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兩會手記 | 春天的約會(十三):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發佈時間:2018-03-18 08:55:51 | 來源:中國網教育頻道 | 作者:朱永新 | 責任編輯:劉昌

2018年兩會手記之十三

嚴重霧霾 | 星期一 | 3月12日

朱永新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葉聖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30人論壇成員,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早晨3點多醒來,一看時間還早,繼續休息。5點起床工作。發微網志。

發現昨天微網志點擊量超過了30萬人次,達到308551。估計是最近人民日報的微網志視頻和騰訊的視頻訪談等帶動了訪問量。

整理昨天讀完的《大學的終結》筆記。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The End of College》,前年去美國時買了這本書。這本書是從高等教育的角度看未來教育的發展問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泛在大學”。

作者認為,隨著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蓬勃發展,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獲得,而且免費享用。所以,未來的“泛在大學”將面向所有人開放,“大學錄取”這一概念將成為歷史。

“未來的學生將不會在其童年時光為了進入那屈指可數的幾所精英學校而擠破腦門。他們的教育將來自無數的機構,這些機構在學識上各有所長。”

在“泛在大學”,入學是終身制的,這是現代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也就是説,未來的學習是從搖籃到墳墓的不間斷的學習,是各個教育階段以及工作與學習之間,沒有截然不同的鴻溝。

為了寫作《未來學校》這本書,我準備了三年的時間,看了100多本相關的著作。一直在思考,未來的教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為今天的各種教育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早晨7:30返回駐地。準備今天上午的發言。

按照慣例,政協有半天時間是委員圍繞本組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同時邀請相關部委領導參加討論。

在商量本組議題的時候,大家一致建議圍繞民進的老陣地教育文化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就“如何發揮教育文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進行討論。

上午9點,民進組討論在張雨東副主席的主持下準時開始。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張永新、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俞偉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義務教育處副處長陳文濤等列席會議聽取意見。

昨天下午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不少委員在發言中談到了其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認為憲法修正案的通過,對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對於建立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表示要帶頭尊崇憲法、學習憲法、執行憲法、宣傳憲法。

來自上海的胡衛委員第一個發言。他建議要制定鄉村公共教育服務標準。現在鄉村發展空心化嚴重,農村教育投資不小,但是很多政府投資的學校變成養殖場。要通過結對辦法,先進地區把農村地區、薄弱地區的教育發展帶動起來。現在農村空心化,而城市優質學校人滿為患,資源的合理配置很重要。

他提出要加強家庭建設。現在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下的是破碎的家庭。隨著精準扶貧農村産業升級,要大力呼籲農村完整家庭的建設。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溝通,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他呼籲建立鄉村治理體系,鼓勵青壯年有文化的回到農村,鄉村建設的關鍵在人。

張顯友在發言中提出,要讓農村娃接受學前教育,要有一個解放農村老奶奶的工程,讓農村邊遠地區的孩子們上幼兒園,解放農村老人。

鄭福田委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關注鄉村文化問題。現在舊的文化已經瓦解了,新的文化還沒有建立,要重視鄉村文化重構的頂層設計。

陳貴雲委員建議處理好鄉村振興與城市化之間的矛盾。他提出,人才不願回鄉的根本原因在於公共服務不均等。只有解決了這個矛盾,人才、資金、資本才會願意下鄉。

説到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委員們都打開了話匣子。雷鳴強委員講述了他自己的家鄉洞庭湖鄉村的故事,鄉村人才流失,空心化問題嚴重。

如何振興,他認為文化、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文化振興可以固本鑄魂,凝神聚氣。教育振興可以啟智育人、強筋健骨。文化教育要共通共用,培養能紮根在農村的文化團隊。

在南疆挂職了一年多的牛汝極委員,結合南疆鄉村的實際,認為首先需要破解的難題就是人才和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

他提出,農民的素質以及農業農村的各方面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需要。所以如何吸引、培育各種人才彌補人才的缺口,提高農民素質,是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

