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的體系

發佈時間:2018-05-03 16:32:1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祝穎麗 | 責任編輯:劉昌

中國網北京5月3日訊(記者 祝穎麗)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會上,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孫雙金做了主題為《12歲以前的語文,——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的體系》的演講。

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孫雙金做主題演講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同行,我今天給大家彙報的題目是“12歲以前的語文,——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的體系”。

我們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在十年之前曾經發過一篇文章,《12歲以前的語文——是重構小學語文教學的體系》。

十年前,我認真拜讀了民國時期語文大家關於語文教育的經驗,我覺得我們解放之後在語文教學上走了彎路,所以才導致錢學森之問。解放60年了為什麼我們培養不出自己的大師?我認為我們的問題首先是出在教材上。

小學語文整體性的改革:四大支柱

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北京東路小學就進行了12歲以前小學語文整體性的改革。整體性的改革從哪開始改起?我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起,從學什麼改起,從教什麼改起。我曾經打了個比方:做媽媽的在家裏給兒女要炒好的菜,但是買菜從來都是別人買回來。可如果別人給你買的菜都不是高營養的,都不適合孩子健康成長,那再怎麼樣也炒不出好菜,養不好孩子。

我們做了哪些調整呢?我們把教材整合成四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叫古代經典課文群,我們學校是怎麼規劃的呢?一年級弟子規,二年級三字經,三年級《笠翁對韻味》等等。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規劃了240首詩歌,也就是一年40首。一個學期20個禮拜,一個禮拜一首古詩。這對於孩子來説負擔不算重,完全可以做到。但是6年240首古詩基本達到熟讀唐詩300首,不會做詩也會謅。這是我們教材的目錄。

第二大支柱叫現代詩文。我們要把五四以來的名家、名篇做了精選,每個學期,每次4個主題單元,每個單元5篇左右,每學期現代的經典詩文再補充閱讀20篇左右。

第三大支柱是兒童文學。我們一共向我們的孩子推薦了1—6年級總共288本兒童文學作品,大約300本,300本書除以六年,每年讀50本兒童文學作品,保底的要到二三十本。

第四大支柱叫生活與表達。把生活和表達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學表達。

老師們要問了你們學校的課程跟國家課程怎麼融合呢?增加了這些內容老師哪來的時間教呢?我們基本上做了這樣的分工。

1,每天的早讀以誦讀古典傳統經詩文為主。每天早讀的時間大概15分鐘左右,每天15分鐘閱讀量,在校200多天的時間算起來時間也是很可觀的。2,兒童文學讀本是就餐休息之後大概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安排每個班持續默讀時間,這個時間給各個班開展班級默讀。3,我們鼓勵每個孩子晚上在家裏進行親子閱讀時間40分鐘到一個小時,每天的親子閱讀時間,也是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時間。這是這三大塊時間的安排。

與國家課程融合的教學策略:五個“一”

教學上面怎麼把國家課程融合起來進行教學呢?我們提出了“5個一”的教學策略。

第一個“一”是起點高一點。我個人感覺零起點是不科學的。孩子們怎麼可能是零起點呢?因為原有的認知基礎不在於零,因為學生課前預習了也不在於零,孩子的海量資訊涌過來,我們兒童教學怎麼可能是零起點呢。我認為零起點的人恐怕是外行説的話,起點完全應該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在現有的資訊量,在孩子預習基礎上的起點,所以這個起點是兒童當下現實的起點。尤其像上海、南京這樣的城市兒童起點一定不是零起點。

第二個“一”是容量大一點。我們不再要求一堂課就教一篇文章,一堂課就教一首詩歌,可以以文體來構建,以寫作的方式來構建,組成一個課程群。容量可以大一點。

第三個“一”是思維深一點。當下的語文課中思維的含量不夠,思維太膚淺,有效思維的長度不夠,對於學生智力的挑戰不夠。我曾經説好課應該像登山,層層登高,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因為無限風光在險峰。而我們現在的教學沒有思維的挑戰。

第四個“一”是情緒濃一點。我個人感覺語文課一定是有活潑情緒的,好玩的,充滿著幽默風趣的,充滿著生活情味的這才是好的語文課。就像梁啟超先生説的,如果沒有情趣的話這個人活得就沒有意思。我們的教學如果沒有情趣的話誰喜歡我們的語文呢?

