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請給一石才華留一斗空間

發佈時間:2018-05-03 16:32:1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祝穎麗 | 責任編輯:劉昌

中國網北京5月3日訊(記者 祝穎麗)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語文特級教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語文教師專業委員會主任黃榮華做了題為《請給一石才華留一斗空間》的主題演講。

語文特級教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語文教師專業委員會主任黃榮華(攝影/劉昌)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本來是講一個題目叫“傳統文化進校園當代理解和當下理解”,臨時換了一個題目,我覺得這個題目可能是我現在更想講的一個題目,也徵得了會議的同意。

《請給一石才華留一斗空間》,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因為最近我尤其感覺,我們的教育沒有給才華生長的空間。

才華不應當成為孩子們的原罪

第一點我想談的是才華不應當成為孩子們的原罪。我們今天的教育是放逐人才華的教育。如果哪個孩子錶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可能就被視為異類,而失去普遍認可的分數,而失去在這個班級、這個年級、這個學校的成長空間。因為這個孩子太有才華,這個環境將不復存在了,這個孩子就成了犧牲品,他的才華使他成了犧牲品,這樣才華就成了原罪。

可能每個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的孩子並沒有錯,但是你又必須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你的孩子,你錯了。假如這個孩子喜歡打乒乓球,不喜歡數學,可如果孩子數學不好就不能升學,你於是會勸孩子去好好學數學,不要去打乒乓,甚至杜絕打乒乓。因為你不與學校一起掩埋孩子打乒乓的才華,你將把孩子推向深淵。

這個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學校與家庭合謀的故事,這個合謀就是合作謀殺。大家可能覺得我有點言過其實。但我説不是,這個合夥謀殺現在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誰是兇手?教師、家長和學校都是,最終我覺得是我們的教育模式。

每個孩子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所以我想説我們要探討一下我們的教育模式。數學為絕命之王,任何一個孩子要想成為優秀的學生都必須學好所謂的數學。以至於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們的孩子花費1/4、1/3,甚至1/2的時間在數學上。那麼到底錯在哪呢?是數學老師的錯?我覺得不是。那是教材太難了嗎?也不只是教材的問題,是我們的考試評價嗎?我覺得也不完全是。

更重要的是這句話,“我們每個人把所有孩子都當做了數學的天才。”我們都知道數學天才是很少的,語文天才也是很少的,物理天才也是很少的,所有學科的天才都是很少的。於是這樣就出現了問題。

今天我們能想的起來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方面的天才都只是少數,但我們總覺得每個領域,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天才。問題就産生了:“有極大的可能,甚至是非常極大的可能,每個孩子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這兩個問題産生了對立。

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命體,如果我們只是想他是數學天才,或者只能想到他是數學、物理、化學天才,我們就把這個複雜性去掉了。我們甚至可能要去想任何一個孩子都與其他孩子不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種不同性就是這個孩子非常特殊的地方,或者説是天才之處。

這個問題可能我們清楚,也可能不清楚。因此我就想到,我們今天的問題出現在出現在我們不去發現,不去發展孩子的這些天才之處,甚至是忽視、漠視這些天才之處。因此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去要想方設法誘導這些孩子去尋找、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天才之處,然後使其成長,使其彰顯,使其發展,最後成為一個才華的生命體。

人盡其才

下面這句話就出現了,這就叫人盡其才,這也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們的大學之道就是要將天命賦予人性隱秘的、內在的、深沉的才華開顯出來,這樣一種揭示、開顯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使人不斷獲得能力與精神上的自信,次第超越不同的生存境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盡人性的可能性,把人給做透,做到極致,盡才盡氣,最終達到止于至善的圓滿境地。

這樣的教育在今天沒有,我們的教育沒有往這方面思考。我個人認為今天的教育是從教育體現國家意志的角度理解問題,不是從教育的本質,也就是説明明德的角度去理解問題。

我不會反對語文改革,我是語文老師,我覺得我們語文存在很多問題,包括語文教育在內的當下全部教育都應當有大力度的改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從教育的本質意義上綜合思考教育的改革,尋找到21世紀現代中國的孩子順天致性的教育,那麼任何一種過於隨意的改革都可能是對教育的一種傷害。

在座的基本上是語文老師,我們都知道有這樣的事實,如果以當下高考模式選拔人才,越是學富五車,越是才高八斗也可能摔得更慘。這個事實經常發生。因此即使有很好的課程標準,有很好的教科書,有很好的教師也不會有很好的教育。相反,很好的課標、教材、教師更可能使很壞的教育誕生。就像本事越大的人做壞事破壞性越大一樣。現在所謂的名校基本上是在考分上的絕對優勢,所謂傑出的教育機構,比如精銳教育、新東方等,其實是給學生漲分的,如果只是給學生漲分的上面做教育,這個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今天的高考模式為什麼不好?

如果一個學生才高八斗還可能摔得更慘,是有原因的。我稍微談一下今天的高考模式為什麼不好?

