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語文特級教師謝江峰:一節課外輔導課引發的課程

發佈時間:2018-05-03 16:32:1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祝穎麗 | 責任編輯:劉昌

中國網北京5月3日訊(記者 祝穎麗)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松江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謝江峰做了題為《一節課外輔導課引發的課程》的主題演講。

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松江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謝江峰(攝影/劉昌)

我講的是一堂課外輔導引發的課程。

我們三年級教材裏有一篇課文叫《葡萄是酸的》。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怎樣的問題,大家其實很不明確。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討論到教寓言和教其他的文體一樣嗎?怎麼樣和孩子一起來學習寓言呢?所以這裡就牽扯到寓言如何來教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寓言的本體知識這方面,我們小學老師是不清晰的。第二點,在課堂裏邊如何教學生寓言,怎麼樣讓學生一起來學習寓言,這方面老師們也是有很多困惑的。

於是,他們説校長你能不能來上一節課?

寓言故事小課程的建立

於是我上了一節寓言課,選的這三則寓言是人教版的:《狐狸和烏鴉》《狼和小羊》《狐狸和蟬》。我問,這三則寓言有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孩子們説,這三則寓言講的都是動物,兩個動物;這三則寓言中間題目上都有一個“和”字;還有小朋友説這三則寓言最後都有一句話是講這個道理的。

我選的另外三則寓言是《牧童和狼》《蒼蠅與蜜》《漁夫們》。我提了一個問題:這三則寓言跟剛才讀的三則寓言又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説這三則寓言有人,不僅有動物,現在有人。有一篇寓言我選的文字很多, 孩子們這裡有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很長。

在學生們的交流討論中,我們總結了一些伊索寓言最基本的常識。我告訴孩子們,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伊索是個人,他是個奴隸,現在的伊索寓言一共357篇,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都是伊索寫的,而是當時的這些故事統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還有一個特點,大部分是動物寓言,有一部分是神或者人,或者其他的事物。

讀完了以後我們做了一個遊戲。我説,剛才你們讀的每個寓言都有一個故事,故事後面有一句簡短的寓意。現在小朋友分成兩組,左邊的小朋友讀完這個故事,寫寫他的寓意;右邊的兩組同學讀讀這個寓意,編一個故事。學生們很開心,也很起勁,因為要編故事。編完了以後我們總結,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話來講是“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轉身離開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哲理,嚴肅認真”。俄國有個寓言家也講過,“寓言是穿著外衣的真理”。這個外衣就是個有趣的故事,短小、精悍而有意思的故事。

我又告訴孩子們,伊索寓言在我們國內版本不同,翻譯的文章也都不一樣,有長有短。可能同樣一個故事各個版本不太一樣。

我問,除了伊索寓言,還有什麼寓言你們不知道?

然後我又説,“其實古代有《莊子》寓言,韓非子寓言,很多成語故事其實也是寓言。還有外國的其他寓言,克雷洛夫寓言,阿拉伯寓言等等。還想聽嗎?還想繼續學嗎?想學的下一次咱們一起來學。”

四年級的小朋友很感興趣,於是學校裏第二節課我請年輕老師上古代的寓言,成語故事中的寓言,第三節課來上克雷洛夫寓言,第四節課上阿拉伯寓言。一門教小學寓言故事的小課程或者短課程就慢慢地、逐漸的建立起來了。

閱讀如何課程化?

這個小課程、短課程後續我們怎麼做?

我原來有兩節拓展課,比如説我們提出來一個理念,從一本教材的教和學,我們如何轉向多文本的閱讀跟指導?我們的語文是怎麼學的?我們的語文是不是教材呢?

並不是。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説其實語文課真的要打開,或者我們的語文學習要打開。一本教材絕對不行,要轉向多文本的閱讀與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閱讀再怎麼講都不為過”。每個年紀蒐集很多繪本,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一起來總結繪本閱讀的課程,比如説讀讀物,讀讀講講,讀讀繪繪,創意讀寫等等。

於是我們就想,我們的閱讀要課程化,不能今天教一個,教小朋友今天讀一本,明天讀一篇,如何將我們的閱讀來課程化?

我們學校是向日葵課程,於是我們在向日葵課程當中思考怎麼樣把我們的閱讀課程融會到學校的整個向日葵課程當中來?這也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或者一個校長所思考的內容。

比如説閱讀內容,我們有學校的校本經典誦讀,區裏邊有區的誦讀教材,我們都納入到這個過程當中。除此之外,還有班級圖書選讀,學校圖書館借閱,每個月有老師的推薦書目,我們還有電子閱讀平臺等等。在閱讀形式上我們也有豐富拓展,因為閱讀不單是學校的事。所以我們把推薦閱讀、自主閱讀、師生共讀、親子閱讀一起納入到學校的閱讀課程當中。

閱讀時間是這樣的。早上來了,小朋友和老師一起閱讀。很多老師早上先到校,不要去講題目,而是跟孩子們一起來閱讀;午間孩子吃好飯放鬆一下,電腦裏邊都放一段孩子們講的故事,或者説有關閱讀的故事。

早上我們聽統編教材,統編教材裏,其中一個部分就是和大人一起。這也是家庭閱讀開展很重要的內容。在閱讀的環境上,我們有圖書館、班級圖書角,閱讀空間,書香家庭建設等等。

學校還有相應的評價手冊,有電子評價平臺。這也是我們學校語文老師共同做的,經典誦讀的相關配套材料。我們的閱讀評價手冊,每個年級一冊,上面有我們老師的推薦書目,有家長閱讀評價,老師的點評等等。

優秀的教師需要有課程意識

最後和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説一點我的思考。

從剛才我講的上研討課“葡萄是酸”的到上“伊索寓言”,到後來我們建設寓言這門很短的短課程,到慢慢建設學校的閱讀課程,整個過程中我們的體會是再小的個體也應該有自己的品牌。

名師之名,名在課程。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要有課程意識的。所以有自己的課程就等於有了自己專屬的教育名片,比如説南京的周益民老師專門研究民間文學。因此竇老師説,民間文學是周老師用心尋覓,虔心呵護的偉大事物,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事物。周老師探索,喊出了孤獨而執拗的聲音。

又比如説錢峰老師,現在也做成了很系統的課程。在我們區也有這樣的老師。我們的教研員談有老師專門把24個節氣做成課程,和語文課結合起來,做了24節氣的讀和寫。在這本書裏,談老師有每個節氣拍攝的照片,有他寫的作文。跟多數老師編寫的拓展課程顯著不同的是,談老師這門課程不是象牙塔式的閉門造車,而是一邊實踐,一邊攝影,數年寫作做出來的。

我們語文老師要有這樣的情懷,這樣的意識,如何變一本教材的讀與寫,轉為多文本的閱讀寫作,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於兒童閱讀所有的事都值得我們去教,對提升兒童語文素養有益的事都值得我們去做!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