚不可完全描述。“幸運”的是,5G雖然已經拍馬趕到,人工智慧困于數學難以快速突破,其大量不規則的難題解決尚非一日之功,人們還有時間去考量如何面對空間已經改變、時間已經改變、人自身還有許多功能來不及替代和改變的社會。這是留給科學的機會,留給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