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為各地“新春第一會”鮮明標簽 “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2024-02-21 13:39:57.0 來源:央視新聞

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一直是我國高品質發展的重中之重。記者在梳理時發現,創新是多地“新春第一會”關注的焦點。   

春節假期後剛一上班,北京就召開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推進大會,會議上,北京市委主要負責人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量子資訊、機器人等未來産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同一時間,河南省也召開了“新春第一會”,會議的主題就是創新,而研究的重點則是如何更好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産學研融合發展、人才引育等工作。今年,河南首次把“提升創新能級,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放在了政府工作的第一位。

四川的“新春第一會”同樣強調的是創新,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的創新,從而推進製造業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産力。

在浙江“新春第一會”上,提及的重點也事關創新,他們對外公佈的通稿中,2800多字的內容,創新就提到了17次,從高水準創新性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到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一系列舉措將為浙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新春第一會”觀察:經濟第一大省發力拼創新

廣東今年“新春第一會”的主題是創新,而會場設在了素有“創新之城”美譽的深圳。作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此舉釋放出一個什麼樣的信號?已經走在創新前列的廣東接下來又將如何發力?來看記者的採訪。  

在“新春第一會”上,廣東表示,作為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廣東在依靠産業科技實現高品質發展上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目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入庫中小型科技企業數量均超過7萬家。廣東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靠創新。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廣東毗鄰港澳、連通全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高,産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豐富、企業創新活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廣闊空間,科技創新具有雄厚的基礎和獨特的優勢,在支撐我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上肩擔重任、責無旁貸、大有可為。

至於作為廣東2024年的“新春第一會”,為何要落子深圳?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或許可以得到答案。這份報告中,深圳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廣東的“新春第一會”落子這裡,看中的就是它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氛圍。

下一步,廣東在創新上如何發力?廣東在“新春第一會”上表示,將聚焦産業科技互促雙強,通過全面提升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梁勤儒介紹,下一步,廣東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堅持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産業上、發展上,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斷為廣東高品質發展提供新動能。

“新春第一會”觀察:江蘇變科教資源為創新優勢

在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二的江蘇,“新春第一會”同樣聚焦創新。在這場會上,江蘇省委主要負責人提出,深挖科教資源是今年江蘇抓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之一。記者走訪發現,就在“新春第一會”召開之際,建立江蘇實驗室聯盟、基礎科學研究中心等一批創新舉措已經在抓緊推進之中。

當記者來到這個實驗室的時候,兩項關於飛行器的關鍵實驗正在同步進行,與以往單個實驗室單槍匹馬攻科研不同,這個實驗室的組成要複雜很多,力量也明顯強很多。

在一份實驗室成員表單上,可以看到,和這個實驗室組團科研的實驗室還有16家,它們來自全國多地,有高校、科研院所,也有生産一線的龍頭企業。

就在春節後的首個工作日,江蘇實驗室聯盟在南京授牌,首批成員單位就超過了50家。記者走訪的這個實驗室就是其中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實驗室聯盟的牽頭單位。

航空航太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高存法介紹,今年是實驗室聯盟正式運作的第一年,開年就要跑起來。在新的一年裏,聯盟將積極推動成員單位之間聯合攻關,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目前聯盟中已經有兩個細分領域聯盟開始運作,今年還計劃成立包括種業創新、先進材料等細分領域聯盟。而除了開展聯合攻關,今年實驗室聯盟還將在人才流動機制、大科技裝置共建共用等方面作出探索。

不僅是建立實驗室聯盟,從去年開始,江蘇還依託高校在全國率先建立了3個基礎科學中心,開展不同領域的基礎研究。無論從資金投入還是機制建立上,如此下大氣力開展基礎研究,這對於製造業大省江蘇來説還是首次。

江蘇省應用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虞文武表示,基礎研究是科學創新的源頭,要紮根,十年磨一劍,主要瞄準江蘇優勢的産業升級方向,包括未來的6G通信、能源網際網路、晶片以及智慧計算,提煉一些關鍵的、基礎科學“卡脖子”的問題在哪?創新的源頭在哪?開展創新性研究,希望在未來的五到十年能夠打造中國應用數字的學術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