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國內要聞>

讓“陳小武事件”成防性騷擾標誌性案例

發佈時間:2018-01-16 08:03:22 | 來源:新京報 | 作者: 任然 | 責任編輯:劉昌

■ 觀察家

近年來被舉報的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事件並不少,但像“陳小武事件”這般處理如此迅速、果斷,鮮有先例。

針對近日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事件,教育部14日表示,根據“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管理有關規定,經研究,教育部決定撤銷陳小武的“長江學者”稱號,停發並追回已發放的獎金。在此之前,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已撤銷陳小武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職務,取消其研究生導師資格,撤銷其教師職務,取消其教師資格。

教育部與當事學校的上述決定,是對性騷擾零容忍。而事件的後續影響不只是當事人身敗名裂、被處理,還形成了一定的反對性騷擾的社會聲浪與行動。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在內的超過40所高校的部分校友及在校學生,就建立性騷擾防治機制發出呼籲。

近年來被舉報的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事件並不少,但像“陳小武事件”這般處理如此迅速、果斷,社會反響如此大的,鮮有先例。事實上,這次事件的處理之所以能有所“突破”,可能跟一些“偶然”性因素分不開。比如,主要舉報者羅茜茜已畢業10多年,她長期生活在國外,最終能夠走出實名舉報這一步,與其某種相對“超然”的身份和在國外所受到的觀念影響,有直接聯繫。

某種角度上説,將這次事件的“偶然”轉化為未來的“必然”,或就是目前我們構建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的重點。一方面,要讓性騷擾在公共話語上“脫敏”,破除不必要的道德壓抑。校園內的性騷擾,多寄生於一種不對等的封閉權力結構之上。受害者若還要承受過多的“道德壓力”,只會強化其“沉默”傾向,亦助長騷擾者的僥倖心理。

另一方面,在防禦和處理上,則要“敏感”。有專家就認為,“遭遇性騷擾後,可以跟誰説,從哪得到理解、得到支援、得到壓力舒緩,還能做到保密,得到保護,都很重要。”因此,構建防禦機制的第一步,應是讓性騷擾的舉報、處理變得明確化、制度化,避免私了與和稀泥。

具體做法上,這次倡議建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的學生所提出的“五個一”建議就頗具代表性:給全校每一位教職員工做一次有關防治性騷擾的培訓;給每一位學生上一堂反性騷擾的課程;每學期展開一次性騷擾的網路調查;設置一個接受性騷擾舉報投訴的渠道;明確一個受理性騷擾行為投訴的部門以及一個負責人。其中一些做法,部分高校已在開展,但並不完善。對此,教育部門可考慮出臺強制性的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讓其成為每座高校的標配。

我國目前對性騷擾的界定、法律責任的判定和定罪量刑等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園性騷擾的防治,不僅弱化了社會對性騷擾性質的認識,也增加了受害者的維權難度。即便是這次事件,當事人是否會受到法律上的追責,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困境具有普遍性,立法上宜有所回應。

去年10月開始,有美國女藝人在網上發起“Me Too”活動,呼籲有被性騷擾或被侵犯過的女性都能夠站出來指控加害者。這一行動隨後在多個國家接力,“陳小武事件”可以説就是中國版的“Me Too”。希望這次事件能夠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真正推動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的普遍落地。面對不斷站出來的“受害者”,也應有更多高校像北航這樣拿出“零容忍”的態度和行動。

□任然(媒體人)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