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茶日 | “大王峰下話三茶”之三茶統籌發展的南平聲音

2024-05-30 14:22:05.0 來源:中國網-電商中國 作者:中華文化促進會萬里茶道協作體

5月21日,“大地流彩”走進萬里茶道——2024國際茶日萬里茶道系列活動主會場活動在武夷山舉行。在著名的大王峰下,在茶人聖地——宋街茶觀,來自政府、産業、研究、傳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坐一室,借雨烹茶,以文化為引,暢談萬里茶道上的三茶統籌發展,共謀中國茶的傳承與創新。

主題茶會發言踴躍,氣氛熱烈,持續了三個多小時。現對各與會者發言進行整理,形成摘要,與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

三茶統籌發展的南平聲音

武夷學院原黨委書記、武夷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吳邦才

武夷山三教同山,也三遺同茶。武夷山的自然遺産以生物多樣性而聞名,這些生物中最出名當屬茶。武夷山茶遺址,比如過去的茶房、茶灶,還有名家喝茶寫的茶詩、題刻等這些東西則屬於文化遺産。

提到武夷山,繞不開朱熹、武夷宮道長白玉蟾和陸游。他們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喝茶。佛教、道教、儒教,雖然形式不一樣,但三教的共同點都是愛喝茶。武夷山的茶道精神可歸結為四個字——清、正、和、真。

三教必然會有不同的思想,所以千言萬語不如坐下喝茶。道教修道以茶為伴,離不開茶。朱熹講過一句著名的話:建茶如“中庸之為德”, 品茶過程中,他要達到的就是“中庸之德”。通過研究相關歷史書籍,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茶性溫和,喝茶與喝酒不同,喝茶環境文雅,品茶平和安靜,不像喝酒時大喊大叫。

年輕的時候要艱苦奮鬥,不能只圖享受,老了功成名滿,就在品茶間感受這個過程,此時,作為飲品的茶就上升到文化層面,精神層面。萬里茶道貴在“道”。道從物質層面來講,是茶葉商道。雖然是物質形態,但因為茶葉本身含有文化與精神的元素,所以在發展過程當中形成了茶文化的通道。在歷史進程中,來自武夷山、山西、蒙古、俄羅斯的茶人,形成了不同感受的文化層面的交流。萬里茶道要成為“三茶”統籌的新道,依託萬里茶道,在茶文化基礎上,開闢出現代茶産業商道,通過融合科技,形成一條聯結“三茶”的通道。我認為,萬里茶道要從歷史走出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三茶”新道,可能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新篇”。

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蘭林和

南平、武夷山作為萬里茶道起點,要擔負起維護好萬里茶道歷史文化地位的責任,如何做,有這麼幾件事:

1、希望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萬里茶道協作體帶領大家每年在武夷山召開一次或多次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主題論壇、推介會等,這也符合王石主席在第九屆城合會上的表達和期待;

2、南平將積極謀劃爭取承辦一屆合作內容更加豐富、文化交流更加飽滿、産業發展更加充分的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大會,南平市希望能在過去歷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形成更多、更高層次的成果;

3、南平要繼續全力支援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全力以赴把下梅村打造成一個新的以萬里茶道文化為中心的景區,作為武夷山宣傳茶文化、推動茶産業的重點。明年全省文旅茶葉發展大會將在南平召開,我們希望下梅作為一個重要節點在文旅大會上呈現;

4、進一步加強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的各方面合作交流、共用智慧,打造一批萬里茶道的特色文旅産業和品牌。

南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春暉

南平是全國著名茶區,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世界上六大茶類中的紅茶、烏龍茶、白茶創制於此,是中國茶類最為齊全的茶産區之一,南平因而被譽為“紅茶鼻祖”“烏龍茶故鄉”“白茶發源地”,境內的武夷山市是“萬里茶道起點”和“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

2014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獲得了第三屆峰會(城合會)的舉辦權,今年剛好是十週年。在籌備峰會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下梅村的保護與利用。我們加固了村落,安置了破舊的房屋,引進了新的業態,使這裡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策劃了萬里茶道城市廣場,留下的萬里茶道城市雕塑已成為這裡的文化地標。

