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滾動新聞>

北京市教育資訊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發佈

發佈時間:2018-07-17 13:25: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曾瑞鑫 | 責任編輯:曾瑞鑫

為推進北京教育現代化建設,發揮資訊技術對教育綜合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根據《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北京市大數據和雲計算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要求,結合北京教育資訊化工作實際,制訂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需求引導、應用驅動、統籌推進、融合創新的總體思路,創新應用資訊技術手段,努力構建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資訊化體系,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服務模式,更好支撐北京教育改革與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為本。以資訊化為引領,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新教育教學生態,實現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統籌規劃。加強教育資訊化頂層設計,全面統籌業務需求,科學規劃建設內容,合理設計總體框架,構建服務全局的教育資訊化發展新格局。

堅持深度融合。通過應用帶動環境營造、支撐核心業務,強化教育資訊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服務與支撐,實現資訊化與教育教學的常態化、深層次融合。

堅持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基於新技術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新業態,建立與北京教育發展水準相適應的新型教育資訊化體系,推動北京教育創新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工作目標

落實《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總體要求,構建新型"網際網路+教育"管理服務平臺,構建新型教育大數據支撐體系,進一步推動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全面提升師生資訊素養與創新能力,到2020年實現"兩新一融一提升"的工作目標,形成北京教育資訊化新模式。

(二)主要任務

建設新型"網際網路+教育"管理服務平臺。以"網際網路+"理念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應用系統,優化再造業務模型,形成以流程全面貫通為基本要求、以資訊實時流動為基本保障、以工作全面協同為基本目標、以業務雲端全時運作為基本特徵的新型教育管理平臺,支撐資訊時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按照資訊時代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推進教育服務系統建設、整合和創新應用,建立以網際網路為載體、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手段,以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服務供給模式、以支撐資訊化條件下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能滿足師生個性化需求和體驗的新型教育服務平臺,支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北京教育服務新模式。

建設新型教育大數據決策支撐體系。匯聚教育管理服務數據資源,整合多元教育數據,融合形成以統一目錄體系為統領、以深度關聯為特徵、以動態更新為根本的北京教育大數據新體系;探索教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在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方面的創新應用,建立以海量數據為基礎、以智慧技術為支撐、以數據驅動管理決策和個性化服務為主要目標的大數據應用新模式;通過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大力推進教育大數據建設,形成數據匯聚、深度應用的開放共用新態勢。 

推動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鼓勵探索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新途徑,開展教育資訊化創新課題研究,建立教育資訊化融合應用示範基地,推動形成一批融合創新應用系統、應用基地和應用人才;培育教育資訊化和業務融合的新模式、新示範,提升北京教育發展品質。

提升師生資訊素養與創新能力。完善考核機制,推動教師主動適應資訊化時代變革,有效運用資訊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教師資訊技術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資訊技術培訓,提升學校管理者資訊素養;提升學生資訊素養,完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資訊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營造提升學生創新精神的氛圍與環境。

三、實施行動

(一)教育大數據應用行動

構建教育大數據平臺。匯聚教育管理服務相關數據資源,整合多元教育數據,分層分級建立教育數據目錄體系,形成面向各種教育主題的教育數據集合;制定教育基礎數據共用管理辦法,明確數據資源採集、共用、授權、應用等各環節工作規程;建立常態化數據更新機制,實現不同數據源數據匯聚;建立數據交換共用機制和大數據的應用服務機制。

開展大數據輔助決策與服務。建立教育大數據綜合分析決策系統,圍繞北京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重點、熱點問題,開展專題分析研究,形成系列模型,有效輔助趨勢研判、行政決策、應急管理等工作;建立教育大數據共用服務系統,對接北京大數據行動計劃,面向相關委辦局和各級教育部門提供數據共用交換服務,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公開教育數據服務。

(二)教育管理資訊化提升行動

打造全流程教育管理服務。構建精細化、協同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資訊系統,實現日常辦公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裝備管理等業務精細化、網路化管理;通過系統整合和流程對接,實現招生管理、學籍管理、學業水準管理、體質健康管理、綜合素質評價、就業管理等各項工作的全程貫通與融合;實現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等業務的精準化線上管理。

推進一站式電子政務服務。整合行政管理與服務業務事項,以業務協同和數據共用為重點,優化政務服務資訊化流程,逐步實現各類政務服務事項的網上辦理、移動辦理,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水準。

(三)教育公共服務優化行動

構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現有各項學生實踐活動、青少年體育活動、創業就業、教師網路研修等多元公共服務內容、數據和流程,提升服務工作的便捷化程度;按照"城教融合"理念,加快專業課程配套虛擬倣真實訓系統建設,提升職業教育資訊化管理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數字資源平臺和網路學習空間的作用,整合首都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現有優質資源,建成覆蓋全市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深化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以網路學習空間為抓手,匯集現有各類線上學習、網路研修、家校互動等公共應用和數據分析服務,形成服務學生、教師、家長、機構、管理者、班級、學校、區域的網路化學習空間;積極開展基於網路學習空間的特色教育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利用個人空間開展線上備課、網上課堂等相關工作,引導學生利用個人空間開展個性化、自主式的學習和活動,支援學校利用個人空間積累數據開展個性化數據分析診斷。

