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教育 > 滾動新聞 >

大咖談教博會: 第四屆教博會改革開放四十年展 教育創新還缺什麼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曾瑞鑫 | 時間: 2018-10-30 | 責編: 段留芳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教育怎麼"看"才最好看?

如何在教博會上呈現四十年的教育變遷?

我們對於教育創新的思考存在哪些誤區?

教育創新到底要補哪塊短板,應該沿著什麼方向前進?

第四屆教博會即將在11月12-15日于珠海舉辦,在眾多展區裏頗受外界關注的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展區,由“中國教育影像博物館”和“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組成。其中,中國教育影像博物館精選 由各地學校和攝影師提供的大幅照片集中展示40年來最動人的教育場景,滾動播放40年來學校面貌變化的影像資料。研究性學習成果展則將全國大中小學的教育創新成果集中向觀眾展現,其中不乏有從學生視角,以學生為主的教育變遷主題研究成果,將對觀眾思考上述問題提供重要的參考。

同時,除鼓勵各方觀點碰撞促進教育思考,現場也會通過多媒體、數字互動平臺等途徑加強觀眾與嘉賓們的交流和互動。

小切口展現教改四十年成就  “  大家”講述讓教博會分量升級

據第四屆教博會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展策展人、致力於推動教育設計研究和學校形態變革的獨立教育研究者李茂介紹,影像博物館將運用聲音、影像、實物、文字等立體呈現中國教育40年的歷史變遷,其中就有通過真實的校舍場景與學生活動情況,向參會者展現當今我國基礎學校教育的真實風貌。

而研究性學習成果展則集中呈現了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的優秀創新成果, 通過學生的視角及研究來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變遷則是該展的一大亮點  。

比如西南大學博士生們開展了“改革開放40年我國義務教育評估研究——基於第三方評估的視角”的項目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則通過對中國教室的變遷做了回溯和總結,繼而對未來學校教室進行了暢想和設計:網際網路科技和人工智慧將廣泛應用於學習場景,未來教室將是360°環繞身歷聲、還有立體光屏的3D投影技術,使內容學習和互動效果不斷升級……

又如由北京師範大學朝陽附屬學校師生合作的,從語文課本的變化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教育的主題研究,項目成員先從蒐集1978年之後的語文課本開始,從各方面開展項目式學習,完成從文本的選擇、課後習題的設置再到插圖的繪畫、封面的設計等,讓課本的每個細節無不體現著中國教育的發展。

李茂表示,一線學校的成果直接體現在學生素養和能力的提高,讓學生用他們的視角、研究成果,做關於教育40年變化的主題研究,可以直觀呈現40年中國教育的變化。“中學生們找的都是一些小切口,比如教室的變化,某個學科的變化,技術在學校裏的應用變化,但這背後,呈現的是我們課程的變革,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育人模式的變革”,相對而言,大學生的研究更具專業性,“為我們呈現更加理性的研究和思考,我們會在現場看到他們的研究作品展示,還有學生跟參展人員的互動”,李茂認為,“教育及其改革和創新,最終都要落在學生身上,在教育創新成果的展會上,學生不能缺席,他們也是教育的主體,這也是他們表達和展示的機會”。

同時,為烘托展會的氛圍,讓大家更加直觀地感受40年改革開放的變化,展區還向全國各地的學校徵集了40年來的課堂和學校的照片和視頻,通過影像展的方式帶給大家更多的感受和思考。

策展人:創新不能只是花樣翻新 還要有底層作業系統的改變

可以顯見的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展區,離不開“改變”這個母題,而改變又與教育創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目前來説,教育創新遇到了諸多挑戰。

首先要面對的是,我們常陷入思維的誤區。

李茂認為,如果聚焦到學校教育的創新上,學校教育系統整體而言仍然沒有擺脫多年來的"宿命論",認為只要有高考,有成績的評價,創新是不可能的,但這個陷阱假設了教育創新的完美條件——如果沒有這樣的完美條件,就什麼都做不了。“而創新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在有限和不利的條件下,我們創造性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去逃避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其次,在創新內容上,李茂認為,內容表層的創新花樣翻新很多,但缺乏底層的創新——如果 把學校看作一部手機,現在看到的都是各種新的APP  ,  我們缺乏底層作業系統的整體升級。 學校的底層作業系統就是支撐學校朝著更加人性化,更加尊重人的成長規律,為了培養健全獨立的人的方向運作的那些基本要素、模組和機制。

比如,“越來越多的學校引入形式更新穎的課程和教學方式,這跟我們多年的課堂形態完全不同,我們需要開發出很多新的、基礎的學習模型、學習場景以及資源工具,才能更好地去支撐整體形態的轉變。而這些基礎模型的開發,目前還比較缺乏,甚至在盲目追求"大、快、多"的競跑中,還沒有得到重視。再加上很多學校常抱著拿來主義,沒有考慮到它的底層核心模組是否真正發育成熟,達到了可以遷移生長的階段。”

因為缺乏底層創新,學校雖然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課程,但基礎科目的教學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並未得到太多改變。

李茂表示,解決之道在於,“把學校從一個管控系統改造成一個內生系統,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助力,讓學校內部有多層級、多點位的創新主體和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使學校成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呼應,內部互聯與內外互通的創新生態場”。

但這個生態場的建立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除了直接開發新的課程去培養各種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外,學校要成為保障每一個人學習權利和成長福利的人道主義機構,而不是精於賽道設計的升學競技場。

這不僅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作為,尤其是在供給、評價和督導等方面,還需要整個教育行業的專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創新,比如基礎性的課程資源建設、各種專業標準的研製以及最重要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師培養,此外,我們還急需教育研究和理論的創新。

而這些,都在第四屆教博會上有所呈現。據了解,第四屆教博會將吸引參展成果超過3000項,其中也包括很多網際網路科技教育産品,大會還會舉辦特別活動、主題論壇、沙龍、項目路演、成果發佈、工作坊等各種不同規模的活動800余場,並將推出2018年度SERVE獎成果。

李茂認為,第四屆教博會根據教育現實,推出了教育創新成果模型,對教育創新的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也匯聚了各方教育創新成果,搭建了交流平臺,推動了很多成果的推廣,鼓勵了一大批基層學校和地方的創新,成為中國教育創新的加速器,也成為教育創新者每年最重要的盛會。

他希望第四屆教博會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發現和推出更多的標誌性成果,“尤其是發現更多一線教師,包括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和普通學校裏的教師成果,能夠有一些平臺和機制,激勵和支援到更多普通學校和一線教師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