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滾動新聞>

2018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評析

發佈時間:2018-06-07 15:15:4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祝穎麗


中國網6月7日訊,今天上午高考第一場即語文考試結束,各位老師和專家關於北京語文的試題評析也已經出爐,以下附上具體評析內容。


基教研專家分析:總體分析

這份試題,立意高遠,守正出新,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感受,新的思考。

一、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與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今年的考生,是新世紀出生的第一屆考生。他們成長的18年,正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跨入快速道的十八年。這份試卷,把學生十八年的成長,融進了語文考查之中。如兩道作文題,一個談與祖國、時代共同成長的思考,一個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這樣的作文,鮮明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之價值觀的在育人上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與祖國、時代結合起來,強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對語文教學在把握立德樹人的總體方向上,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閱讀,選取人工智慧話題為材料,是人類科技發展的重要議題。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關注社會各個層面的資訊,把自己和社會聯繫起來。

二、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文言文閱讀,不僅有文言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更滲透著對古人思想、智慧的領會與理解;《滿江紅》一首詞更體現著辛棄疾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今年新增的對《論語》的考查,考查對儒家思想的領會,尤其突出《論語》中蘊含的儒家思想及人物對學生當下生活影響的考查。這樣,就不是簡單地考查知識,而是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立體的繼承。對引導傳統文化教學致力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一點,具有突出的價值。

三、守正出新。首先是一份語文考卷,涉及包括閱讀、寫作在內的語文知識、能力、素養各個層面的考查。試卷結構與以往保持一致,題型基本穩定。有一些新的變化,試卷長度降低,比去年減少二百多字,題目數量減少兩道,體現著“應試減負”,這是對當前轉變教學觀念,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方向是一致的。題目的變化,更加突出平時的積累,強調基礎知識的運用,如默寫第三個小題,如22題及微寫作,這樣的題,僅靠單純的識記、理解還遠遠不夠,必須能結合生活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生,能結合生活,表達自己的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

總之,這是送給本屆考生的一份厚禮,也是他們上的最後一節語文課。這份試卷,也在告訴廣大師生,應該怎樣理解語文,怎樣學語文。

順義區教育考試研究中心特級教師劉德水: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

2018年北京語文試卷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命題體現了整套試卷命制的總體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一部分的試題總體而言,在選材類型、題型設置、考查內容等方面保持穩定,但試題命意不乏亮點。

首先,2018年北京語文考試卷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的考查命題有新的變化:第一,具有鮮明的減負導向,表現為閱讀材料由原來的3個減少為2個;題目數量減少由原來的8道題減少為7道題。這一變化無疑會對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産生一定效果;此外,閱讀量減少題目數量的減少在客觀上減輕了學生的做題負擔,同時也給學生深入思考留有較為充分的時間。這一變化,對未來的教學減負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試題突出了“實用”的特點。如第6題(“下列現象不屬於被人工智慧異化的一項”),讓學生將閱讀獲取的資訊與現實生活結合,引導學生將閱讀學習獲取的知識經驗運用於生活,體現出閱讀學習的“實用”性。

2018年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命題的穩定性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就選材而言,實用類閱讀文本依然選用了反映當下科學技術進步最新成果——關於“人工智慧”的兩則閱讀材料。第一則材料主要是對“人工智慧”這一新生事物進行解説,第二則材料的主要內容是思考如何應對人工智慧。這兩則材料反映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及價值效益,讓學生體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感受科技共工作者的聰明才智,自然滲透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2018年的非連續性實用類閱讀文本共考查7道題目,題目表述較之往年雖有變化,但設問均未超出學生熟悉的類型。其中的一些題目又回歸到了傳統的設問方式,如:第2題“根據材料一,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第3題“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第5題“根據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不過,依然保留了近兩年的題型,如1、6題。這兩道題考查指向清晰,一是考查內容指向清晰,二是考查能力指向明確。如,第1題,就內容來説,考查指向了“‘人工智慧’定義的理解”,第6題考查對“被人工智慧‘異化’現象”的理解,實際也清晰地劃定了學生的閱讀範圍。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大膽跳讀、略讀,快速獲取相關的重要關鍵資訊,通過資訊篩選、整合理解文本內容。這無疑在考場了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閱讀負擔,同時對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也是一種十分積極的引導——既要認識到考題即使千變萬化,考查的仍然是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又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真正學會“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綜合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

