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語文特級教師武鳳霞: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

發佈時間:2018-05-03 16:42:2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祝穎麗 | 責任編輯:劉昌

中國網北京5月3日訊(記者 祝穎麗)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會上,新東林書院掌門人、東林小學校長武鳳霞作了主題為《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的演講。

語文特級教師、新東林書院掌門人、東林小學校長武鳳霞: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是“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

為什麼想講“思維”?因為思維力的培養是當下小學、初中乃至高中都非常重要的方面。

深度思維是自主的分析、評價、創造的思維

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人腦借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反應的過程。也就是説思維是一種過程,

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呢?深度思維就是指學生自主的分析、評價、創造的思維,它具有較高的認知水準,有較高的認知能力。

從這樣一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具有深度思維的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特點,比如説對知識資訊的加工、概念的理解與運用這方面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夠在這一基礎上建構起個人的指示體系,並且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複雜問題。

如何培養深度思維能力?

這就是深度思維帶給我們的一種啟發。我們不能不想,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具有比較好的知識資訊加工能力?如何讓他能夠建構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如何指導他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我們課堂學習中該如何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能力呢?

一、要讓學習更具有“情境性”

“情境” 這個詞本不陌生,但是學習具有情境性可以怎麼做,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學習方法呢?

首先情境性學習的概念是由布朗提出來的,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和實用目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師所創建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一個定義中有三個核心詞: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

那麼什麼叫“學習背景”?比如説我們要學習這一篇文章,我們要了解今天這一節課所教的知識,讓孩子們不要零起步,讓他在課下的時候查一下跟這篇文章相關聯的文本、材料、電影電視作品,這就是給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了背景。景象,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情境,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們去做。學習活動條件,比如説我們這一節課要進行表演,我們要把一篇小説改為一個劇本,那麼孩子們要在表演的過程中來展示他對學習的過程。

無論是學習背景、景象還是學習活動條件都是我們教師根據學習的需要去為學生所創建的,這就叫“學習情境”。為什麼要讓學習具有情景性?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不僅是小學,還有初中和高中。其實小學也好、高中也罷,你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孩子們學習的情境性都非常的重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人的大腦是不願意思考的,曾經我們認為腦子不就是為了用來思考的嗎?不是的,經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記憶,大腦的思考力就像一團很難被鍛鍊的肌肉,很弱,一旦使用就會感覺很累,就想停止這樣的鍛鍊。每當讀到這一段話我總在想也許我們的大腦就像大肚子一樣充滿著脂肪。但是你要想鍛鍊鍛鍊它會很累,一累就不高興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我們發現我們的大腦是不願意思考的,我們大腦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記憶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不想我們如何讓孩子們願意思考,我們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很深入的思考。這就需要我們創造一定的學習情境。

我們可以怎樣創造學習情境呢?我們經常用的方法是這樣的,影視片的介入,圖畫照片的呈現,環境的佈置,學生的表演等等。

其實,除了這些以外我們還有其他可以進行情境的創設。比如説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首詩叫“草”,是我們每個人都了解的。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大師于永正先生曾經很多年前教過這首詩,他説今天你們回家了要給你們的奶奶背這首詩,你們就把我當成你們的奶奶,于老師就打斷了,怎麼叫一歲一窟窿呢?他説奶奶你聽錯了,不是窟窿,而是枯榮。那是什麼意思呢?於是就開始講了。于老師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我們的學生在他的錯誤中把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做了一個顯性的呈現。

我也聽過廣西師範大學黃康美老師上過這堂課,他説草為什麼叫一歲一枯榮呢?

