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本網獨家>

于偉:教育意味著善,如果它使人向惡,就有問題了!

發佈時間:2018-02-24 13:41:4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曉霞 王謙 劉昌 | 責任編輯:劉昌

霞客 · 進校園

中國網教育頻道帶您走進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于偉: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被中國網評為“中國好校長”。

中國網:您是東北師範大學的教授,又是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這在整個中國教育界比較少見,您從事理論研究到實踐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否會遇到一些困難?

于偉:對我來説,長期從事教育理論研究,一下子到小學來當校長,確實落差比較大。比如工作節奏不適應,小學的節奏比較快,中午休息時間比較短,在大學休息時間比較長。比如大學的走廊比較安靜,小學就不一樣,一到下課,走廊包括操場上,到處都是孩子們喊鬧的聲音,所以真是有些不適應。

我覺得這都是表像,更大的不適應就是學校任命我當小學校長,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到小學能幹啥,我能不能當了這個校長,能不能管了這個學校,尤其附小是一個有很好傳統的學校。

中國網教育頻道《霞客》欄目專訪于偉校長

中國網:您剛到附小不久就提出來“率性教育”的理念,其實在您漫長的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有十幾年的積澱了。

于偉:我到附小大概三個月時間提出了“率性教育”,但實際我關注“率性”這兩個字有十幾年的時間。“率性”這兩個字是東北師範大學教育係首任系主任陳元輝先生的啟發,他説中國有最早的教育哲學《中庸》。中庸開篇有三句話,表達了中國的教育哲學思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當時只是把它作為一個知識來學習研究,因為我是搞教育哲學的,沒有想到把它變成一種教育理念,也沒有想到把它落地。現在看來,經過這三年多的實踐,我覺得“率性教育”這四個字是很好的,也很有價值的。

中國網:您剛才提到“修道之謂教”,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于偉:“修道之謂教”就是講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以促進一個人的發展,或者提升一個人的境界,這才是教育。修是體現了教育、道德、修養、修煉的意思。怎麼做才是教育呢,我覺得要考慮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不能簡單地從社會、從成人的要求出發,那樣效果往往不好。

中國網:您的“率性教育”提到了,兒童是哲學家,是藝術家,是夢想家,“兒童是哲學家”怎麼理解?

于偉:這個不僅你問,我自己也在問,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能不能立得住?憑什麼説兒童是哲學家,他有什麼資格當哲學家呢?我覺得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句話。

首先,兒童對世界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就是從這一點,他和哲學家的品質是很接近的。

第二,孩子們不停地對現實發問,雖然不能説他提的問題都是哲學問題,但的確有的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比如説人死之後有沒有靈魂,為什麼有戰爭,為什麼有貧窮和富裕之分,為什麼1+1=2……

中國網:這就是人最本源一直在追尋的一些思考。

于偉:兒童帶有本真性的好奇心帶來的發問是非常寶貴的,我們經常講要搞創造教育,要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才能讓孩子保持創造的慾望。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孩子們

中國網:錢學森之問一直受到教育界關注。錢先生提出,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這説明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我們基礎教育都存在哪些問題?

于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保持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説到底學習來自於人的生存需要。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願意學習呢?就是我們的內容和方法可能有值得改進的方面。

小學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願意學習,其次是學會學習。如果一個孩子小學畢業了能做到喜歡學習,願意上學,同時又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我認為就相當好了。

我們教育中也存在著一刀切、完美主義的傾向。喜歡用一個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喜歡孩子們站得齊,坐得齊,答得齊,甚至要求老師教案都寫得齊刷刷的。我認為這個做法要改變,要不然孩子個性的發展,老師的個人教學風格都會受到影響。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于偉接受中國網《霞客》專訪

中國網:東師附小的課改是走在前面的,教學研究有東北師範大學團隊的支撐。目前東師附小在教學上有什麼樣的突破呢?

于偉:附小作為東北師範大學的附小,的確有優勢。有人問我,東師附小有多少專家支撐?我説從理論上講,東北師大所有的老師都是我們的專家,一千多位,這是非常難得的資源和智囊。

我們在研究率性教學的時候,團隊提出這麼三個詞,就是有根源,有個性,有過程。

為什麼要提“有根源”?有人説小學的教學有多難呢?小學的教學看似簡單,實際不簡單,那麼我們要很好的研究學科的根源。比如説講語文,講數學,要刨根問底。

第二就是我們要搞清楚兒童的輸出和學習。包括學的方法,教的方法,如何採用,為什麼要用。

第三,我們特別倡導“有過程”的歸納教學。目前我國中小學還是倡導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教學為主,歸納的教學比較少,但是歸納教學更適合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有利於孩子們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

中國網:您提到的歸納教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

于偉:有歸納的教學是倡導由個別到一般的教學,比如語文課一般是講範文,孩子們按照範文寫作文。我們倡導有歸納的教學,可以調過來,讓孩子們先寫。比如寫南湖公園,這個班40個孩子有7種方法,經過討論,最後歸納出和老師預先設想一樣的方法。但是對孩子們來説,結論一樣,經歷的過程不一樣。

《霞客》專訪現場

中國網:在中國教師隊伍中,有部分老教師進入了職業倦怠的狀態,東師附小老師是如何保持這樣一種工作激情的呢?

于偉:我在附小三年多,有個強烈的感受,就是附小的老師非常敬業,願意研究,他們不滿足於課本,也不滿足於教材,在千方百計地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讓孩子們學得更有效,更愉快。

其實附小的工資待遇也不高,為什麼老師願意做呢?就是他覺得這個氛圍好,團隊好,大家都在琢磨怎麼改進教學,怎麼促進孩子發展,這一點我特別感動。

中國網:您提到率性教育落地有一方面是環境,我們也看到了附小的整個空間是非常大的。也有老師告訴我,這不是一個活動空間,也是一個教學空間,這是基於什麼理念?