第五個“一”是積累厚一點。每一堂課都要給學生扎紮實實的積澱,這是12歲以前語文教學的五大策略。當時全校2000個學生給我們誦讀《論語》,那個場面直到今天我印象都非常深刻。

一趟春聯課,體現五個“一”教學理念

這五個“一”怎麼做?下面我舉我的一堂課例具體説一下。

蘇教版四年級有一堂春聯的課文,是一篇説明文。好多特級教師上過這個課文,我也上過。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上的和其他老師上的什麼地方不一樣。這是一篇説明文,好多老師就只當作説明文教。這篇説明文我只教了15分鐘,因為它引用了五幅春聯,所以我一開始直接就把春聯拿出來了。第一幅春聯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語文課如果光讀春聯就沒有任何思維的挑戰,真正的教學是從現在開始,真正的思維從這裡開始。

我把這四幅春聯打出來,你們看看中國的春聯有什麼特點?能概括出一個特點的是小學生,能概括出兩個特點的是中學生,能概括出三個特點的是大學生,能概括出4個特點的是博士生。思維開始了,一個小朋友舉了手:“我認為春聯的第一個特點上下聯的字數相等,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字數相等是春聯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是他們詞性相當。這是中學生的水準。還能概括出第三個特點嗎?有挑戰,思維的挑戰越來越大。第三個特點是平仄相對,並且上聯的最後一個詞一定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詞一定是平聲。第四個特點是什麼?上下聯的內容一定要相關聯。叫內容相連,或者叫內容相關。內容相連所以才叫春聯,才叫對聯,否則就不連。這叫語文知識。我這堂課是教語文能力的。

我又講了一則小故事。中國歷史上出了很多神童,明朝的時候有個神童叫謝晉,6歲的時候就對出“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地主看到了,就把竹子全砍掉了,竹子全砍掉了還能對千根竹嗎?謝晉一看竹子全砍掉了,靈機一動又加了一個字,變成了一幅新春聯。我問學生,你們能不能加兩個字成為當代的神童,這句話一説小朋友來勁了,“門對千根竹矮,家藏萬卷書高”,我很高興的把小孩子請上來,我説這是我們班裏第一個神童。第二個對“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我説你就是當代的謝晉,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一定是小學生比我們老師想像力豐富。我們老師比不過學生,你不相信可以回去跟你的孩子比一下。我到雲南邊境上課,小孩子説“門對千根竹空,家藏萬卷書滿”。孩子説的都有道理,太棒了。當謝晉把這兩個字添上去之後,地主出來一看加了兩個字又變成新對聯地主不幹了,又把竹子連根拔掉。謝晉一看,真的沒有了,“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我上課的時候會説這是張家的答案,還有沒有其他答案,我就是喜歡不一樣的,不一樣才叫創造。

接下來是鄭板橋的故事。鄭板橋看到一戶人家貼了一幅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鄭板橋掉頭就往家裏跑,有了南北沒有東西。這個春聯的意思就是我們家沒有東西,缺衣少食,鄭板橋拿穿的,拿吃的送給這戶人家,門一敲開這家人家真的什麼都沒有。這是會説話的春聯。

接下來我讓孩子們做練習。刀子嘴,豆腐心,打60分,雖然填對了只能60分,不能100分。嘴可以對腿,刀子嘴對飛毛腿。好看的眼叫什麼眼?叫丹鳳眼,不好看的眼叫三角眼。上面對應的太美了,瑯瑯上口。

《笠翁對韻》我們都沒有讀過。這麼美的語言怎麼能不讓它啟蒙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啟蒙太可惜了。我們還可以編現代的內容,天對地,室對家,中國的數字含著一,比翼雙飛,所以對對子最能考察一個人運用漢語言的能力。

接下來我又講一下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學生説大嘴能吃,吃天下難吃之物。我説,從語文的角度給你一百分,但是對如來佛恭敬的角度給你零分。大嘴能説,説天下難説之人。我又在黑板上寫一個人名,説如果你對上了,我到外面去講課我就把你帶走,把你帶到清華大學。寫的是“孫行者”,對什麼呢?祖衝之。

我舉我上的這個課例,就是體現這五個理念:起點高一點,容量大一點,思維深一點,積累厚一點,情趣濃一點。我們剛剛獲得江蘇省教育成果特等獎,今天剛剛報國家教學成果獎,我們希望12歲以前的語文能夠一路走下去。謝謝大家!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