我們來表演一下,比如説現在是冬天,小草都藏在地下,你的桌面就是你的地下,都藏在地下。於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身子藏在了桌子的下面。黃老師開始描述,春天來了,春風吹來了,小草發芽了。於是有的小朋友就一下子長出來了,黃老師説哪能長這麼快,你僅僅是剛露了個頭,僅僅是發了一個小芽。於是小朋友小手就伸出來了,腦袋出來了。到了夏天太陽正好,小草們長得很茂盛,於是孩子們就開始坐直了,搖擺著自己的身體,以代表著小草很茂盛。秋風吹來一陣涼似一陣,小草開始萎縮著自己的身體,孩子們就搖著搖著把自己的身體萎縮下去了。到了冬天,大雪覆蓋小草又藏到了地下,孩子們又藏到了桌子下面去了,這就叫一歲一枯榮。這就是學習的情境。

所以説創造學習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老師們説吳老師你所講的是小學低年級的,我小學高年級呢,初中、高中呢?

其實也有很多次我們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覺的在進行情境的創設,比如説我們在學習中經常會問學生假如你是什麼,你會怎麼樣。如果這些事就發生在你身邊你會怎麼樣,這樣的語言形式其實都是在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情境。

比如説一個經典的故事,《灰姑娘》。美國教師在教的時候問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她參加王子的舞會。我們所有人都會想灰姑娘的後媽太惡毒了,為了自己的女兒阻止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但是如果讓你換一個角色,換一個情境,假如你就是瑞拉的後媽你會怎麼做。所以這樣情境的創設能讓我們的孩子深入的體驗,而且能夠深入的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情感。

情境的魅力在於哪呢?在於有了畫面的還原,文字就鮮活了,有了文字的描述畫面就更多了文學的美好,有了生活的介入陌生就變得熟悉了,有了設身處地就有了感同身受。我們的學習當真的有了感同身受的時候我們才能激發起學生真實的情感,才能聽到他們真實的表達,我們的學習才能夠真實的發生。

當畫面、生活、情感和文字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在學生的腦海中交融的時候學生的思考就會被點燃,被激活,當表達變成不可遏制的慾望之時,學生的思維就在悄悄的向深處延伸。

二、要讓思維具有清晰的可視性。

精銳教育也在講“可視”,也就是説讓我們的思維變得可以看見。老師們會想思維是看不見的,思維是一個人獨特的,個體的,頭腦中的活動。我們如何讓它變得可以看見呢?我們如何讓我們的思維具有可視化呢?

什麼叫思維的可視化?就是運用一系列的圖式技術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比如説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路徑呈現出來,使其變得清晰可見。

思維可視化有什麼方法呢?比如説思維導圖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讓思維可視化的方法,這裡所呈現的導圖都是我們老師做的,或者説是我們老師指導著學生做的。這個孩子的思維導圖導的是蘇教版教材中的“天下第二全”,寫了阿炳生活的艱難。在表格的最高處是一個中秋之夜,有一年的中秋之夜在二全旁邊聽到了聲音。最後尾巴這個又是一個中秋夜,寫到了又到二泉,聽到了泉聲,而且聽懂了,傾吐情懷,創設了不朽的音樂之作。

這是孩子在上課自己通過預習畫出的思維導圖。這種思維導圖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司馬遷發奮寫史記,也就是説我們語文老師平時在教學的時候我們的板書很多時候就是最基礎的,最基本的思維導圖。

這個思維導圖就複雜了,它是兵馬俑分總,這是他的第一個層次的指標。在總數方面又把總數的內容做了梳理,在分數的部分又把分數的塊面和每一塊面分數的內容以及後面的總結做了梳理。像這樣的思維導圖,如果我們的孩子真的能把它一點一滴的畫出來絕對是非常了不起的。

還有一種圖叫魚骨刺圖,脊骨的上面一般是寫地點,脊骨的下面寫著大致的內容、特點。這一篇文章是寫蟾蜍找鈕扣,它的鈕扣丟了先在大草地上找,小青蛙説這是個小的鈕扣,他説我的鈕扣是方的。學生就按照這個魚骨刺圖就可以很好的把這篇文章復述出來。

其實這樣的思維導圖還有很多種,比如這是一個學生所畫的金字塔式的,就用金字塔形式來畫自己的思維導圖。這其實就是讓思維可視化。

這些圖畫雖然名字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零散的知識、概念等看著沒有直接關聯的或者散落在我們文章中變成一個支架,把點狀、線狀、零散的知識梳理在一個系統之中,形成一個複合型的概念網路。