(四)數字教育資源拓展行動

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依託北京市數字教育資源共用服務平臺,推動形成教育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實現"聯通所有區、覆蓋各學校"的資源共用新格局;健全數字資源共用交換中心和統一服務門戶,實現統一元數據管理、統一門戶呈現、統一服務輸出,整合各類優質資源,完成各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對接;探索京津冀區域教育資源融合共用和市場化運營機制,優化教學資源應用生態,擴大優質資源服務覆蓋面。

開展優質數字資源建設與匯聚。繼續開展與教材配套的優質數字資源建設,實現知識點優質數字資源全覆蓋;針對資訊素養提升等重點工作,建設或採購系列化精品線上課程資源,免費向全市範圍共用;匯聚網際網路上各類教學、科研、文化等資源,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海量、優質資源服務,提升服務供給能力,支撐學校和師生的資訊化應用。

加強優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制定加強高校線上開放課程建設與共用實施意見,鼓勵高校間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建設滿足不同教學需要、不同學習需求的線上開放課程;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資源、教學設計與方法、教學活動與評價、教學效果與影響等要素,採取先建設應用、後評價認定的方式,認定一批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加大職業教育數字化課程開發力度,推動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用,建好"京學網",加大社區教育、繼續教育網路課程資源開發力度,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五)基礎環境與網路安全提升行動

提升北京教育雲環境支撐能力。依託北京教育資訊網,完成IPv6在北京教育領域的建設部署並開展相關應用試點,基於現有網路基礎設施和各類公共雲服務,整合各級教育單位基礎設施資源,貫通各區(各高校)教育雲節點,構建形成一個市級主中心、多個區級和高校子節點協同工作的教育雲基礎環境體系;各級教育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批次逐步將各類分散部署的資訊化應用向教育雲遷移,各節點要為有需求的本級和下級應用提供雲服務;聯合多方力量參與教育雲建設、管理與運營工作,建立教育雲協同管理工作新機制,健全教育雲管理制度規範,保障教育雲業務持續穩定運作。

提升網路與資訊安全保障能力。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圍繞提升意識水準、完善制度保障、強化技術支撐、深化日常管理四個重點,引入各類新型安全防護技術和設備,進一步減少資訊安全薄弱環節,以網路態勢可感知、網路攻擊可預判、網路事件可管控為目標,確保系統與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努力營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網路環境。

(六)融合創新"雙百"示範行動

設立百項資訊技術與課堂應用融合創新課題。引導教師日常教學中資訊技術創新應用,設立100項示範課題,激發一線教師資訊技術應用積極性、主動性,評定為優秀等級的課題可在教師職稱評審中作為參考。對有示範意義的成果,在全市範圍推廣。

建立百個"智慧校園"融合應用示範基地。引導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和實際需要,開展資訊化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建設100個資訊化融合應用示範基地,鼓勵各學校依託教育雲、共性平臺和資源,開展資訊化應用試點和示範工作,解決資訊化應用中熱點難點問題。

探索建立資訊化應用激勵機制。研究制定資訊化應用量化考核指標,引導學校組織教師利用資訊技術手段開展混合式教學工作;引導教師進行網上研修學習,並經認定後納入繼續教育學分;引導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組織優秀數字課程資源評選、資訊技術應用先進教師評選等活動,獲得的相關榮譽,可作為職稱評審、骨幹教師評選、評優評先等工作的參考。

(七)資訊素養與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資訊素養。開展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利用線上線下培訓方式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全員培訓,提升教師資訊素養;開展校長資訊化領導力培訓,提升管理意識和能力。

加強學生資訊素養培育。將學生資訊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學校開設人工智慧、STEAM教學、創客教育、編程教學等特色資訊技術課程,完善適應資訊時代的資訊技術課程體系,加強學生資訊技術基礎技能培訓和創新能力培養;組織開展學生資訊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創新交流等活動,提升學生資訊技術應用水準與創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區(各高校)要切實加強教育資訊化工作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明確職能部門,形成職能部門統籌歸口管理、技術支撐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隊伍保障

加強教育資訊化工作隊伍建設。教育資訊化技術部門專職工作人員數應滿足實際需要,並不斷提高高級職稱人才比例;加強教育資訊化專業人才培養,形成一批業務骨幹,帶動資訊化隊伍整體能力提升;各區(各高校)可結合實際成立教育資訊化專家隊伍,充分發揮專家智庫的諮詢指導作用。

(三)經費保障

加大資訊化經費投入。各區(各高校)要加強資訊化經費統籌歸口管理,優化經費結構,避免"重建設,輕應用"的情況;對資訊化運維經費給予足額保障;鼓勵各教育單位使用市級(區級)公共服務及購買社會服務,避免重復建設;支援各區(各高校)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開展教與學創新應用;加強對項目申報、立項、實施、驗收、績效考核等各環節進行全過程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強項目建設經費監管,各監管部門依據職責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資訊化工作制度。各區(各高校)要建立各項管理制度與工作規範,確保資訊化工作紮實推進,提升應用績效;市教委將通過綜合師生評價、社會評價、專家評價和系統使用情況監測等不同方式,適時開展資訊化應用評估,保障北京教育資訊化有序發展。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