2018年,啟動了燕子窠生態茶園試驗項目,在廖紅老師的指導下,19年初見成效,5月份採茶的時候,用數字來説話,任務成功了。這一年茶産量不僅提高了,茶品質也很好,産量多了三萬斤茶青,意味著一畝就多了一百斤茶青,多了十斤茶,一斤茶多了一千塊收入,一噸就是多了一百萬。所以2019年成功以後我們開始進行在全市全面推廣,並向全國推廣。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燕子窠考察,給予了南平及武夷山極大的鼓舞。他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産業發展情況,並指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為南平市茶産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三年來,總書記鼓勵的話一直激勵著大家去奮進。南平專門成立“三茶”統籌發展工作專班,以市農業農村局為主要工作力量,對“三茶”統籌發展做了一個高品質的規劃。規劃提出了兩個定義,一是要把南平打造成為全國“三茶”統籌發展先行區。第二個定義是武夷山跟台灣海峽兩岸同根源,特別是茶文化,台灣的凍頂烏龍茶、清新烏龍茶就發源於武夷山,要進一步加強兩岸的茶行業交流工作,發揮南平的優勢,打造海峽兩岸茶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我們以茶文化為引領、茶科技為支撐,以茶産業為“內核”,通過茶科技和茶文化的“兩翼”齊飛推動茶産業“內核”發展。

茶文化方面,打造全國茶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這幾年政府層面鼓勵打造一家茶文化博物館,以武夷山為核心,我們正在跟故宮博物院對接,推進中華茶博苑項目。同時,各個縣(市、區)也在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展示體驗館。我們聯合中蒙俄各個地方的優勢,積極推動萬里茶道申報世遺。

茶科技方面,要把武夷山打造成茶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一是打造中國武夷山國家級茶樹種質資源圃。二是以燕子窠為模式加快建設全域性綠色生態發展。同時,從種植生産角度推行智慧化、清潔化,利用茶科技開發茶點、茶製品等。

茶産業方面。推動茶全産業鏈的形成,從茶葉生産、開發産品,盡可能與科研機構專家團隊一起合作,把茶葉的健康功能盡可能轉化到産品上。近三年,我們茶産業的增速都在兩位數,至去年底,南平茶全産業鏈産值已高達445億元。我們的目標就是到2026年要達到千億級産業規模。

武夷山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南平市作協副主席張曉平

萬里茶道協作體十年來倡導的理念和推行的一系列舉措,在南平市和武夷山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這從萬里茶道十年發展成果展可以看出。今年的系列活動幾個亮點更為突出:

一是國際范。郭傑主席、滿都呼參贊等嘉賓的講話,以“茶讓我們在一起”為主題,以全球視野傳遞出茶讓世界更加美好、茶使友誼更加緊密相聯的聲音,“敬奉世界一杯武夷好茶”、“萬里茶道從武夷山走向世界”等口號再次響亮。

二是茶空間。萬里茶道協作體多年來致力於打造“萬里茶道茶空間”,2019年,協作體在武夷山授牌幾家“萬里茶道茶空間”,有的運作十分成功,茶空間形成了茶品飲、展示、流通、研學一體化運作模式,這次和沙畹茶業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的茶觀設立岩茶文化研究中心與武夷山研習所,位於當年宋真宗皇帝踢名“衝佑觀”的地方,朱熹、陸游、李綱、白玉蟾等名人大家都曾在此品茗論道,可以説這裡是萬里茶道沿線年代最悠久、歷史底蘊最深厚、文化品味最高雅的一個茶空間。

三是年輕態。萬里茶道協作體很早就把眼光盯在年輕一代喝茶愛茶群體上,這次我們看到協作體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各路人馬雲集,運作高效,充滿活力,中國網、新浪等媒體聚焦關注。這些值得沿線城市借鑒學習,特別是協作體這次授予武夷山下梅村“萬里茶道會客廳”牌子,要主動融入,積極運作,再塑品牌,重振萬里茶道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