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雷朝滋:加快推進教育資訊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 2018-11-13 | 責編: 段留芳

  中國網11月4日訊 2018年11月4日上午,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18年年會暨第十七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圍繞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這一議題展開討論。


  會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受邀參會併發表致辭。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之際,非常高興與各位齊聚北京,一起參加2018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此,我謹代表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線的各位同仁表示親切的慰問!對長期以來大力支援教育資訊化發展的社會機構、企業和有識之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借此機會,我想結合科技司統籌負責的教育資訊化工作,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新時代和資訊社會背景下,加快推進教育資訊化,以教育資訊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逐夢新時代,深刻理解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迫切需要培養大批真正具有原創引領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引領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面對新時代,要求我們心理準備到位,心態調整到位,要滿懷自信、勇於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今年教師節,黨中央召開了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這是一次能夠寫入歷史、進入人心、改變生活、開啟未來的大會,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具有歷史性、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當今社會已邁入資訊社會,人類的生産、生活乃至思維、學習方式都受到巨大影響,全球教育發展已被深深打上了資訊化的烙印。資訊技術不僅在改變著現在的教育,同時也在塑造著未來的教育。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基於網路環境更加開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教育,是引導孩子主動探究和快樂學習的教育,是讓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是更加強調終身學習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


  陳寶生部長講:“從十九大開始,教育的主題變了。”教育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現代化。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現在講的現代化是資訊時代的現代化,不是農耕時代、也不是工業時代的現代化,是要構築起資訊化社會的現代化教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開展啟髮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改革試點,尊重個性發展,強化興趣愛好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去年9月,中辦和國辦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強調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


  過去我國的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實現快速趕超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國傳統教育培養的人才呈現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現象,拔尖創新人才少、不適應國家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問題愈發突出。在國際上、在各領域,都需要領軍人才,然而領袖氣質和領導能力不是從大學才開始培養的,那樣就遠遠來不及了,而是要從中小學就開始培養,所以在很多場合我都強調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社會背景,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因應資訊化社會發展,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重構教育體制、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已成為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面向未來,中國教育要實現穩穩地立於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領世界教育發展潮流的目標,需要我們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標、新任務、新部署和新要求。


  二、展現新氣象,教育資訊化工作取得飛速發展和顯著成效


  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徵。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教育部黨組的直接指導和關心下,在社會各界支援和教育戰線的不懈努力下,通過長期建設和逐步發展,教育資訊化各項標誌工程和重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項指標普遍實現了翻倍增長,正在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升級和轉變,總體上超過了預期目標,呈現出應用深化不斷加速、創新案例競相涌現、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得到中央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的高度肯定。概括地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資訊化工作實現了“五大進展”和“三大突破”。


  “五大進展”體現在基礎設施、培訓、應用、變革和國際影響力。一是“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取得重大進展,各項指標普遍實現翻倍增長。“寬頻網路校校通”發展迅速,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25%上升到96%、多媒體教室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8%。“優質資源班班通”不斷普及深化,“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參與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形成優課資源1300萬堂;通過“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解決了400多萬邊遠貧困地區教學點學生因師資短缺而開課不足的問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跨越式發展,師生空間開通數量從60萬個激增到7100萬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初具規模,“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應用。二是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升,1000多萬名中小學教師、10萬多名中小學校長、20多萬名職業院校教師接受了資訊化專項培訓。三是資訊化技術水準得到顯著提高,硬體、軟體以及應用水準都有很大發展。四是資訊化對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大幅提升,資訊技術從影響教育發展的外生變數轉化為引發教育深層次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五是我國教育資訊化在國際上産生影響力,多次在國際平臺上分享中國經驗。


  “三大突破”體現在模式、機制和道路。一是教育資訊化應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符合國情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多種應用模式。二是全社會參與推進教育資訊化的機制取得重大突破,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一大批企業投身到教育資訊化事業中來。三是在探索符合國情的教育資訊化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一條中國特色教育資訊化發展路子。


  去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教育資訊化工作會議上,杜佔元副部長對我國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模式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可以簡要概括為“1238”,即:一個核心理念,兩條基本方針,三大關鍵舉措,八類應用模式。


