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對話周衛斌:守望師生幸福是教育者的美好願景

發佈時間:2018-05-04 17:13:5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曉霞 | 責任編輯:王曉霞

中國網北京5月4日訊(記者 王曉霞 劉昌)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會上,中國網記者採訪了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周衛斌,以下為記者整理出來的採訪實錄。

中國網: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從細節入手,猶如手“剝”竹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呈現,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精彩終將不期而至。怎麼理解這句話,您在教育教學,也就是“削筍”的過程中,是否見證了“鮮活的呈現”?

周衛斌:教育要從細節入手,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教育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草一木皆育人,一磚一瓦皆説話。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細節,而且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周邊環境的細節,悉心觀察,善於發現每一個教育學生的最佳契機,發現這些最佳教育契機,並適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這本身就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我曾經在教師辦公室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老師正在批閱試卷,幾位學生等在那裏,想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這時老師批到他們中一位同學的試卷,“啊!這一填空題上一次我也錯了,但是,我卻覺得這個知識點我已經掌握了,為什麼幾種順序老記錯。”老師把試卷往辦公桌狠狠一甩:“我已經講過幾遍了,你還會搞錯?來來來……你們出去,不用急,下午就會知道成績……”

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説會道的教師,但卻很難找到善於傾聽的教師。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訓練自己的説話和演説能力,卻忽略了傾聽能力的培養。常有教師這樣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學生,為什麼總是不肯好好聽我説話。”我就在想老師有沒有耐心聽過學生説話呢?如果能認真傾聽學生並善於捕捉細節的老師,不難發現在剛才的場景中,老師其實已經至少錯過了兩次教育學生的契機。

其一,學生們想急於知道自己的測驗成績,是強烈求知欲的一種表現形式,應當受到保護。其二,學生既然提出“……我卻覺得這個知識點我已經掌握了,為什麼幾種順序老記錯。”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呢?

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一位學生在我閱卷時提出:“老師,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我始終記不清楚。”我在分析試卷時就加了這樣一個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是怎樣記憶的?”一時間教室裏沸騰起來了,有的説:按圓心距的大小來記憶,或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也有的説:按公切線的條數來記憶較為方便。

印象最深的一位同學給出了類似于數軸的一幅圖。

圖中r1、r2表示兩圓半徑(r1>r2),d表示兩圓圓心距,當d落在紅顏色部位時兩圓內含,當d落在r1-r2上時兩圓內切,當d落在綠顏色部位時兩圓相交,當d落在r1+r2上時兩圓外切,當d落在r1+r2右邊部位時兩圓外離。這樣不僅把分散在各圖形中的五種位置關係集中在一起,有利於對照著學習,而且還把數軸引入,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記憶。這位同學不僅使自己有了一套很好的記憶方法,同時,還能讓其他學生明白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審視自己,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得當。只有經常思考,才會不斷進步。

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平時教育教學中的細節,拒絕這些細節!它們隱藏得很深,要靠教師去發掘,它猶如竹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呈現出來。教師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精彩終將不期而至。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捕捉每一個有價值的細節,我們的教學將會更加紛呈。

中國網:名校的目標是什麼,名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它與普通學校有什麼區別?

周衛斌:不難發現,名校與名校長是相伴而生的,大凡名校必然被社會認可,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管理,大膽的教學改革,令人矚目的辦學成果。在促進學校成“名”或推進校長往“名校長”發展的過程中,校長要善於將學校優良的傳統融入到學校文化中,並不斷賦予學校文化新的內涵。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想方設法為校長們創設一個相對穩定的辦學環境,促使他們靜心思考,潛心研究,精益求精。校長的頻繁調動不利於學校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難以形成品牌效應,更使許多教育教學活動缺乏連貫性,不利於真正意義上形成學校特色。

名校與名校長還應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不斷吸收他校或他人的精華,豐厚自身底蘊。校長專題論壇等正是為廣大校長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用管理經驗搭建平臺,在説中學,學中思,思中辨,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分享成功的奧秘,剖析失敗的緣由,共同促進教育均衡、優質、內涵發展。

有名校必有名師,名校因名師而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價值,名師因名校而體驗到越來越多的尊嚴感和成就感。名校亦能成就青年教師,在培養青年教師過程中名校往往象呵護學生一樣呵護青年教師,為他們搭建好平臺,營造好氛圍,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為什麼困惑,為什麼煩惱,為什麼焦慮。善於瞄準青年教師的“穴位”和“興奮點”予以激勵。學校從事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既服從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也服從於教師身心發展規律,使青年教師每天以飽滿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健康和諧的心理走進課堂。

造就名校,就是編織培養人才的搖籃;創建名校,就是形成育人文化的生態。名校的産生是一個永動的,永不停歇的文化積累過程,沒有一定的教育文化的新積澱,就不會産生名校。在這一過程中要以先進的理念做先行官,以一流的品質為生命線,以科學的管理作護航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傳承和發揚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實現新的超越,完成一次又一次新的蛻變。

中國網:東華大學附屬學校的教育特色是什麼?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周衛斌:我認為沒有特色是我們學校最大的特色。因為一個學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而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實踐、積累、完善並昇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們的辦學核心理念是“為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基”,以生為本,關心所有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更為平等、優質、多樣的學習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識、健康身心和科學人文素養。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方面展現優秀特質,而是均衡發展、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優秀體現在方方面面,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學生潛能得到激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提升,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也不斷增強。

目前我們學校的每一門課程、每一項活動都呈現出精細、精緻和精彩,我們的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體育、藝術、科技百花齊放。要説特色,每一樣都可以是我們的特色;因為我們全面發展、齊頭並進,無法優中挑優,挑選出哪一樣作為我們的特色,所以我認為沒有特色就是我們學校最大的特色。

中國網:您個人在體育、藝術、科技有很深的探索,您覺得這三者的關係是什麼?它們在教育中起到什麼作用或有怎樣的意義?

