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世界非遺 |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 )

2022-12-27 15:28:04.0 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日前申遺成功。央視多路記者奔赴中國主要茶産區,在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將帶來系列融媒體報道《人在草木間》。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飲茶既是人們的日常習慣,也是相關儀式、節慶活動的重要內容,更與做人、交友、生活方式等聯繫在一起,承載了豐厚的意韻和內涵。對於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同一個杯、同一種茶、同一式泡法,飲在不同的喉裏,冷暖濃淡自知,完全是心證功夫。”

今天,一起來感受多樣的“茶語人生”。

茶與交友

一個生活的藝術家所最堅持的第一點,便是凡希望要享受生活的,其必要條件,便是必須去尋找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而且要不殫麻煩地去增進友誼,保持友情,像一個妻子拉住她丈夫一樣,或像一個高明的棋手跋涉千里去訪另一棋友一樣。這樣的心曠神怡,週遭又有良好的朋友,我們便可以吃茶了。

因為茶是為恬靜的伴侶而設的,正如酒是為熱鬧的社交集會而設的。茶有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裏去。

狄更斯説得好,他説,茶“將永遠成為知識分子所愛好的飲料”,但中國人則似乎更進一步,把茶與高超的隱士聯繫起來了。

——林語堂


茶與詩味

《紅樓夢》裏談茶之處甚多,“妙玉奉茶”一節尤妙。照妙玉的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麼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

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説過,“文藝女神帶著酒味”,“茶只能産生散文”。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楊絳


茶與品味

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示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zhuàng zhí)。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後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梁實秋

茶與地域

北平人喝茶所用茶葉,以香片毛尖為主,天津人講究喝大方雨前,安徽人專喝祁門瓜片,江浙人離不開龍井水仙碧螺春,西南各省喝慣了普洱沱茶,再喝別的茶總覺得不夠醇厚擋口。民俗專家張望溪先生説:“到茶館只看客人叫什麼茶就能猜出他是哪一省人來,雖非十拿九穩,大概也有個八九不離十。”

——唐魯孫

茶與靈感

我的主業是寫作。全靠一茶。例如出差,兩三個小時的飛行後到達了目的地,我入住賓館,至少兩三個小時內謝絕來訪,寫,怎麼個寫法呢?先飲一杯濃茶,立即塵念全消,若有所思,味自茶起,此身若隱,進入一個文學的世界。

攤開稿紙,拿出鋼筆,唰唰唰,一行字已經落到了紙上。茶助文思,茶助神寧氣定,茶撩心緒,茶也使你念之憶之咏之嘆之,茶甚至使你有那麼點自我欣賞自我蹉嘆之自我作態,反求諸心了,寫吧,寫吧,再寫吧,我是為了寫作和飲茶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一杯熱茶,是我靈感的源泉,是現實的世界與文學的世界之間的橋梁,卻也是一道“防火牆”。與一杯茶一本書幾頁稿紙相比,那些俗事,那些計較又算得了什麼?茶是一個誘惑,有了這麼好的茶,你該找到真正的文學感覺啦。

——王蒙

茶與心境

我翻閱《茶經》,想像陸羽的面貌,到底什麼樣的感動讓他寫下中國第一本有系統地介紹茶藝的書?因為喜歡喝茶?還是在品茗之中體會茶汁緩緩沿喉而下,與血肉之軀融合之後的那股甘醇?

飲茶需要佈局,但飲後的回甘,卻又破格,多麼像人生。同一個杯、同一種茶、同一式泡法,飲在不同的喉裏,冷暖濃淡自知,完全是心證功夫。

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緻而考究的手藝;有人握杯聞香,交遞清濁之氣;有人見杯即幹,不事進德修業專愛消化排泄;有人隨興,水是好水、壺是好壺、茶是好茶。大化浪浪,半睡半醒,茶之一字,諸子百家都可以注解。

我終究不似陸羽的喝法。我化成眾生的喉嚨,喝茶。

若是薄雲小雨天氣,窗外竹樹煙翠,花含苞、人悠閒,案頭小燈晶瑩,此時凈手沏茶,就算粗茶配了個缺角杯,飲來,也格外耳聰目明。

所謂佳茗,在我看來,即是茶、壺、人一體。

所以,我隨心所欲飲茶。

——簡媜

茶與生活

母親煎好了竹葉茶,只説了一句:孩子們,喝碗竹葉茶吧,可好喝呢。

母親的話淡淡的,就像那淡淡的竹葉茶。

但是我總覺得母親是有很多話要説的,她把很多話都溶進竹葉茶裏了。

或者母親根本就沒有話可説。她覺得生活是淡淡的,竹葉茶是淡淡的,人活著本身就是一件淡淡的事情。

或者母親確實有話要説,只是找不到適當的語言,在淡淡的竹葉茶之外,在淡淡的生活裏,母親,一定還有一些濃濃的心事。

我的母親沒有那麼多的文化,也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哲理。

我的母親只會在夏天來臨的時候,默默地、安詳地為我們煎一鍋竹葉茶,然後淡淡地説:孩子,喝碗竹葉茶吧,可好喝呢。

——李漢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