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要聞 >

陪寫作業是道“送命題”?其折射的教育焦慮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俞菀 顧小立 | 時間: 2018-11-14 | 責編: 吳雨航

近日,打包子女陪嫁只求輔導作業的“致未來親家書”在朋友圈迅速刷屏。網友調侃的背後,是父母們恨鐵不成鋼的糾結與焦慮。為啥説陪寫作業是道“送命題”?頭痛、咽炎、血壓升高……誰陪誰知道。都説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陪寫作業不過是日常小磨難而已。面對親子教育的普遍性焦慮,專家認為,自嘲解壓未嘗不可,心態淡定更為可貴。

陪寫作業是道“送命題”?!

近日,一位父親在朋友圈的發文在網路上被廣為流傳,“親愛的未來親家你好,我女兒有房有保險會游泳,年滿18會配車,過年隨便去哪家。結婚送車送房,包辦酒席,禮金全給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就接走,把作業都輔導一下,誰家的媳婦誰養!”

“致未來親家書”短期內迅速刷屏,朋友圈開始了砸鍋賣鐵倒貼“甩娃”大行動。在 “甩賣女兒版本”之後,又出現了“甩賣兒子版本”……網民感慨,父母們的求生欲真的也是很強了,“雙十一”促銷力度這麼大的嗎?

有甩鍋的必有接盤的。有網友發帖:“我現在只要不出差,雷打不動每晚輔導三四個小時作業。反正輔導一個跟輔導兩個沒啥區別,很願意帶未來兒媳一起輔導,自然很符合這位家長的要求。只有一個問題,車房能現在就送並馬上過戶麼?”網友點評:轉變思路也是很好的出路。

看似非理性的發帖和無厘頭的吐槽,為啥能引得那麼多人轉發共鳴?記者採訪發現,説起陪孩子寫作業,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段“心酸血淚史”,特別是低幼年齡層的學生家長,更是經常被孩子寫作業的各種問題困擾。

網友“小七”説,“在吼娃作業這件事上,爸媽的技能幾乎是滿級,為什麼?愛有多深,傷才有多痛啊。兔子數列搞到崩潰,語文作業寫到心碎。一個小時作業,半個小時上廁所。問什麼都明白,一做題錯一半……”

“不寫作業父(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雖然是調侃,但也道出了父母的焦慮和無奈。“你説作業有多難麼,也沒有。孩子笨麼?怎麼可能。關鍵就是講了那麼多遍你還做錯了,這是要氣死我嗎?”網友“跳跳蛙”説。難怪在“有一種冷叫外婆覺得你冷”後,親子教育圈多了一句名言,那就是“有一種痛苦叫我以為你會”。

家長心裏苦,誰陪誰知道

杭州某小學5年級學生龔賀的媽媽説,“致未來親家書”其實是家長們的一種自嘲解壓。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很容易情緒上頭,自己的壓力也容易嫁接過去。事後冷靜下來也知道沒什麼,但當時就是會很生氣,誰陪誰知道。

不少家長反映,越來越多的家庭作業好像成了家長作業。低年級不能留書面作業,卻有很多口頭作業和隱形作業,微信家長群裏要經常上傳督導功課的截屏、語音,動不動要家長簽字,還有的作業要使用指定新媒體軟體,完成情況還有排行榜。

“學校教育教學分課內和課外,課外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作業的本質是鞏固、鍛鍊和思考,而家長主要起到監督、配合的作用。”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志毅説。

其實,談起被爸媽輔導作業的經歷,孩子也很鬱悶。網上傳播很廣的一個小視頻裏,當被問到“用一個詞形容爸媽輔導你寫作業時的心情”,孩子的回答是“感傷”“兇狠”“淚流滿面”……爸媽輔導作業時最常説什麼話?“我以前不是教過,怎麼還犯這樣的錯誤?”“你再這樣調皮,我就把你趕出家門、送警察局、關小黑屋……”

幸好大多數孩子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實每次媽媽輔導我作業,我心裏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希望媽媽能不要那麼急,也能更理解我一點。”一位受訪孩子説。

“不要簡單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笨。”周志毅説,“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哪怕是看起來很低級的錯誤,就像我們大人工作時也要有容錯機制。關鍵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可持續發展的素養。”

一邊靜待花開,一邊合理鼓勵

最近,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發佈《關於加快建設“清廉學校”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系統梳理編制“小微權力清單”,規範教育、管理、服務各個環節的標準和要求,堅決清除學生和家長有苦説不出的“心頭痛”。其中就有一條明確要求堅決遏制“家長作業”和家長輔導作業負擔過重的傾向。

周志毅説,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分工,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家長和孩子在面對作業時的雙重無奈。

專家認為,儘管很多時候孩子給父母造成的只是小麻煩,但父母表現出的痛苦會在孩子心裏成倍放大。如果家長一味地催促、嘮叨甚至武力威逼,只會讓孩子反感、害怕甚至焦慮,對做作業越來越缺乏主動性。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成員、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曉琴説,如果你是情緒易激惹的父母,先處理好自己的心情,再處理事情。如果你是特別“關心”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做作業這件事情要有個邊界:怎麼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你是講求效率的父母,不要以成年人講效率的速度感來要求孩子:設定界限,給孩子以正面的預期。

“作為父母,你應該要先問自己:你的控制欲妨礙到孩子的自主學習了嗎?你對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你是否無視了孩子的興趣點?”沈曉琴説,我們幫助、引導、陪伴孩子,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更是希望孩子們能夠自己幫助自己。一邊靜待花開,一邊在合理的範圍內正向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