周衛斌:體育、藝術、科技都是素質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和抓手。我們要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強健的體魄是一切的基礎。體育它不僅是技術課,更是人文課。它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磨煉學生的意志。 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國最佳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先生説過,“接觸藝術教育的孩子遠遠超過他們所學的藝術本身。他們還學會了紀律、責任、練習、更正錯誤、傾聽、管理時間。”我非常贊同他的説法。因為藝術猶如魔法師,有力改變著孩子們的興趣、習慣和素養。

科技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科技活動中,學生可以在玩樂中激發創新慾望。對學生來説,豐富多彩的活動是他們探索和創新的小世界。玩樂是學生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刻,這是創新思維激發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機。科技改變生活,科技亦能改變國家。

因此,體育、藝術和科技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三大不可或缺的載體,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輔相成,有效融合才能發揮最大教育效應。

中國網:您如何看待語文教學改革?

周衛斌:我認為語文教學改革主要有兩大方向:第一,語文教學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真實的語境中感受語文,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語文,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最大方向;第二,語文教學要特別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並且在不同學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讓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知識和能力習得。

中國網:從一線教師,教導主任,副校長到校長,這一路成長起來,您對教育有怎樣的感悟?


周衛斌:教育就是使所有師生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於勞動的幸福而充滿歡樂。因此,守望師生幸福必然成為教育者的美好願景。教師的教育教學既要有利於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又要以學生的幸福為歸依。一個自認為不幸福的老師很難致力於創造孩子美好的未來,帶給學生們真正的幸福。

幸福和教育存在著本質的聯繫:即教育過程本身應該是幸福的,教育應該為人未來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準備。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同時需要幸福。當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所追尋的幸福願景一致時才不至於迷失方向,偏離健康的軌道,在過程中表現出積極健康、樂觀向上、只爭朝夕的精神態勢和境界追求。

中國網:您覺得各地要向上海教育學習什麼?

周衛斌:一談到上海教育,我腦海中首先閃現的就是“PISA”測試,出乎全世界的預料,上海兩次獲得數學、閱讀、科學三項第一,特別是閱讀,成績遙遙領先。“PISA”測試後,上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金光閃閃的品牌,作為一名上海的教育工作者,我為此感到驕傲!

“PISA”測試第一的背後折射出上海教育三大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一是建立有效教研製度,形成市、區、學校三級教研網路平臺,資源統稱,合理共用;二是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通過建立教育集團,創建委託管理機制,中心城區和郊區的結對發展達到優勢互補;三是加強教師繼續教育,為教師搭建各級各類專業學習和發展的平臺,讓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付諸行動。

中國網: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在打造名校,形成育人文化的生態方面,有怎樣的規劃?

周衛斌:學校始終致力於校園文化建設,傾力打造六個系列的經緯文化,以文化化育每一名東華附校的學子。

一是“文理兼通”的育人文化。學校搭建了經緯講壇、經緯舞臺、經緯影院、經緯校報、經緯校刊、經緯電視臺等校園文化宣傳平臺,打造了GEO樂園、數字化生命科學、化學、悅讀園、服裝設計創意工作坊等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創新實驗室,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收穫孩子們的成長。

二是“優化固化”的管理文化。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教代會、少代會、聯席會議等民主決策制度;完善“條塊分明、導向鮮明、操作簡明、結果透明”的考核評價與績效激勵制度;健全基本的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後勤保障制度;形成VI視覺識別系統。

三是“附屬實驗”的辦學文化。學校以“八個一”項目為抓手實現大小東華深度融合:形成一系列依託大學開發的課程;打造一個“經緯講壇”;推進一批融入東華附校的大學生社團;辦好一份附校校報;建設一批有東華特色的實驗室;合作一批教科研項目;開展一系列交流學習活動;招聘一批東華大學優秀畢業生。

四是“學科學段”的銜接文化。凸顯九年一貫的優勢,學科橫向一致抓合力,學段縱向一貫抓銜接。建立學習常規的橫向學科基本要求;建立寫字閱讀演講的學段遞進內容要求和評價標準;建立行進社團的九年一貫梯隊;力爭産生9>5+4的效應。

五是“古今中外”的汲取文化。建設書香校園,推進經緯閱讀,縱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古為今用,呈現人文為先;橫向借鑒世界科學文化精華——洋為中用,顯現科學見長。並以書香校園建設引領,推進書香家庭建設。

六是“服裝禮儀”的傳統文化。“英倫風、海派情”的系列校服,展現當代中小學生的風采;歷朝歷代的服飾禮儀,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56個民族絢爛多姿的服飾,更顯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動態展示與靜態展覽相得益彰,外現中國最美校服,內化中華傳統禮儀,深刻詮釋了時尚東華,魅力附校的真正內涵。

六個系列的經緯系列文化建設流淌于學校的每一寸土地,植根于師生的心中,內化為東華附校每一名成員的行為準則,對內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形成核心競爭力。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