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貴州6月27日訊(記者王曉霞 祝穎麗)2011年11月,國家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7年後的今天,教育部奮進之筆1+1新聞發佈會走進貴州,公佈了這項計劃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為推動營養改善工作做了不少努力
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何秀超分享,7年來,教育部將營養改善計劃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為推動營養改善計劃的落地實行在制度建設、資金投入監管工作都做出了不少努力。
在制度建設上先後印發了《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及食堂建設與管理、食品安全監管、應急事件處理、實名制資訊管理、資訊公開公示、營養健康狀況監測等10多個專門管理文件;在資金投入上,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營養改善計劃膳食補助資金1248億元,並安排30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援試點地區學校食堂建設;在監管上,指導和督促各地以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為重點,建立健全學校食品安全和財務管理制度。
營養改善計劃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這項工作可以説是一個民心工程,是一個功德工程。” 何秀超點評道。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為廣大貧困地區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9個省(京、津、魯單獨開展了學生供餐項目)1631個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受益人數達3700萬,居全球第4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跟蹤監測表明,2017年,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9釐米和2.0釐米,平均體重多1.3千克和1.4千克,高於全國農村學生平均增長速度。學生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從2013年的19.0%下降到16.0%,貧血率從2012年的17.0%降低到7.6%,學生生長髮育得到有效保障,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除了3700萬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村學子直接受益之外,該計劃從食材供給的角度,也推動了當地的扶貧工作,為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
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201億元全部用於食品支出,這些資金在滿足了試點地區學生營養健康飲食的需求同時,也有效減輕了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各地採取建設食材生産配送基地,雇用食堂工勤人員等方式,一方面推動了學校農産品需求與農村産業發展精準對接,另一方面也為貧困地區直接和間接提供了幾十萬工作崗位,帶動了農民增收,深化了教育參與農村産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有力推動了教育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例如,貴州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精準扶貧”採購模式,全面推進校農對接;江西興國縣推進“供餐企業+産業扶貧基地+貧困農戶”結合,帶動500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約佔全縣貧困戶總數的28%。
下一步:在目前工作基礎上加強和改善
何秀超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衛生健康委等有關部門進一步指導和督促各地及時總結經驗,準確研判問題,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分析,適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指導各地進一步規範管理,提供供餐品質和效益。
同時,鼓勵各地統籌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薄弱學校改造等項目和資金,進一步改善學校食堂供餐條件,配齊食堂工作人員,提高食堂供餐比例。指導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妥善解決食堂從業人員工資待遇,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營養配餐能力,滿足學生就餐需求。
加強監管和加強健康教育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下一步將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學校食品安全和財務管理制度,確保食品安全,保證專款專用;加強督導評估,發揮營養健康監測、陽光校餐等第三方作用;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國家教學計劃規定的營養健康教育時間,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確保落到實處。
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也將繼續。進一步指導各地探索推動校農結合的方式方法,通過集中採購、與農戶簽訂食品原料供應協議、配備食堂工勤人員等方式,實現學校農産品需求與農村産業發展精準對接,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助力教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