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王冰:幼兒教育文化傳承需要回歸傳統

發佈時間:2019-01-25 10:01:2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奎 | 責任編輯:段留芳


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係原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冰接受中國網專訪


主持人: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我是主持人曉霞,今天作客我們演播室的是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係原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教材審查委員會幼教組組長,教育部國培專家學前教育講師團成員王冰,王教授您好。

王冰: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您參加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王冰:中國幼教年會今年是第五屆,也可以説是第五次。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感受:

第一,感覺到很震撼。會議的規模18000多人,規模之大,使我們震撼。來做分享的嘉賓之多,也使我們很震撼,其中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嘉賓來分享,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國內的分享嘉賓也在200多人,分佈在33個分會場,這一盛大的學前教育盛會,我感到很震撼。

主持人:您舉得這樣的一場年會對幼教行業有什麼影響?

王冰:影響不言而喻,非常之廣泛,非常之重要,尤其是中共中央在11月15號又頒布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背景下,到今天才半個月。

那我們在這樣一個時間、時段、一個時期來召開這樣一個會議,那肯定會對我們深化學前教育的改革,規範學前教育的發展産生巨大或深遠的影響。

主持人:我們知道您來自山東,可以説是文化的故鄉。您一直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您覺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在學前教育中是如何體現的?

王冰:中華文化是以齊魯文化為核心,中華56個民族共同著中華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有責任把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代人手裏傳承下去,把它發揚光大。

這裡涉及到三個問題:第一是怎樣來弘揚中華文化;第二是怎麼來傳承中華文化;第三點才是創新中華文化。

弘揚中華文化,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政府的倡導或幼教機構的組織來進行弘揚。其實弘揚的核心是傳承,傳承才能更好地去弘揚。那傳承中華文化就是把中華文化當中的最優秀的、典型的、經典的、膾炙人口的,民間約定俗成的一些優秀的中華文化的精品,將它篩選出來,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幼兒這個階段對他們進行影響或是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它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傳承。

比如中華文化有很多的非常經典的,甚至全民族的耳濡目染的京劇,而京劇作為民族藝術的一個曲目曲牌,不僅體現在藝術,而在中華民族,它是我們的國粹,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幼兒的階段,傳承的同時就弘揚了京劇藝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小班我們可以讓孩子去感知京劇,去了解京劇當中的身段、服裝、唸白、不同的曲式。

中班就可以讓孩子去體驗京劇,通過體驗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和了解京劇當中的文化以及京劇當中所蘊含的民族風、民族情和民族味。

大班的階段可以讓孩子去學唱京劇,我們叫踐行中華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小班的感知、中班的體驗和大班的踐行,其實我們都做了中華文化的傳承。

主持人:您剛才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教育當中的意義,包括您舉了京劇這樣一個形式,京劇是傳統文化當中其中的一個形式,那它的精神和內核是什麼?

王冰:京劇是中國戲劇的一個品牌品種,一個門類,它和中華戲劇作為一大類,它是屬於能夠影響整個中華56個民族的曲目。那它最核心的一點,首先它具有包容性,它是對中華56個民族的包容性,裏邊所涵蓋和存在的內涵其實有民族的基因和民族的欣賞習慣,它具有包容性。

另一個,它具有凝聚性。京劇畢竟融匯了各地戲種的精華部分才演變成今天的京劇。其實京劇應是百戲之全,百戲之大,百戲之深,所以其核心價值是當你聽到京劇,無論是在祖國的哪一個位置,甚至走到五湖四海到國外去,那就是中國人在用,中國人在唱,是中國人的劇,所以它的核心是中國的劇,是中國人的劇。

主持人:所以我們讓孩子從小,包括您提到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就開始學習京劇,我們如何把您提到的包容性,當然它裏邊還有很多的品格,比如仁義禮智信這樣一些精神內涵讓孩子內化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

王冰:怎麼讓孩子在他們心目當中得到傳承和發揚?其實是多方面的。在傳承和發揚當中還可以做和其他藝術相關的東西,比如京劇服飾就和中華服飾連在一起了,京劇臉譜也和面具聯繫起來了,陜北鳳翔的面具上有灰紅的顏色,五穀豐登的造型,它凝聚的不僅是一個臉譜的問題,它凝聚的是中國的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

京劇是百戲之全,它也不是唯一,所以它的傳承與發楊可以更好地引導、引領或推動和促進其他中華文化的傳播。

 主持人:所以您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形式在學前教育的體現,那您認為我國幼兒園的課程改革未來將是什麼樣的方向?

王冰:我們的記者老師很有水準,其實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在這裡交流其實也是一家之言。

學前教育的課程改革面臨著很多問題,中國幼兒園課程也走過了120年的歷史,在這120年曆史當中,其實幼兒園的課程既有中國文化的問題,又有一個吸收國際先進課程理念的問題。比如我們在國際上大家比較認同的福祿貝爾課程、蒙臺梭利課程、瑞吉歐的課程、華德福的課程等等,這些課程對我國的課程改革而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一些幼兒教育家也提出一些課程,像陶行知的生活課程,陳鶴琴的大自然課程,還有張雪門的行為課程到社會課程,也包括當代課程的變化,從分科到現在的主題課程。

其實,我認為課程發展越來越走向,第一是融合,融合是課程發展的趨勢,它融合了各種課程形式,融合了各種課程內容。第二是整合,課程發展肯定是整合,第三,我認為課程還是一個生態,我們不能把課程當做一個,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木乃伊式”的課程,“兵馬俑式”的課程,“罐頭式”課程,就像超市裏的商品在櫃檯上擺著。課程並不是拿來就可以用的,課程應該是生態的,活態的,動態的,任何一個課程它不會適合每一所幼兒園,每一所幼兒園在使用一種課程之後都要原本化、本土化、地域化,符合自己孩子發展的課程。那我覺得還是再重申一句,未來課程發展的趨勢肯定是整合的、融合的、生態的課程。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教授的分享,王教授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學前教育領域的體現以及幼兒園課程未來的生態;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重要性以及意義。

創新的前提是傳承,只有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真正內化到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尊重,那只有回歸傳統,才能走向未來,感謝王教授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


.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