于偉:成本是比較高的,比如附小的走廊比其他學校的走廊要寬多了。其他學校用於做教室的空間附小變成了走廊,八米寬左右。這個開放有什麼好處呢?比如墻壁帶轱轆,這樣有利於學生活動,有利於學生交流。走廊裏邊十幾個展板,孩子們的作業貼上就可以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觀察,這是空間的優勢。東北的冬天冷,出去不方便,孩子們就可以在八米寬的走廊裏逛。

中國網:課間學生非常活躍,有轉呼拉圈的,有跑步的,有各種玩耍的,還有打撲克牌的,我很驚訝。老師説,我們不在於讓他們玩什麼,而是給他們一種安全感。這種開放的思想,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呢?

于偉:這已經形成傳統了。我們的地面都是硬塑的,冬天下面有地熱,保障了學生的安全。孩子們可以放鬆地趴在地上,任意玩耍。我覺得孩子和大人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他不會坐得那麼直,他是能跑不走,能爬不跑,甚至還有打滾的。這就是孩子的特點。

中國網教育頻道主持人與東北師大附屬小學的孩子們

中國網:您經常提到的一個字是“玩”,對學生來説是玩,在老師的教學研究中,您也説,玩唄。表現得好像很隨性,其實體現著一種教育理念。您覺得“玩”意味著什麼呢?

于偉:對於學生來説玩就意味著保護天性,讓孩子盡情地玩才能積極學習。而玩也是孩子們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過去有句話叫:淘小子出英豪。能玩出花來説明他智商多,智慧多。所以好的智慧才華都是玩出來的。

教師也是這樣,其實教師壓力很大,特別附小的老師,他要看那麼多材料,研究那麼多問題。我説的玩就是要産生興趣,研究自己喜歡的問題,在研究中獲得樂趣,這樣能夠持久下去,就會減少職業倦怠。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課堂日常

中國網:率性教育提出了三句話: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這三句話怎麼理解?

于偉:保護天性是起點,尊重個性是重要環節,率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社會性,為孩子們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中國網:“天性”這個詞怎麼理解?

于偉:天性很多方面是自然性,遺傳性的,比如説孩子們生來個性就有差別,有的暴躁,有的溫和,有的容易控制住自己,有的控制自己比較困難。孩子們的天性帶來的個性差異老師要充分的尊重,充分的考慮。這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我們教育界有一句話叫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麼我們要盡可能地考慮學生不同的情況,這樣的教育才能更有效。

社會性包括培養未來公民。我們側重談幾個方面的觀念,比如規則、合作、責任等。

中國網:附小給了孩子們特別多的自由,他們在校園中自由奔跑,自由玩耍,自由學習。那麼在自由和規則之間,附小是怎麼平衡的呢?

于偉:其實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有邊界的。一年級的孩子也是這樣,都是在一定規則下的自由。那麼規則怎麼形成,需要遵守什麼規則?附小很重視讓孩子們參與。率性教育有一條叫“有道理”,就是老師這麼要求孩子要講出道理來,讓更多的孩子認同,他才能夠更自覺地去做。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于偉在為博士生授課

中國網:東師附小已經走過了七十年的歷程,一定有著厚重的積澱,附小一直傳承和不變的是什麼呢?

于偉:我覺得就是大學給附小的定位。一個就是,這七十年來始終堅持科學實驗,不斷地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特點,不斷地研究兒童成長髮展的規律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時時處處不要忘了附小的示範引領作用,附小在省內外都有很好的影響。大學在選校長時就很重視這一點,我是第十三任校長。我算了一下,大概八位校長都是來自大學的教育係,或者大學教育係畢業的。學過教育學的人可能對教育的認識理解更好一些,更尊重教育規律。

中國網:您在著作《教育哲學》中提到了教育有三個意味,教育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于偉:首先,我覺得教育意味著善,它是使人向善的。如果通過教育使人向惡了,大概我們的教育就有問題了。

第二,教育是使人學會“在”的一個過程。人不是物,人要有自己的個性和尊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讓人有創造性,有活力,我們確實需要培養人。

中國網教育頻道主持人與于偉交流教育心得

中國網:2016年,您被中國網評為“中國好校長”,這也是對您這麼年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種肯定。2017年,中國好校長評選馬上就要到了,您想對“中國好校長”説些什麼?

于偉:説到2016年評中國好校長,應該説我受之有愧,也特別感謝中國網,感謝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援,我一定把這個榮譽作為動力,把附小的率性教育搞好。我也祝福今年當選的,包括參與的校長能在自己的辦學道路上走得更堅實,更合乎規律,更能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

中國網:您提出了“我們一直在林中路上”,這個“林中路”引自海德格爾的作品,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于偉:我覺得海德格爾的“林中路”有這樣一個意義,林中路就意味著真理的發現過程,真理是若隱若現的,甚至是尋常看不見的,那就看你如何尋找。所以我用這樣的一個詞,就寓意著我們探索教育的規律,探索兒童成長髮展的規律,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我願意在這個路上吃苦,願意在這個路上去體驗,去跋涉。所以我在附小就倡導,課堂就是研究室,我們倡導原生態生活是人類學的研究,而且我也認為我們中國的教育理論,教育學科的發展也需要這樣的臨床研究。

中國網:林中有歧途,殊途而同歸。我們期望廣大教育人能夠像于偉校長這樣,保護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社會性,也期望我們的孩子在優秀教育人的培養下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能夠健康成長。

主持人/文字編輯 | 王曉霞

視頻製作 | 王謙 劉昌

排版編輯 | 呂夢桐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