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高職擴招100萬,急需破解三大難題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孫慶玲 | 時間: 2019-03-25 | 責編: 段留芳

高職“單招季”,恰逢“高職今年擴招100萬”,讓不少高職院校更忙碌了。

3月15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緊急發佈通知,單獨考試招生錄取人數將在已公佈計劃2700人的基礎上大幅增加;次日,四川省教育考試院2019高職單招新增計劃出爐,新增計劃總數超3萬;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劉明生告訴記者,今年單招計劃擬在3450人的基礎上再增加近900人。

眼下,“還有更多的高職院校正等待關於擴招的具體通知。”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壽斌説,雖然各省級層面的擴招實施性文件尚未出臺,但高職院校已經在思考擴招的後續問題,比如高職今年擴招100萬人,生源怎麼招進來?擴招後怎麼教與學?高職院校需要進行哪些調整等。

擴招第一題:怎麼招?

全國共1418所高職院校,今年共擴招100萬。不少人擔心生源不足,在王壽斌看來,一方面這樣的擔憂可以理解,”畢竟校均需增加約705個學生”。

另一方面王壽斌認為,高職院校也需要改變招生意識。“長期以來很多高職院校更習慣於放出一定的招生計劃,讓考生報考,如果沒人報考,就説生源不足,把問題歸於外因,而不從自身去找原因。歸根結底,是缺乏市場意識,滿足於‘等、靠、要’。”

“今年國家提出高職擴招100萬,並非只給了招生數字,同時也已經給出了招生路徑,即‘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王壽斌認為,學校應當主動與當地的“退下農”的“主管部門”取得聯繫,商討具體招生政策和對策;同時,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立即會同人社、財政等政府部門起草“實施細則”,“很多招生辦法需要與相關部門協商後才能更接地氣,更有利於實施,有時候可能還需要另外的條線配套政策”。

“把社會群體中願意接受職業教育的人,特別是迫切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的退伍軍人、下崗工人、農民工,納入到我們的生源中來,讓他們接受職業教育,我覺得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緩解就業問題、推動轉型發展的重大選擇。”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表示。

不過這類考生很難跨過現在的招生考試門檻跨進高職的大門,劉林認為,可以對職業教育設置單獨的教育考試製度,更注重職業潛在素質的考察,讓非傳統的學歷教育群體能夠繼續學習,“職業教育培養的核心是技能,招生時可根據技能或特長去考核,比如説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可針對考生的動手能力進行考核”。

“擴招並不意味著降低門檻,而是要進行分類的選拔制度。”劉明生舉例,比如轉崗工人想來高職深造,是否可以跟企業合作進行“訂單式”招生和培養?再如,有些想進入高職的工人或退役軍人,能否根據他曾經獲得的技能證書來進行考察、選拔?

當然除了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劉明生認為,中職生也是重要的生源。此次,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新增的900個單招計劃中,其中有600多個名額便是針對中職生進行選拔的。

擴招第二題:誰來教?

隨著生源多元化,學生綜合素質差異較大、接受能力千差萬別的現實,高職院校如何才能讓起點各異、目標有別、出路不同的各類學生完成學業?這也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人,不僅缺人才,也缺人手、人頭。”王壽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生源大幅度增長了,擴招100萬,按教育部要求的平均師生比1:18來計算,全國高職院校共缺5.5萬名教師。“為了應對這種危機,不排除‘內部挖潛’可以解決一部分,但最終還是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前,國務院發佈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王壽斌認為,這一點能否儘快地、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直接關係到“擴招”的目標能否成功實現。

“許多年來,企業編制一直不可能向學校事業編制轉崗,現在國家的政策有了,完全可以抓緊實施。同時,允許優秀高職畢業生(尤其是各級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實破學歷障礙入職高職院校,以改變高職院校教師的能力結構,這樣更有利於對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培養,更加強調和突出技能。”在王壽斌看來,高職目前需要做的,首先是把師資準備充足,要有人承擔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

在劉明生看來,學生數量的增加、生源多元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特色鮮明、業務水準高的師資隊伍,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是穩定並不斷擴大現有教師隊伍。要落實好教師工資待遇,還要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在職培訓;二是在推動校企深度合作、深化校企協同育人中尋求辦法,可以聘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來校任教。

擴招第三題:怎麼教?

擴招100萬,培養方式需要怎麼進行調整?王壽斌認為,比較接地氣的做法是“學分銀行”制度,靈活學制。“這個提法並不新,以前許多學校都這樣提,但大多是形式大於實質,沒有落到實處,只是擺擺花架子,因為單一的生源不足以敦促學校去做改革。如今,生源多元是必然趨勢,‘學分銀行’制度需要真正落實。”

“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此前已被寫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

在王壽斌看來,實施“學分銀行”制度,學校可在現有的師資情況下動員教師利用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廣泛開設各類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自主選課,這既可緩解師資壓力,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水準,同時又能滿足不同學生素質提升的需求。

劉明生的思路有所不同。他認為,面對多元化的生源需要將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機地銜接、融合,“其實,1+X證書制度已經為我們的人才培養指明瞭方向,其中‘1’即指學歷證書,‘X’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就是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結合。其中的關鍵,是讓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合理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正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所提到的,職業院校對取得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社會成員,支援其根據證書等級和類別免修部分課程,在完成規定內容學習後依法依規取得學歷證書。對接受職業院校學歷教育並取得畢業證書的學生,在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時,可免試部分內容。

目前,劉明生所在的學校已經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方面進行了嘗試,“我們有些專業或課程是主要針對學歷教育的,有些主要針對技能培訓和考試,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

劉林認為,職業教育在以後的人才培養中要更注重産教融合,一定不能辦象牙塔式的教育,要面向市場和社會,比如可以和企業進行合作讓學生“工學交替”,真正讓學生學到本領,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孫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