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滾動新聞>

新一代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是關鍵

發佈時間:2018-06-12 13:33:4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曉霞 吳雨航 | 責任編輯:劉昌

中國網6月12日訊(記者 王曉霞 實習記者 吳雨航)打開淘寶,大數據為我們推薦合適的商品;使用訊飛輸入法,語音識別能夠精準的轉化為文字;輕輕一按,手機便可遠端控制著家中的一切;戴上VR眼鏡,玩家能身臨其境般體驗遊戲的樂趣……如今,人工智慧技術正不斷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近期教育部也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可見,人工智慧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力量。那麼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如何?亟需解決哪些問題?如何構建人工智慧領域良性生態鏈?

中國網記者此次隨教育奮進之筆“1+1”系列活動第四站走進浙江,聚焦高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行動。

從跟跑到領跑,並有望“彎道超車”

頭上裝著智慧裝置的大白鼠在實驗員的操控下“聽話的”按照箭頭指示的標誌行走。這是記者在浙江大學周亦卿樓實驗室看到的場景。

據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潘綱教授介紹,腦機融合的大鼠機器人是基於“虛擬”觸覺實現運動行為的精確控制,是生物腦與機器腦融合的典型例子。通過電刺激大鼠的感覺皮層可以實現大鼠機器人轉向行為的控制。該技術能夠在殘障康復、搶險救災、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大前景。

浙工大的腦機交互機器人也在接收到人腦意念下發的指令後,會做出俯身撿抹布的動作。

除此之外,高校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還充分與醫療、交通、水電、電商等多個領域相結合,研究出能夠解決人們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浙江工業大學研究出的小水電網路化遠端控制系統、基於交通大數據多元融合入與智慧分析的交通控制法、智慧演算法+機器視覺重建人體骨骼模型與機器人關節結構模型等等。

角膜炎圖像智慧識別與輔助診斷項目通過12萬張圖像資料的數據積累為智慧醫學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該系統的開發將起到普及提高實際診療水準,輔助醫學教育培訓和遠端會診作用,項目有望在未來幾年形成立體的實用體系”浙江大學醫學院姚玉峰教授告訴記者。

而在發佈會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總結《行動計劃》取得的積極進展時提到:“在2018年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佈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慧類項目;同意並支援浙江大學建設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國人工智慧領域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潘雲鶴院士也表示:“教育部在貫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的行動中,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行動計劃,相信這個計劃貫徹以後,中國教育系統人工智慧將從過去的跟跑狀態走向並跑和領跑。”

由此可見,我國人工智慧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科研成果遍地開花,高校充分發揮優勢給予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然而吳飛教授告訴記者:“教育部有506個本科專業,但只有4個專業是有關智慧相關,卻不是人工智慧。中國大學生每年招進來只有0.8%的人在直接學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方向。人才稀缺,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匱乏是當前面臨的客觀事實。”

“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培養模式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並非是“科班出身”,而是散落于電腦專業、機械控制專業、軟體工程等相關學科中間。

據雷朝滋介紹,“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慧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因此目前亟需解決的便是建立人工智慧一級交叉學科,將分散的學科知識集中起來進行人才培養。

吳飛教授表示:“人工智慧不能是獨立存在的,一定是要符合其他學科、其他産業應用、其他技術多交叉融合的存在”。

同時他還表示浙江大學將邁出人工智慧的交叉之路。“我們有62個一級學科,以人工智慧為核,以腦科學控制人為反饋醫學為第一層學科鏈,外面再加上經濟、教育、城市這樣的學科鏈,我們想把它大致以一個核心向外進行擴散,比方説人工智慧和教育學形成智慧教育、人工智慧與醫學形成智慧醫療。目前在教育部的規範下,浙江大學即將論證人工智慧的一級交叉學科的主題工作。”

另外,教育部《行動計劃》為人工智慧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導向性,支援高校在電腦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慧學科方向,完善人工智慧的學科體系,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形成“人工智慧+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慧+X”複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校企協同合作 促人才儲備升級

人工智慧領域需要培養以應用型為導向的人才,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這就需要與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深度融合。而校企合作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授課與講座模式。

浙江工業大學與多家人工智慧企業合作,成立“模擬企業”。“學生能夠不出校門走進企業,大大縮短了學生進企業的時間,項目由企業自己進行孵化,增加學生鍛鍊的機會。”浙江工業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王萬良介紹到。

“企業給我們提供設備,而且給我們項目的框架,讓我們去做需求分析把這個項目建立起來,然後定期去公司彙報,最後由企業評估項目成果。如果表現優異會給我們提供正式的實習機會,算是一個促進公司和學生交流的平臺。”浙工大健行學院王傑同學説道。

而企業實際應用項目與高校理論研究方面是否存在“不配套”的情況?浙江大學吳飛教授告訴記者:“高校的人工智慧研究具有前瞻性,就要做一些企業不願意做的事情,更多情況下是兩者是相互補充,共同進步的狀態。”浙江大學吳飛教授説道。

“學校優勢在於具有更開放的思維和更充裕的時間,而企業往往受制于商業目標的限制。學校能夠解決企業真實遇到的問題,所以高校與企業不存在誰強的問題,而是一個互補的關係。”阿里巴巴-浙江大學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李貝説道。

據了解,阿里巴巴與浙大目前對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實行“雙聘”形式、阿裏員工也可以到浙大讀博、或者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等更多參與到企業實際項目中的方式。

校企協同合作一方面能夠促進産學研用相融合,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培育更符合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型人才,實現人才儲備。

教育部:將研究生招生指標落到實處

發佈會上,潘雲鶴院士指出高校有兩大優勢需要不斷開發,一是學科數量豐富,二是學生創新與創業相結合。而發揮高校優勢一方面需要高校不斷提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營造人工智慧發展良好生態環境。

據了解,教育部將支援高校通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加強對從事基礎性研究、公園以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援。

“高校要把給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標增量落到實處,做到“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教育部將並支援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雷朝滋司長説道。

(圖片來源:微言教育 )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