以南疆莎車縣某鄉為例,該鄉有12個村,有2420戶10562人,其中,貧困戶1002戶,貧困人口3878人,貧困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36.7%。

貧困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1534人,佔貧困人口的40%,初中文化程度1490人,佔貧困人口的38%。南疆村幹部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不多,貧困人口中勉強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約佔3-4%左右。

牛委員提出,在新疆,鄉村振興的出路在於以“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為基地,推動城市的文化教育下鄉村。

首先是推進人才下鄉帶動普通話教育下鄉,儘快解決廣大村民的普通話水準;其次是通過優質文化教育産品下鄉村,提高鄉村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品質,減少差等生(20分一下學生)的産生;三是通過紅色文化、國家文化、中華文化的內容進南疆學校和教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學生頭腦。

四是通過19個援疆省市的幫助,利用內地成熟的中等職業技術類資訊音像製品,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準;五是喚醒鄉村潛能,激發農民自己的文化創造力,挖掘好本地傳統文化資源(如歌舞雜技、手工藝製作、飲食産品、沙漠旅遊觀光等),帶動文化産業發展,鄉村振興最終還要靠産業的發展帶動,推進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依託農村綠色生態、鄉土文化等特色資源,促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産業對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閒農業、養生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這一切的基礎,都在於人。

雲南省副省長李瑪琳委員結合她分管的工作,就充分發揮地方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在農業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在邊境地區實施 “國門文化建設工程”“國門醫院建設工程”“國門學校建設工程”建設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其中特別強調了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

她提出,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文件中提到多種專業人才,但沒有提到鄉村醫師。健康鄉村建設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由受過專業化訓練的鄉村醫師來完成。

目前,西部地區行政村衛生室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鄉村醫師比例不足2/3,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很少,有本科學歷的、受過全科以上培訓的鳳毛麟角。雲南的一些山區的鄉鎮衛生院至今都沒有一個全日制本科畢業的醫學生。鄉村醫師隊伍的現狀難以滿足健康鄉村建設的需要。

她建議,國家要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師隊伍建設,大力推行鄉鎮衛生院的醫師“縣管鄉用”,村衛生室的醫師“鄉管村用”。

在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繼續實施特崗醫師計劃、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和全科醫師培訓計劃,並加大對上述專業人才的崗位補貼,讓人才不僅下得去,而且留得住。

在支援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改善條件時,要對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進行傾斜,幫助這些地區儘快補齊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讓鄉村醫師在基層能有基本的診療條件,能發揮好作用, “用得上”。

同時,要加大對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資訊化的統籌規劃和投入。目前國家人口健康資訊化規劃到2020年只實施到縣。資訊技術特別是遠端診療是下沉城市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最經濟、最快捷的辦法,也是解決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短期不足的有力措施。

建議國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同步實施“遠端診療鄉鄉通”工程,利用資訊技術迅速將城市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到鄉村,尤其是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的鄉村。

朱曉進委員也從人的角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農民,關鍵在充分激發起農民的內生動力。要有效地激發農民建設鄉村的內生動力,首先需要喚醒農民的角色意識、自主意識,要讓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有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要實現鄉村農業産業振興,需要大量的此事農業産業的人才,同時,有更多的農民通過職業教育學會從事農業産業的本領,並能夠就地就業創業,助推鄉村農業産業的發展。

同時,要通過發展鄉村“大教育”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引導農民群眾自立自強、向上向善。廣大農民由內心生發出的生活熱情和熱愛家鄉、心繫鄉土的熱忱,一定會轉化為農民為振興鄉村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新動能”。

要發揮“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情治”功能。在漫長的中國鄉村發展進程中,鄉賢們一直是鄉村社會運轉、風習教化傳承、鄉里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而形成了鄉賢文化,發揮了連接故土、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作用。

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鄉賢,他們作為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他們或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或返鄉直接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營造“鄉情”氛圍大有裨益。