三、要用高階問題助推思維發生

高階問題是當下剛剛流行出來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所以所謂的高階問題就是具有高階思維價值的問題,也就是説能夠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處、向遠處去擴展的問題。

高階問題在我們教學中尤為重要,但是卻恰恰是我們老師的短版。我們在教學裏邊習慣性的設計很多的問題,一個一個的問題往前推進,亦步亦趨。我每當看到這樣的課堂我總想到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是在戲曲的舞臺上未出嫁的姑娘和他們的丫鬟在舞臺上走路的時候就是邁著小小的碎步,非常漂亮。但是這樣一種狀態放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就不好了,它讓我們的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讓我們的學生沒有了閱讀的空間,讓我們的學生沒有了或者喪失了分析綜合評價的能力。

什麼樣的問題是高階問題?我們根據蝙蝠可以造出雷達,我們根據魚可以造出潛水艇。你還知道哪些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蒐集有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在小組裏同學交談。這道題是高階問題嗎?肯定不是,考的是什麼能力呢?考的是第一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是你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第三是你的記憶力。這是這道題所考的。

我們如何把它變成高階問題,我們把這道題改一改,改成你能否通過仔細觀察某個動物,設想一個倣生學的産品呢?你能否根據一個動物,仔細觀察這個動物設想一個産品。這個問題就一下高上來了,這個動物要觀察仔細,你要有觀察能力,你還要有聯繫生活的思考能力,你還要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能力。所以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並不難,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是非常難的。像這樣的問題就叫高階問題。

我這段時間在上公開課,六年級的一篇小小説,文章講的就是喬伊在一個大學紛飛的晚上,在公路上遇見了素不相識的老婦人,老婦人給喬伊錢,喬伊沒要,喬伊説你用這個錢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吧。老婦人開車走了,來到了一家店,老婦人看到女店主懷孕8個月還工作,就把錢給了女店主,女店主回到裏屋看見丈夫已經躺在床上睡著了,於是她悄悄的親吻了他説了一句話,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説。

這篇文章中存在著一個最大的特點,喬伊、老婦人、女店主從來沒有一起碰過面。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設計怎樣的提問,讓它變成高階的問題,變成我們學生在學習中需要不斷地思考的問題呢。這是我的提問,這個問題貫穿了兩節課的學習,誰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我們的學生一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立即就會舉手,喬伊知道自己幫助老婦人修好了車,不知道老婦人幫助了自己的妻子。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他們還可以一眼看出來,老婦人知道喬伊幫助自己修好了車,不知道自己幫助的人恰恰是喬伊的妻子。但是更多更有價值是不可以一目了然的,老婦人知道自己給喬伊錢喬伊沒要,不知道喬伊失業了,急需要錢。這一部分9個自然段都是寫的修好車,那麼喬伊失業了是文章的第一段,老婦人知道自己給喬伊錢喬伊沒有要,不知道喬伊為什麼沒有要。這個內容在文章的第六段,不知道喬伊在修車的時候受傷了。這個內容在文章的第四段,知道喬伊幫助自己修好了車,不知道喬伊開車走很遠才啟動了自己的破車。

也就是説學生要完成這個問題需要在這篇文章中縱橫馳騁,他們需要提煉資訊、梳理資訊,然後把相關的資訊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句通順的話,有邏輯的話,再把它表達出來。包括最後的練筆,喬伊醒來以後他看到了什麼?我們為他補一段環境的描寫,突出的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為了能夠表現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會選擇什麼景物來寫,這又是一個思維的跨越。

所以語文課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充滿著思維的張力,讓他們每一步的學習都是在登高,讓每一節語文課都能夠讓孩子們學到曾經他沒有感受到的東西。

