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北京開啟“3+3+1”新中考模式,透露出哪些改革資訊?

發佈時間:2018-03-22 14:28: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周繼鳳

今年是北京新中考元年。此次的中考改革在各方面都有了變化。比如進行“全科開考”、比如體育要計入總成績,比如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升學依據。

不只北京,各地也都陸陸續續地放出了各自的中考改革政策。

緊不緊張?害不害怕?是不是一頭霧水?沒關係!小編帶你一同分析分析這些改革政策,看看都透露出哪些新中考改革資訊?

北京將實行“3必考+3選考+體育”模式

從2018年起,北京市將實行“3必考+3選考+體育”的新中考模式,即語、數、外為必考科目,其他科目實行選考,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 )中選擇3門參加考試。其中,文化課總分為540分;體育考試滿分為40分,其中現場考試30分,過程性考核10分。

考生所選的三科成績,由高到低分別按照100%、80%、60%的系數折算為實際分數,折算時保留1位小數。也就是説,三科折算後實際滿分分別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績相加後按四捨五入原則取整。

不只是北京,各地都陸陸續續地進行中考改革試點。

比如,山東濰坊市從 2004 年在高密市進行中考改革試點,2006年在全市推開。

改革包括高中升學考試和學業水準考試合二為一,依據學業水準考試等級和考生綜合素質等級進行錄取,錄取時根據各學科成績等級實行組合錄取等多項內容。

比如,2006 年,長沙市開展中考制度改革,改變一直使用的分數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績不再以分數形式呈現,而是以A、B、C、D、E五個等第形式呈現。與此同時,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並將評價結果與高中錄取掛鉤。

再比如,2015 年 3 月 3 日,浙江嘉興市教育局下發《嘉興市2015 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高中段招生工作實施意見》,啟動新一輪中考與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革提出統一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查)科目和要求;降低考試科目的滿分值,並將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納入升學考試總分;以多元招生為模式,減少中考加分項目和分值。

其實,對比全國各地的試點改革,不難發現未來新中考改革的趨勢。

全國新中考改革有何趨勢?

2017年9月 20 日,教育部公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 《意見》)。《意見》中指出,中考綜合改革試點從2017年之後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非試點地市仍執行原來的考試招生辦法不變,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個基於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

自此拉開了中考綜合改革試點的序幕。

新中考改革與新高考改革緊密關聯。分析全國各省市新中考改革策略以及《意見》不難發現,兩考合一、全科開考、新增計分科目、嚴格控制特長加分、探索綜合素質評價成果應用等,成為各省份新中考改革趨勢。

兩考合一

將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合二為一,實施初中學業水準考試。

這不意味著取消中考,而是希望實現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試,減輕學生重復備考的負擔和壓力。

全科開考

改革之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範圍將包括《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

別害怕!這種“全科開考”似乎聽起來很可怕,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考試科目成績都納入高中錄取計分總成績,不計分的科目考試成績合格即可。

把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準考試的範圍,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傾向。

並且《意見》特別強調除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外,根據文理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試點地區可確定其他具體錄取計分科目及數量,防止群體性偏科和加重學生負擔。

這意味著,在每門課合格的前提下,也給了學生適當的選擇權,從而發展學生優勢特長。所以,學生的學業水準考試,將可以選擇除語文、數學、外語、體育之外的其他“錄取計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選文科類科目,也不能只選理科類科目,要文理兼顧。沒有選擇的科目,不僅“要學”、“要考”,還要達到 “合格”。

並且,教育部鼓勵各省市不止依靠分數來體現成績,而是採取“等級”、“分數”等多種形式。

新增計分科目

為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鍊,體育將被納入錄取計分科目,並要求科學確定其考試分值或等級要求。

綜合素質評價建檔

此次改革中,綜合素質評價將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一起,成為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思想品德、學業水準、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主要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養成和突出表現。

競爭變大?新中考改革有何影響?

都説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次的中考改革也不例外。孩子們每個科目都要考,都要學,那麼是不是負擔更重了?孩子有能力進行自主選擇麼?