我也就鄉村建設中的人才問題做了發言。因為有文化部和教育部的領導參加討論,特別希望他們能夠把民進組對於政府工作報告的兩個修改意見帶回去。兩個建議是“一增一減”,即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的文化部分增加“推進全民閱讀”這句話,同時刪除“運用網際網路等資訊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這句話。

我認為,關於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目前派工作隊是一個好辦法,但是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可以將工作隊的好辦法拓展開去,邀請城裏的退休教師、醫務人員、研究人員、退休幹部下鄉,當老師、做醫生、搞科技,成為比較穩定的工作隊成員。

以這個鄉村振興的“銀發工程”,讓退休科技、教育、文化人員這一寶貴的閒置資源,到鄉村再立新功。貧困地區大部分都是有山有水、風景好的農村,可以允許退休人員帶著老伴一起去,政府給補貼,管住房。一兩年以後願意繼續留下來的,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同時,鼓勵有經驗的本土老幹部,回到原籍去工作。鼓勵領導幹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家鄉服務。

主持人張雨東委員最後總結説,鄉村振興歸根結底還是生産力的發展問題。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情況不同,國情非常複雜,農業的發展模式到底選哪一種,需要因地制宜。要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的生産力發展方向、路徑和目標,是鄉村振興規劃首要應該解決的問題。吸引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是問題的關鍵。

委員們的發言一如往常非常熱烈,得到了部委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讚許。在交流意見時,文化部的張永新司長和教育部的俞偉躍副司長都表示,委員們的發言意見中肯,符合實際,富有啟發性,深受鼓舞。

同時他們對部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正在做和將要做的工作向委員們進行了介紹,並表示會將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帶回去進行認真研究、歸納梳理、逐條落實。

上午會議討論結束以後,接受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的《中國醫藥報》記者陸悅的採訪,介紹新教育實驗《新生命教育》教材研製情況以及其中關於“食育”的相關內容。中午午餐以後稍事休息。

下午13:30分出發去全國政協。

下午15:00列席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會議第一次會議。

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主持會議,會議審議了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辦法(草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常務委員建議人選名單(草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關於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關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的決議(草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政治決議(草案)。

16:00接著參加主席團第二次會議審議,審議上述各項草案。

下午17:00左右會議結束。乘車會駐地。

下午17:40分左右回到駐地。參加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的工作會議。

文化藝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中有多位政協委員,河北省文化廳長張妹芝,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湖南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中國歌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中國曲藝家協會副會長、蘇州評彈團副團長盛小雲,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等,利用晚餐的時間聚在一起,討論文化委員會的工作安排。

在談到今年文化委員會的調研題目時,盛小雲提出要重視藝術人才的培養規律,現在進入劇團一般都需要大學生才能入編,但是學歷越高往往表演水準相對不足。

藝術表演人才一是需要童子功,二是需要不斷線,在表演過程中不斷磨練。楊赤院長也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關注。委員們連吃飯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研究參政議政,讓我非常感動。

人是事之本。無論鄉村振興,還是藝術強盛,都離不開人,關鍵都在人。

下午19:00左右,蘇州電視臺的陳子丹、蔣俊男等四位記者專程趕來採訪。

晚上21:00左右回到駐地。

這幫年輕人非常用心,帶來了剛剛上市的青糰子和一盒雞頭米,讓我想起了“莼鱸之思”的典故。

訪談從我的兩會提案開始,一直到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蘇州的文化底蘊問題,蘇州未來教育發展的問題等,談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一晃來到北京已經是第十一個年頭了,但是好像一直沒有離開蘇州。每週在《姑蘇晚報》專欄,都是我心靈的一次還鄉。而每年兩會期間,蘇州的記者們,也經常會把我的音像帶回家鄉。

晚上21:00鍛鍊45分鐘左右。

讀《思考的魅力》系列的另外一本書《性別與平等》,譯者是我的朋友、新閱讀研究所所長梅子涵教授女兒梅思繁。

晚上23:00休息。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