應該是兩個方面。

一方面,多數為考試存在的考試知識,對多數學生而言在考試結束以後就沒了實際意義。一個學生一般要花費7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樣的考試知識,考試知識比例達到這麼高,但是我們教改年年改,哪個學科都沒有想到把這個作為考試存在的知識改掉。

昨天晚上我跟一個數學老師、外語老師和物理老師探討這個問題,數學老師基本上贊同70%,物理老師認為不止70%,英語老師認為是60%,我作為語文老師我認為是80%。我們評改作文的知識是完全的考試知識,這個事實是很痛苦的一個事實。

另一方面是高考對基礎教育的整體性控制。基礎教育本應有它的相對獨立性,小學應該是這樣的,初中就應該是這樣的,高中就應該是那樣的,但是現在高考是一竿子插到底。所以基礎教育的獨立性基本上不存在,因為它已完全為“高考”控制了。

現在的教育是高考考什麼,我就教什麼,高考怎麼考我就怎麼教。社會所有的教育機構針對的就是高考怎麼教,怎麼考,中考怎麼考,我怎麼輔導。我們的語文現在是什麼情況呢?小學高年級的閱讀題基本上是高考題的萎縮版,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就會出現這樣的東西,“我不是人,是神”。這應該是一個小學的模倣題,我不是什麼,是什麼。當這個小孩子寫我不是人,是神的時候一定是打岔,這個岔打下來一個天才的哲學家在小學這個階段就被扼殺了。

當下教育有兩“王”:第一王是“高考王”,第二王是“數學王”。這兩王的控制之下確實沒有了各種各樣才華生長的空間。我今年教高一,來之前我問一些學生,你要用多長時間學數學?一般來説1/3的時間學數學。我就想説我們的教育困境在哪,真的就是高考,就是數學。

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身心智三者的統一

今天的教育是一個滿足“欲”的教育,人分身心智,身是指身體組織器官及其功能屬性,包括慾望與意識。“心”是人性的深層覺醒,是一個人的神明所在,是一個人才華産生的運作機制。“智”是一個人拋棄生命身欲,心性覺醒之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獲得的一種智識。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身心智三者完美的統一。

我們是從1903年開始推行現代教育的。因為國家民族的生存需要似乎從來只重視身欲,並且隨著現代工具理性對全社會越來越廣泛、深入的控制,身欲教育被不自覺的被提升了上去。倘若我們將1949年之前與之後的一百餘年打通,我們就更能發現,無論是之前的“實用”“訓練”,都是科學主義的一種控制,一種理想。人們認為用科學的方法分解學習內容,再用科學的方法訓練語言表達方式,學習者就能學好語文,就能學會聽説讀寫。正是在這樣的科學邏輯下,産生了科學分析、證明的現代語文學習的各種知識、方法與策略。

這樣的東西跟世界性的消費主義是契合的,人在世俗社會層面的成功幾乎被視為人的唯一成功。無限豐富的心性教育和無與倫比的智識教育被拋棄。但是心性的覺醒與智識的産生才可能有才華的彰顯。

更可怕的是,今天學生世俗層面的成功體現在分數的成功於是産生了一種認知或者一種知識:學習的意義等同於分數的獲得。因此只有獲得分數的教育被認可。如果你不能給學生帶來分數,你是沒有飯吃的。你甚至很清楚這個老師只會教分數,你瞧不起他,但是在獲得分數上,你又教不過他。你心裏儘管很難過,但是你又不得不服他。這是一個對教育最大的偏見。“人民滿意的教育”等於“人民滿意的分數”。這是我昨天晚上做課件的時候突然想到的。

如何讓璞玉變成真正的寶玉

我們可以看到,從省人民政府到市人民政府再到區人民政府都是主管教育的那些領導在抓分數。教育和分數之間差距太大了。我不是説沒有關係,肯定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們現在怎麼辦呢?我們要思考,所以我就提出一個問題,這個題目來自於這個故事,謝靈的故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因子,是民族血脈中重要的文化基因。古代教育設計把人比作“璞玉”,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塊璞玉,一定是才,並且是玉才,這是教育的前提。其實我們還可以證明,古代講治理天下的時候也是把普通百姓當做玉來看的。無論是教育,還是治理天下都有一個設計,大家都是寶貝,都有才華。這個問題今天我們被顛倒了。

我們看古人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讓璞玉變成真正的寶玉?

《易經》的第四卦是蒙卦,把蒙在孩子心靈上遮蔽的東西打開,來養育他的才華,養育他的浩然正氣。王陽明説得更清楚: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

我們今天是可以學習教育設計的,教育設計者,最先要掀開身欲教育的遮蔽,然後引領全社會掀開這種遮蔽,這樣才能發現人是作為才華的生命體存在的事實。在認識到這樣的事實基礎上,我們的教育設計才可能給孩子的才華養育留下空間。

在留下了空間的教育中,我們才能真正落實教育最重要的原則,“因材施教,順天致性。”因材施教的原則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今天離這個原則差得太遠了。這是非常高遠的一個理想境界,我們差得太多了。

最後我就想説,古人把才華分為天地人三才,也就是説所有人都是才,最普通的是人才,再高一等是地才,最高的是天才。我這樣跟我的學生説,你是人才,你怎麼變成地才?要紮根土地,把你的根深到地底下去你才能夠枝繁葉茂。你長到4米、5米,超出了普通的事物,超出了普通的人是地才。你要變成天才要繼續往下長,當你能夠跟神仙暢飲的時候才是天才。我們的教育要順著這樣的思路思考。

今天是一個語文的論壇,在我們語文老師的身上可能賦予了更多這樣的責任。千萬不要把語文教得太單一了,我們的語文是無限豐富的,千萬不要把語文教得太死了,語文是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語文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綜合的,具有實踐性的,能夠激發學生的生命,能夠激發慧根的一種教育。我們可以從語文的地方開始給一石才華留一斗空間。這是我們語文改革的最低標準,給一石才華,留一石空間,這是我們改革最高標準。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