2018年的非連續性實用類文本考查命題也堅持了北京市考試命題評價的一貫原則,凸顯了把課堂表現考出來、回歸課堂、突出主幹知識、突出學科思想和方法,減輕學生負擔的考試評價改革理念,進一步鞏固了北京卷已有的特色。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黃玉慧:文言文閱讀

從測試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閱讀文本共選用了三個文本,三個文本分別取材于《荀子•強國》,《呂氏春秋•察微》《論語•先進》,三個文本有議論,有記敘。文本一談的是積微,小事很重要,對治國治家都重要。文本二談的是察微,察事之秋毫,發現事之端倪,從事情中發現其深遠的意義,這對治亂存亡很重要。前兩個文本在內容上有共通性,形成了一組閱讀材料。《論語•先進》的節選內容談的是“聽”與“行”的辯證關係。三個文本,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從測試題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閱讀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側重於考查對文言文作品語言和內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重視文言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並在積累與運用方面進行了探索。

第8、9、10、11、12小題,均對考查了文言文閱讀中的理解能力。第8、9題考查的是詞語(實詞、虛詞),第10、11題考查的是句子,第12題考查的是全文。

第8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與往年一樣,對實詞的考查不重記憶而重推斷,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義。第9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用法的理解。第10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判斷題的方式來考查。第11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了解,要求考生翻譯文言語句。第12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理解,但考查形式較往年靈活,考查學生是否能捕捉住文本關鍵語句、能否調動語文積累而恰切應用表達。

13題,是對《論語》閱讀的考查,考查了對作品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考生能對節選文本內容的作出分析表達。

整體看,今年文言文閱讀的測試材料不同於往年只選用一個長文本,而是選用了三個短文本,這是一種嘗試。短文文本,考生可以快速閱讀,把握資訊,且選用多個短文本,可以形成文本材料組,從多視角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與人生。今年文言文測試題目由原來的一大題包括5小題變化為一大題包括兩組6小題,經典必讀的《論語》考查融入到文言文閱讀試題中。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高級教師紀秋香:古詩詞閱讀

2018年古詩閱讀選用了辛棄疾的送別詩《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該詩以離別為敘,纏綿悱惻,寄意遙深,感人心肺。考生了解辛棄疾這位詩人,詞後對本詞的寫作背景也作了註釋,學生閱讀理解本詩內容不難。這利於落實考查考生古詩詞閱讀鑒賞能力的要求。

今年古詩閱讀的題目命制,按照《考試説明》的要求,落實考查了考生“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古典詩歌語言、表達技巧和意境的分析”,從思想內容和評價鑒賞兩個方面命題。從題型設置上看,與往年一樣,2道選擇題,1道簡答題,1道默寫題。第1道選擇題,14題考查的是對詩詞內容的理解,15題考查了古詩閱讀中用典的理解運用。16題簡答題,考查了對詩詞藝術特色的評價。3道題,15題不同於往年試題,就某一古詩閱讀知識點比較異同,而是改為理解對用典這一古詩常用手法運用的分析,側重於考查考生閱讀詩歌這一文學作品的基本素養。16題也改變了近年比較閱讀的思路,而是以詩歌藝術特色為點,要求考生評論表達,更注重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考查。

17題是詩文積累默寫考查,題目數量與賦分沒有變化,但是更突出了應用能力的考查,一是,體現在題目引導語注重知識性,詩句引出的關聯性更強;二是,本題的最後一個小題實現了真情境的詩句積累考查,設置了真實的語言表達情境,考生根據情境填寫詩句,這樣的引經據典是語文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要表現。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高級教師 紀秋香:文學類文本閱讀

引導學生關注好奇心和想像力

文學類文本閱讀仍注重考查名家之作,今年選考的是著名作家蘇童的一篇散文。可以説,這是一篇關於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故事,文中充分展現了一個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非常貼近現實生活,讀來很有親切感。

文章篇幅適中,難易度合理,既細緻入微地展示了一個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學滋養,也深刻地表達了一個作家對民間故事與文藝創作之間關係的獨立思考。文字生動傳神,描述細緻生動。

給當前語文教學及語文學習的啟示:

文章引導學生思考好奇心、想像力、民間故事與自我成長的關係,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關注民間文化,體現了對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關注。

命題既注重理解和分析,有詞語理解題,也有內容理解題,也注重審美鑒賞,三道主觀題都指向審美鑒賞,還指向閱讀與生活的關係,注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關切。

