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茶道研究院于2019年12月4日成立,至今已一年多時間,在萬里茶道協作體的指導下,在學校正確領導和各方大力支援下,經過研究院同仁的艱辛努力,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萬里茶道研究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現彙報如下:
1、以認同為紐帶,加強團隊建設
團隊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基礎。研究院成立後,通過聯合申報課題、組織學術沙龍等方式,匯聚校內外20多人的團隊,團隊成員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遺産學等多個學科,老中青結合,初步形成了合理的梯隊。
2、以課題為抓手,推進科學研究
課題申報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研究院成立以來,把申報課題作為重要抓手,先後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萬里茶道茶業資料蒐集整理與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宜紅茶史”、湖北省教育廳重大項目“湖北段萬里茶道文化遺産價值挖掘及推廣研究”,以及委託課題“宜紅茶區資料蒐集整理與學術研究”等課題。通過課題研究,完成了《宜紅茶史》(黃柏權、張寧、李賢強等)《茶道瑰寶尋訪記》(上冊劉錦程)《情戀長盛川》(劉錦程)《宜紅茶史料選輯》(李亞隆等,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2020年)《普洱茶七堂課》(周重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普洱熟茶教科書》(周重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等著作。先後在《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民族報》《湖北大學學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農業考古》《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三峽文化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以茶為媒:“萬里茶道”的形成、特徵與價值》發表後,被《新華文摘》論點摘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全文轉載,《1861—1917茶葉貿易背景下的中俄關係》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
3、以平臺為依託,培養後備人才
依託萬里茶道平臺,多維培養人才。一是通過課題以老帶新的方式培養提高團隊成員。通過老教師傳幫帶年輕老師,通過課題調研和學術交流,培養團隊年輕成員6人;二是通過吸引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鍛鍊培養學生。目前,已有20位學生參加萬里茶道課題研究,圍繞萬里茶道和茶業確立學位論文選題,其中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有平英志的《安化茶業與社會變遷研究》、鞏家楠的《萬里茶道茶商群體研究》、周承智的《海外茶業管理和技術革新對中國茶業影響研究》、左堃榮的《晚清漢口茶市研究》等4篇,碩士論文有朱傑文的《宜紅茶製作技藝變遷研究》、吳運江的《宜紅茶區茶商研究》、張鏈鏈的《共和國時期宜紅茶管理研究》)等3篇,本科生論文有胡素素《宜紅茶研究(19世紀中葉至1958年)》、張鏈鏈的《宜紅茶與區域社會研究》、盧佳鑫的《晚清漢口茶市紅茶價格體系研究》、冀玉婷的《從碑刻看明清時期安化茶業産銷與管理》、柳育志《民國時期安化茶業改良初探》等5篇。學生還撰寫了《晚清時期廣東茶商在長江中游的紅茶改制和經營活動》《安化茶業研究回顧及展望》《孫中山振興茶業的思想及其當下啟示》《從碑刻看安化茶業管理》等論文。
4、採用多種形式,開展學術交流
第一,舉辦學術會議。兩年來,舉辦了3次重要的學術會議。一是2019年12月4日舉辦的“萬里茶道與復興中華茶文化學術研討會”,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熊召政、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郭傑、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主席、萬里茶道(國際)協作體輪值主席謝爾蓋?卡拉什尼科夫、湖北大學原黨委書記尚綱、湖北省文化旅遊廳黨組成員黎朝斌以及來自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雲南等地的50多位專家、學者、茶葉企業代表出席;二是2020年7月17日舉行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萬里茶道’茶業資料蒐集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湖北省社會科學規劃辦負責同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何星亮等國內9名專家學者通過視頻方式出席會議,時任校長謝紅星、課題組成員和歷史文化學院教師代表出席現場會議。三是2020年12月19日舉辦的“全球貿易網路視野下的萬里茶道學術研討會”,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里茶道協作體執行主席郭傑,萬里茶道協作體常務副主席劉登林、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廳長段天玲、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宏斌、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仲偉民教授、《光明日報》編審戶華為、雲南大學《思想戰線》編審廖國強、萬里茶道協作體常務副秘書長徐斌、萬里茶道協作體副秘書長、萬里茶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劉錦程,湖北大學校長劉建平、副校長錢建國,以及來自俄羅斯、蒙古國和國內2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文化機構的50余名學者參加。
第二,舉辦小型學術交流會。依託萬里茶道平臺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團隊不定期舉行小型學術會議,圍繞萬里茶道和茶業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目前已經舉行了8期。
第三,對外交流研究。研究院成立後,團隊成員先後到湖南安化、青海西寧、雲南昆明、湖北宜昌和羊樓洞、安徽祁門等地進行學術演講或交流,在相關高校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宜紅古茶道及其價值》《安化茶文化及其價值》《萬里茶道:遺産、價值、特徵》《萬里茶道:民族交流互鑒的橋梁》等演講。
5、主動服務社會,提供智力支援
一是深入實地調查。一年多來,研究團隊先後深入萬里茶道茶源地的武夷山、羊樓洞、安化、五峰、鶴峰、石門、恩施等地調查茶文化和茶産業發展情況,塔拉老師帶領團隊對國內8省區遺産線路和主要遺産點進了全面調查。通過深入調查,撰寫了《2020年萬里茶道特別研究報告》和《中國茶産業的發展瓶頸及對策建議》;二是積極參與申遺工作,主動與萬里茶道牽頭單位湖北省文物局和武漢市文物局聯繫,參與萬里茶道相關工作,參與長盛川青磚茶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三是幫助地方蒐集整理茶葉資料。主動參與鶴峰走馬茶廠、恩施芭蕉茶廠、五峰精製茶廠檔案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工作。
6、加強資料建設,保障研究條件
為了推進研究的持續發展,為建成茶業研究高端智庫作準備,研究院建成了50平米的資料室和學術交流空間,配置了辦公設備。利用課題經費,蒐集、購買、複印萬里茶道及茶業資料,目前已蒐集和複印資料1000多冊,力爭建成區域性茶業資料資訊中心。
7、修改《萬里茶道全圖》,為申遺提供學術支撐
受萬里茶道茶道協作體的委託,組織力量根據文獻記載,結合歷史遺跡,對萬里茶道進行了重新修訂,目前已完成萬里茶道通俗版全圖、萬里茶道學術版張家口以南段、蒙古段的修訂工作。通過修訂力求準確展現萬里茶道線路的歷史真實,為萬里茶道申遺和文旅融合提供學術支撐。
黃柏權 萬里茶道研究院院長、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