四、要讓知識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

我們教學中存在著什麼問題呢?存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重視獲得文本所呈現的知識,也重視通過文本習得不同的學科能力。但是我們卻不能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放在學科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和整理,以至於同一個知識點在不同的年級出現,被老師做相同的處理。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教師自己缺乏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我們的知識是破碎的,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必定是破碎的。破碎的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破碎的知識也是沒有價值的,要想讓我們的知識真正有力量,産生價值,我們必須讓知識結構化。

什麼叫知識的結構化呢?學者是這樣定義的,就是把所學的知識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方式和秩序組合起來,使知識由繁雜變成簡化概括,使學生對知識的體系和結構産生形象化的感覺和認識。

這裡邊有三個重要的詞:第一,知識的組合;第二,知識的概括;第三,知識結構的形象化。這三個詞就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知識的結構化。我剛才講到了思維導圖,我剛才也講到了表格呈現,其實這些都是知識結構化非常重要的形式。

再比如説我們把學科知識列成一個知識數,這一個數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化,我們把這一節課所學的內容放進一個表格,這個表格就是知識的結構化。就像我剛才給大家看到的思維導圖他們其實也是知識結構化的一種形式。知識結構化的價值是什麼?不僅僅有利於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學生深度處理知識資訊,深度重塑邏輯結構,深度探尋價值意願,從而促進知識內容和學習過程的整合,引起對新知識的理解並遷移利用。

五、要讓追問引領思維走向深入

我們的思維怎麼樣才能引向深入?追問是迫使學生的思維一點點走向深入非常重要的方法,一個個追問能夠形成一條問題鏈,迫使學生不能不更全面的思考問題,更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什麼叫追問?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繪本叫《石頭湯》,這本書寫的是三個和尚煮石頭湯,村民們不接受他,三個和尚就説如果有調料就好了,村民拿來了調料,和尚説如果有餃子就好了,最後村民們就拿來了餃子。

有人説這個故事不好,因為三個和尚是採用欺騙的方法煮成了石頭湯,孩子説三個和尚用的是善意的謊言。三個和尚真的欺騙了村民嗎?你們知道什麼叫欺騙嗎?欺騙就是用虛假的言行掩蓋事情的真相,並故意欺詐,使人上當。

解釋以後再繼續追問,和尚們用虛假的言行讓人上當了嗎?學生説沒有,最後真的煮了一鍋很好喝的石頭湯。他沒有用虛假的言行,也沒有讓人上當,這叫欺騙嗎?學生説不叫欺騙,不叫欺騙又叫什麼。

孩子們總能夠在一點點的思考以後,微弱的聲音響起來是智慧。不是欺騙,是智慧的喚醒。在我們語文教學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我聽很多老師的課發現我們老師其實很欠缺對學生的追問,一個學生説不好了再換一個,然後等到説好了這個問題貌似就解決了。其實不是的。

我剛才講到了《愛之鏈》上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篇小説寫了三個人之間的哪些事,誰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一下?學生一般會説這篇小説寫了喬伊幫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了喬伊。但是每當説到這兒的時候我總是告訴他説得很簡潔,但是如果老師們沒有讀過這篇文章,就不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你能不能再具體一點。他就會説喬伊幫助老婦人修好了車,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去屋裏安慰了喬伊。老婦人給喬伊錢喬伊沒要,不僅沒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語言,學生又説,如果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就請你給他一點幫助吧。主要內容就非常清楚和完整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在一點一點追問中對這個文章有了清晰的了解。

一個能應對一連串追問的學生絕對是極具思維力的學生,也必定是極具學習力的優秀學生。所以説我們要有意識地給學生追問他的機會。

那麼我們不能不思考為什麼當下教育如此關注學生思維力的培養?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深入,沒有思維就沒有發展和創造,沒有思維力也就沒有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下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烽煙四起,我們的一些大企業為什麼顯得不堪一擊,很重要的原因是核心技術不是我們的,核心技術的創造靠什麼?靠創造,創造又靠思維。國家的強大是科技的強大,科技的強大是人才的強大,人才的強大從小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事情的本源開始思維,這是我們為師的責任,是我們語文學科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學科的責任,是我們在座的和不在座所有老師共同的責任。

感謝大家!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