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大學職業規劃課程該背鍋?

發佈時間:2018-08-15 15:00:37 | 來源:中國網教育頻道 | 作者:朱子蕓 華燁 | 責任編輯:祝穎麗

中國網訊(實習記者 朱子蕓 華燁)近日,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針對15萬份領英用戶的公開檔案統計分析發現,95後平均在職7個月就選擇離職,第一份工作對他們而言往往不夠理想。

據悉,70後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 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報告認為,95後頻繁且短暫地更換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於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這樣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之間的落差。

因此,大學生群體在學校期間儘早開始對於目標行業和工作的了解,並通過實習和參與企業活動等方式,縮小預期與實際的差距很有必要。

事實上,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不過教課內容並不統一,不同的任課教師會根據自己的方式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最常見的幾種包括:理論與自我規劃展示結合、理論與完成小組任務結合、理論與論文/拍攝視頻結合等。

但課程取得的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大部分學生認為這類課程似乎對自己沒有什麼影響。“沒什麼用,除了推薦讓做的職業性格量表有點意思,”來自西安的大學生小程説:“老師講得特別無聊,我聽了幾節課就不想去了。” 即將大三的紀同學已經在上學期修完這門課程,她也用“泛泛而談”來形容對課程的感受,“我覺得沒什麼用,我對自己的職業未來什麼的還是沒有規劃”。已經畢業工作的秦同學同樣表示這門課的學習沒有對他産生很大的影響。

房禦飛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基於實證調研的分析》中提出,當前職業生涯教育的問題之一是教育過程缺乏實踐。他認為,幫助大學生適應職場環境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老師結合當前的就業政策和勞動市場形勢指導學生參與就業競爭,還需要一定的實地參觀、調研考察、情景模擬、頂崗實習等方式。而這恰恰是當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短板”。

相較而言,國外的一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更具有實踐性。 德國各高校的“慕尼黑就業模式”是將大學教育和就業市場相連接的一種就業服務模式。其主要方式是,搭建一條貫穿大學——企業界——勞動局的全方位的合作鏈條;在大學裏設立就業市場學院,專門負責培訓學生專業知識以外的求職能力;企業界常年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社會實踐崗位,並且負責對學生進行崗位培訓與考核。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國外已發展多年,而在我國尚處於初級階段,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

中國人民大學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吳春波指出,要對不同的群體進行不同的指導,也就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需求分階段進行。有專家認為,對於大一新生,要通過教育讓他們了解大學與中學的差異,明確上大學的目的,樹立規範意識;大二學生則要開始進行職業探索,培養溝通、組織、團隊合作等能力;大三學生面臨選擇,就該進行人際關係拓展訓練及職業技能的進一步培養;大四學生的焦點是就業,就業政策、法律環境、求職技巧、就業壓力疏導等應該成為這個時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編輯:祝穎麗)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