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高校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舉行慶祝改革開放暨煤炭行業恢復研究生教育四十週年座談會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8-12-17 | 責編: 曾瑞鑫

2018年12月16日上午,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暨煤炭行業恢復研究生教育四十週年座談會在西郊賓館舉行。應急管理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付建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黃寶印,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魯峻嶺,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原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郭育光,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鳴高、周世寧、王華明、金智新、顧大釗、康紅普,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兄弟院校的領導、傑出校友代表、學校老領導、老教師代表及媒體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主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學校是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文革期間高等教育一度中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到來。作為國家能源的主要來源和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煤炭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同年,國家教委批准設立北京研究生部,當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9名,學校成為首批恢復研究生教育的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專業,學校獲准“煤田地質與勘探”、“礦山建設工程”、“礦山工程力學”、“礦山機械工程”、“礦山電氣與自動化”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採礦工程”、“選礦工程”、“礦山測量”、“礦山企業管理”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汪泰葵、高文泰兩位教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批准朱建銘、姚承三、袁文伯、陳至達、魏任之、楊善元、餘力、高文泰、韓德馨等第一批9名博士生導師,並招收了煤炭系統第一名博士研究生。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總部設在北京。

學校培養了煤炭行業第一批碩士學位獲得者、第一位煤炭行業博士學位獲得者。四十年來,授予22499名畢業生碩士學位、3178名畢業生博士學位。2018年,在校研究生6673人,其中碩士生5404人,博士生1269人。

據不完全統計,學校40年的畢業研究生中,有12人當選中國兩院院士,佔煤炭院校畢業生當選院士數量的60%;在煤炭行業的傑出青年基金者中,有68%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畢業研究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畢業的研究生有7人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在1999年至2013年期間,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有8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博論文,在全國高校排名第27位。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何滿潮院士、武強院士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院路校區深度融入中關村創新區,建設能源科技創新基地;沙河校區全面融入北京沙河科創城,建設安全科技創新基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葛世榮在會上致開幕辭。他的講話分為“憶往昔,歲月崢嶸”,“看今朝,碩果纍纍”,“展未來,再創輝煌”三個部分,回顧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總結了當前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績。他表示,當前,能源革命新戰略對煤炭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對新的歷史重任,相信40年研究生教育的積澱給了學校信心和實力,去迎接新挑戰,再創新輝煌。當前,學校制定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將打造礦業工程和安全工程兩個學科尖峰,通過導師全程化、創新全覆蓋、科研全融合來構建研究型本科教育,通過跨學科知識、前沿性研究、高水準成果來構建創新型研究生培養,著力實現從礦業到能源再到資源的辦學領域拓展,努力構建探災、防災、減災、救災系統化的高水準科教基地,為煤炭行業的更高水準發展做出新貢獻。

應急管理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礦業大學傑出校友付建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黃寶印,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魯峻嶺,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郭育光分別在會上講話。畢業生代表、煤炭行業首位博士研究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汝琳教授,老教師代表任德貽教授,86年博士畢業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教授,83級碩士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校長劉文鍇,06級博士畢業生、神東集團總經理杜善周分別在會上發言。與會人員共同回憶過去40年煤炭行業恢復研究生教育的風雨歷程,一起探討目前煤炭行業發展和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問題,齊心展望未來煤炭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研究生教育的前進方向。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在講話中表示,4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煤炭行業銳意改革、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煤炭發展之路。其中,恢復研究生教育為煤炭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撐、強大的智力支援和堅實的科技保障,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是具有重新恢複學校在北京辦學的直接意義。二是具有及時緩解人才斷層,全面推動煤炭行業發展的現實意義。三是具有緊跟國家戰略、引領煤炭行業發展方向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