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大地流彩”走進萬里茶道——2024國際茶日萬里茶道系列活動主會場活動在武夷山舉行。在著名的大王峰下,在茶人聖地——宋街茶觀,來自政府、産業、研究、傳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坐一室,借雨烹茶,以文化為引,暢談萬里茶道上的三茶統籌發展,共謀中國茶的傳承與創新。
主題茶會發言踴躍,氣氛熱烈,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現對各與會者發言進行整理,形成摘要,與大家分享。
第二部分
茶人心中的“三茶”
鐘輝 萬里茶道協作體副主席、著名茶文化推廣專家
為什麼叫“茶科技”,是因為科技在茶産業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非常榮幸能夠參與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的研製,這個團隊與哈佛醫學院和輝瑞的研究團隊合作,團隊32人,其中包括6名的中國人。他們榮獲了特拉斯獎,我關注的他們的研究成果。
他們從老白茶中提取出EGCG成分(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值得注意的是EGCG已經成功取代了西藥中的基礎藥物達菲,其抗病毒效果顯著。如今,這一發現在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和印度等五個國家已經得到應用,並且市場需求大,價格也不菲。特朗普在新冠康復過程中可能也受益於這種從白茶中提取的物質。然而,在中國,白茶的研究相對滯後,我們白茶“墻內開花,墻外香”,白茶就像一棵“老樹新花”,用劉仲華院士的話講,白茶是中國最早的茶,跟中藥一樣,只需曬乾就可以。
在藥物研發方面,我們的研究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長達12年,通常藥物在臨床試驗8年後就可以上市。然而,儘管我們的藥物顯示能夠抗擊艾滋病病毒和癌症,但卻遲遲未能上市。部分原因是國外研究者希望藥物需要持續使用才能保持效果,藥不就白研發,這就是他們的底層邏輯。
此外,茶科技的應用還延伸至工業和農業領域。在農業上,我們從茶葉中提取特殊物質製成農藥用於防治害蟲,這是一種環保的方法。在工業領域,茶成分也被用於製作冰淇淋、飼料等,展示了茶科技的多元化應用。由於時間關係,我無法詳細展開,但茶科技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提及這些,我主要是想引出“茶科技”這一概念。我們之所以強調茶科技的重要性,是因為茶葉在中國的所有原生農産品中,是唯一一個未被轉基因的産品。
另外,我要感謝武夷山的茶人。我一直想表達我個人30多年的感觸,就用一句順口溜來形容吧:“萬千寵愛集一身,寵辱不驚有定力”。為什麼這麼説呢?以我們的鐵觀音為例,它曾經被台灣人誤導,原本幾百年堅持的品牌,現在卻少有人問津。這是因為在市場的誘惑下,我們沒能堅守住原本的發酵程度和採摘頻次。原本應該發酵在50%-70%之間,一年只採一季的鐵觀音,在台灣人的建議下,變成了一年採四季、五季,結果反而損害了品質。而在那個時候,武夷山的茶也面臨同樣的誘惑和挑戰,甚至曾受到排擠。即便如此,武夷山的茶人依然保持冷靜,堅持一年只採一季春茶的原則。武夷山的茶人真正懂得茶,他們自覺地遵循這個規律,這是非常難得的。“十大茶人”教人們怎樣去做茶。比如林馥泉在1945年寫的關於武夷山岩茶的儲存與運輸的書籍中,就記錄了845種茶。武夷山曾有200多種茶,而現在雖然有些茶已經多年無人管理,但仍有125種茶可以被看到。因此,武夷山有今天,是因為有正確的引導,武夷山“寵辱不驚”,在受到質疑時堅持自我;在受到讚揚時也能夠保持謙遜努力,這就是我對武夷山的感情。
林治 萬里茶道協作體副主席、六合茶社創始人
回到武夷山,我特別激動。我是1967年到武夷山星村,後來工作是在婦聯,挂職在蘆村,回來辦了茶文化研究院,我這一輩子就是愛茶。我研究了幾十年的茶文化,越研究越失望,目前市面上關於茶的書籍,大多只是重復著過去的內容,缺乏新意。在這個智慧化的時代,我們仍在炒著祖宗的“剩飯”,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三茶”的統籌,我跟大家的想法不同。許多人認為茶科技在前,茶文化在後,現在茶文化排到前面,説明更重要,國家也更重視,但我認為,這也是因為我們在茶文化方面相較于科技而言,更為落後。
在我看來,大健康産業是當前的“風口”。茶作為健康飲品,有著巨大的潛力。我研究茶道養生已有三十多年,深知茶在健康養生方面的價值。然而,過去我們曾受到許多誤導,許多養生觀念都是毫無根據的。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武夷山的優勢,將茶文化、茶科技與大健康産業相結合,打造茶文化復興的基地。這是我們短期的任務,我們有強勁隊伍,再把收入進一步提高、完善,一定會把大健康産業做的更好。
周重林 著名茶文化學者,作家
這幾年我寫一系列關於茶文化的書籍。其中,我撰寫了一篇名為《茶之基本》的文章來重新解讀陸羽的《茶經》。這本書很歡迎,銷量達6萬多冊,並已經進行了八次印刷。去年,我還出版了《宋茶》一書,主要是讚美綠茶。朱熹寫“建茶”回憶了蘇軾對建茶、草茶的看法,蘇稱之為“小人”,但朱熹並不認同這一説法。所以我就做了系列書,把這些故事串聯起來,想讓等多人去討論。
現當代人從典籍裏面去結合當下,我們會發現可以做一點事情。因為我是當記者出身,經常去田野考察,當年為萬里茶道也專門去四子王旗等地方考察。我發現中國茶特別了不起,我用“遼闊”一詞來形容中國茶文化的傳播範圍,並稱之為“衍真”。因為茶樹主要生長在南方,而北方則較為罕見。中國茶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融合。但凡壯大它就會融合,現在我們所見的茶形態多種多樣,如用鮮葉炒雞蛋、涼拌竹筒茶、奶茶以及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等都是茶文化與其他文化元素融合。西方形成下午茶,紅茶的傳播與武夷山就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北上形成了萬里茶道,南下則形成了著名的優雅的下午茶文化。這款紅茶不僅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史,還塑造了英國男人英雄和女人優雅的形象。然而傳到日本時,它卻被武士所接受,儘管他們起初沒有文化和文字,但喝茶成為了他們文明進步的象徵。所以茶文化是日本戰爭後的遺留文化。所以説它跟文明發展密切相關,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前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供稿:中華文化促進會萬里茶道協作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