何鬱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朝陽區教研中心教研員:名著閱讀

今年是名著閱讀考查的第二年,試卷中關於名著部分的內容分別為第二部分第13題的簡答題和第五部分第23題的微寫作,全卷覆蓋了《考試説明》規定的七部作品。

第13小題要求概述《先進》篇中孔子與弟子之間對話的內容並説明其中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考查學生對《論語》基本內容及孔子思想的理解。微寫作三道題分別要求學生書寫自己閱讀名著時獲得的教益、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對學生喜歡的人物的評價,總體呈現《考試説明》中“對作品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結合作品相關內容,對人物形象、思想內涵的理解、分析”這一要求的回應,關注學生名著閱讀的實際獲得,難度不大。對真正熱愛閱讀、讀有所思、思有所寫、寫有所達的考生來説,是一個展現自我能力的機會。考生答題時,要注意結合名著具體內容,不能籠而統之,泛化表達。考前閱讀的“果”要與現場的“思”緊密結合。

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高考名著考查旨在引導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對名著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促進學生注重閱讀“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既能精讀獨立的短篇,也能科學地完成整本書的閱讀。不是一些細枝末節和故事梗概的簡單記憶,而是要整體把握名著反映的時代風貌,廣闊的社會背景,人物的人生選擇、人生道路、精神追求,作品的語言風格,既要有切實感性的體驗和相對清楚的理性認識,也要體會名著中內化的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將之與自我心靈相結合,以達到增強文化自信、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的使命感這一目的。

北京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劉智清

微寫作

自2014年微寫作出現以來,該題型在高考試卷中已有5年曆史,展現了良好的適應性和生命力。今年微寫作依然保持“三選一”模式,讓考生有選擇的自主權,也有助於考生心理平穩。心中有數,筆下不慌,體現出試題的人文關懷。

三道題均以名著閱讀為載體。第一道題要求考生從《紅岩》《邊城》《老人與海》中,至少選擇一部,用一組排比比喻句抒寫自己獲得的教益。題目把對語文基礎修辭能力表達能力的考查與學生實際的閱讀收穫緊密結合,在具體考點上做出了新的嘗試。

第二道題要求考生從《紅樓夢》《吶喊》《平凡的世界》中選擇一個可悲可嘆的人物,在符合原著故事情節的前提下,簡述這一形象。名著人物豐富,其中典型人物的形象也是備考關注的重要內容。考題為學生尋找到一個展開描述的點,便於考生快速建構。

第三道題,要求考生從《論語》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孔子弟子,為他寫一段評論。並特別給出了顏回、曾參的例子,既勾連了教材中相關篇目,又有對《論語》一書的整體關照,把學生對經典文化的學習與自己的所思所想緊密結合。

三道試題真實還原了日常教學的情境,有親和力,讓所有考生都有話可説,學生在面對試題時甚至能找到平常學習的熟悉感,有助於其自然而然地書寫出曾經的閱讀體驗。從表達方式上看,依然體現了對記敘、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技巧具體運用能力的考查。其中,第一道題的120字左右的字數要求,也表明命題人充分尊重了寫作內容的實際呈現,為不同選擇的考生都創設了有利的寫作環境。

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微寫作篇幅精巧,內容靈活,字數雖少,但對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準的考查卻絲毫不弱。雖是一道寫作類題,但日常訓練並不局限于一道試題。它可以體現在日常教學的各方面:觀點陳述、時事點評,片段寫作、文章批註、文學活動導語設計等,教師可在常態教學中創設各種語境拓展微寫作訓練的空間,在微中見“力”、見“細”、見“妙”,綜合提升學生的思維水準與表達能力。

作文

作文依然考查了考生熟悉的兩種文體:議論文和記敘文。兩道題都圍繞“成長”這一關鍵詞,要求考生結合自己成長與生活的背景展開作文寫作。

第①題關注到本屆考生的年齡特徵,他們成長的這18年,也是國家不斷快速發展的18年。這一過程中的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所思所想如何?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考生一定有話可説。小到身邊事,大到國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大到國家重器的建設,都可以引發對考生對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發展的思考,積極展現新一代青年的家國情懷。

第②題要求考生展開想像,以“綠水青山”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生態環境關乎每個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未來美好生活的建設既關乎考生自身發展的前景也正是他們應有的擔當和責任。考生完全可以發揮主人翁精神,放開手腳,積極創作。想得美、説得妙,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與優勢。

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兩道作文題對日常寫作訓練的導向清晰明確,學生要真正認識到寫作過程既要展現自己對文化傳承、國家發展,人類未來等宏觀問題的認識,也要展現個體獨特的情感體驗、自足的個性追求。要把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與奮進者。日常教學要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注重思維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在言之有理有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現實人生的深入關注與思考,培養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