  一個核心理念,就是把推動和服務教育改革發展,作為教育資訊化的根本目的,把促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作為核心理念。教育資訊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教育問題。只有將資訊技術深度融入教育體系,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推動教育體系的結構重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構,才能達成促進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升教育發展水準的目標。


  兩條基本方針就是堅持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以應用為導向,以基礎建設營造應用環境,以培訓促進應用效果,以評價提升應用水準;同時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援,企業參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機制。


  三大關鍵舉措就是將轉變觀念、培訓提高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將試點先行、以點帶面作為推動工作的基本方式,將開放合作作為推進教育資訊化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八類應用模式包括資源共建共用模式、教師應用模式、課堂應用模式、數字校園模式、網路學習空間模式、校際應用模式、區域整體推進模式和管理資訊系統應用模式。這些都是對各地和各校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教育資訊化應用模式方面形式多樣探索實踐的歸納總結,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得益於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也包括大量的研究機構、學校和企業等為教育資訊化做出的貢獻,在此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謝!


  三、開啟新征程,以資訊化服務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


  在今年4月召開的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資訊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資訊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資訊化的發展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強調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網際網路+教育”;孫春蘭副總理在總結講話中也兩次強調要抓好“網際網路+教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資訊化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教育資訊化工作指明瞭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以後,教育資訊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十九大之前我們可以稱之為教育資訊化1.0,十九大之後我們要實現教育資訊化發展的轉段升級。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作為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明確了堅持“育人為本、融合創新、系統推進、引領發展”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提高資訊化應用水準、提高師生資訊素養,建設一個“網際網路+教育”大平臺,部署了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網路學習空間覆蓋行動、網路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資訊素養全面提升行動等八大行動。教育資訊化2.0就是要在1.0階段“三通兩平臺”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資訊化發展水準,使中國教育資訊化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發揮全球引領作用,以教育資訊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慧時代教育的新征程。


  通過教育資訊化2.0的實施,要力爭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向教育大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服務轉變。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互動、開放、共用、規範為主要特徵的資源觀。推動教師、學生乃至社會上的每一個學習者,都成為數字資源的貢獻者和受益者,提供和使用各種線上資源及多種類型的線上服務,推進共建共用,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願景,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二是實現從提升師生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資訊素養轉變。較之於資訊技術應用能力,資訊素養具有更為廣泛和深刻的內涵。提升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是技術性措施,提升師生的資訊素養則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使廣大教師和學生不僅會使用所需要的資訊技術,更要具有資訊社會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法。資訊素養成為資訊社會師生的基本素質,內化於心,外化于行。要深刻轉變師生、尤其是校長和教師的資訊化理念和認識,讓資訊化思維、網際網路思維植入到學校管理和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三是實現教育資訊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資訊時代的教育學、教育管理學,從理論到方法都需要加快發展。如何進行資訊時代的教育理論創新、教育實踐創新,是資訊時代教育教學面臨的更為艱巨的任務,這需要學術界和一線教師共同的努力。要加強對智慧時代人的學習與認知規律的研究,大力推進資訊科學、生命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融合,推動教育研究的科學發展。經過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多方努力,今年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代碼中新增了教育資訊科學與技術研究代碼,支援用自然科學的手段、自然科學的範式,來研究教育科學問題。


  為了推動實現“三個轉變”,我們重點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基於資訊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習者認知和學習行為規律的研究,養成師生數字化教與學的習慣,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新型教學組織方式。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跟蹤監測教學全過程,開展學情分析和學習診斷,精準評估教學和學習效果,變結果導向的“單一”評價為綜合性、過程型的“多維度”評價,由僅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質培養轉變。二是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服務供給新模式。鼓勵多樣化教育服務,優化利用資訊技術開展教育創新的政策環境,將數字教育資源作為教學必備的內容,建立品質標準和監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新機制,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服務供給模式,為終身學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三是探索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貫徹落實國家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用的要求,圍繞服務教育治理新模式,實現教育管理資訊系統的清理整合與體系構建。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資訊資源共用、開放目錄,形成規範統一、互聯互通、安全可控的國家教育數據共用、開放體系,推進基於大數據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構建安全有序的教育資訊化環境,加強標準建設,建立健全監管機制,抵制不良資訊侵襲,確保網路和數據安全。


  各位領導、同志們,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教育資訊化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重點,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地位,將深刻變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肩負著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引,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爭做教育資訊化2.0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和創造者,為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