壓力變小 競爭變大

孩子們每個科目都要考,都要學,那麼是不是負擔更重了?

有不少老師直言,只要高考中考這根指揮棒還在,納入升學計分的任何科目,都會成為課業負擔。只是改革了之後,學生的選擇面有可能擴大,學生將可以自主選擇除語文、數學、英語、體育之外的其他錄取計分科目,從而規避自己的薄弱科目。

但也有可喜的改變,如果大部分科目不再以分數算成績,而是以等級制計算,那孩子們的學習難度會降低不少。舉個例子,考100分是A,考90分也是A,那麼同一個學生考100分肯定要比考90分要付出更多精力。在成績評分等級制出現後,該學生只需要花90分的精力就能達到A級標準,學習壓力明顯就降低了。

也有人感覺到,如果難度降低是相對的,實施等級制後,學霸學生和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都容易拿到A,中等生再拼一把也拿到了A,這樣同一等級的競爭者就多了,競爭壓力反而比以前大了。

但至少新中考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綜合素質測評要求孩子們全面發展,因而孩子們不能再只是一味地購買教輔、報補課班,除了提高考試科目的學習成績外,還得有點兒自己的興趣愛好。

走班製成趨勢

中考改革後,不少專家認為走班制可能成為新趨勢。

由於新中考重視對動手能力的考察,規定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5門選考科目中,每科都包含 10 分開放性科學實踐或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分數。所以,很多學校從初一開始,就重視開展這些活動。

比如,北京市豐臺二中在初一、初二、初三都開設了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博物館工程,在歷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實行走班。這也意味著,過去習慣了的固定行政班的教學和管理都會發生相應變化。教師工作量在不同階段也會發生不確定的變化。

在一線老師看來,走班沒問題,但是不應儘早選科編班,否則又會違背改革的初衷。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家長和老師擔憂,選課走班也可能部分科目被一哄而上、部分科目無人問津的局面,對於某些郊區學校來説,師資短缺的情況可能更為嚴峻。

對此,廣東省政府督學李偉成表示:“走班制是分層教學的好辦法,初中就開始走班並不奇怪。”但他也表示,這對學校的管理有更高要求,比如場地設置、師資配備、實驗器材夠不夠等都應通盤考慮。

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新中考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然而多樣化的選擇勢必給學校教學帶來諸多難題。如何組織行政班級以適應學生個性化需求?怎樣才能讓不同類型的優秀學生脫穎而出?中學生生涯規劃究竟該怎麼做?北京學校的一些經驗,或許值得借鑒。

讓孩子提前進行職業規劃

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表示 :新改革方案的初衷就是為了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權以“揚長避短”,而目前的現狀是孩子們並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幫助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學科優勢和興趣所在,也是改革方案出臺後學校面臨的一大挑戰。為了應對挑戰,初三開始,二中分校將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選課指導,將二中延續多年的“百所高校進校園”活動覆蓋到初中學生群體,同時引導高中教師走進初中校園,讓孩子們在選科之前,對每個學科的前瞻性發展有著全景性的把握,讓學生“填報志願”的意識和職業發展意識前移。

分部分類分層走班制

首師大附中從 2016 年9月起,在初中部運作“分部分類分層走班制”。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設立4個學部——創新學部、理工學部、人文學部、國際學部,採取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的方式,將有共同興趣愛好或學科專長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隊。

首師大附中校長沈傑表示 :學部劃分的意義,一方面是基於教育學“就近發展區”的概念,將志趣相同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研修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將走班排課的工作壓力化整為零,在4個學部內完成進一步的分類分層,把一個大任務切割成 4 個小任務。

參考資料:

瀋陽晚報《新中考在探索中前行》

人民教育《新中考:既立足全面發展,又關注個體差異》

張秀紅《新中考 :北京經驗》

劉咏文《不要把“新中考”變成小高考》

四川升學幫《四川新高考倒逼中考改革? 全科開考將如何計分……關鍵點都在這》

教育大綱《新中考首考在即,20日至22日考生須確定文化課考試科目,體育現場考試項目同時選定》

(本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綜編稿件)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