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合會 | 熊召政:飲茶人的祝願

2024-05-14 16:04:28.0 來源:中國網-電商中國 作者:熊召政

2024年4月17日—19日,主題為“文明交流互鑒 城市合作共贏”的第九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大會(簡稱第九屆城合會)在萬里茶道水路重要節點——湖北省孝感漢川市黃龍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在2023年10月召開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第九屆城合會成功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席聲明》政治成果類清單。本次大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精神、高品質推動落實高峰論壇務實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城合會平臺曆經十年的全線攜手共建而進行的一次重要總結、展示與展望。

本屆大會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中華文化促進會、蒙古和平友好組織、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主辦、漢川市人民政府等承辦。來自中國、蒙古、俄羅斯、斯里蘭卡、澳大利亞、尼泊爾、馬來西亞、緬甸、葉門、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嘉賓參加了本屆大會,圍繞跨境旅遊、文化遺産保護等重點議題,共商萬里茶道發展新機制、新路徑、新藍圖。

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湖北省文聯原主席熊召政在大會上以《飲茶人的祝願》為題發表了演講,他表示,萬里茶道在中國茶葉史、東亞運輸史、東方文明史和國際貿易史上都書寫了流光溢彩的一筆,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萬里茶道以茶會友,以茶為媒,激發了中蒙俄三國的凝聚力與創造力,也將種茶人、賣茶人與飲茶人凝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萬里茶道就在我們腳下,我們可以一直走下去。”他講道(全文如下)。

此刻,坐在這報告廳裏的,有尊敬的外賓、有各方面的領導、有忙碌的商人、有優雅的學者、有各種社團組織的負責人,也有為這次大會服務的志願者。不過,我要説的是,這些身份只是諸位為社會服務的不同崗位。歸納起來,坐在報告廳裏的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的身份只有三個,即種茶人、賣茶人與飲茶人。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飲水思源”,引申之,也可以説飲茶思源。任何一位飲茶人,拿起一杯茶來,都會知道,這杯茶來自哪。世界上産茶的國家,我去過好幾個,無論是非洲的肯亞,還是南亞的斯里蘭卡、印度,還有我們的近鄰日本。無可否認,每一個産茶國都有好茶,有的國家還誕生了精湛優雅的品茶藝術。在日本參加一次茶道,都會讓你陶醉。在濃濃的人情味中觸摸歷史,觸動鄉愁。但是,我仍要強調,品享異域的茶文化,我産生不了那種“手捧一杯茶如手捧故鄉”的感覺。我不是守舊的捍衛者,我只是眷念我故鄉的茶山。

我的故鄉在湖北,我出生在大別山中的一個偏僻的小縣城。那時,全縣人口不足二十萬,茶葉卻有二十三萬畝,走在鄉間任何一條小道上,你看到的都是綿延天際的茶園。每逢採茶時節,學校就會放假,讓我們回家幫助大人採茶。我大概六歲就當上了採茶人。青年時,我去了非常寒冷的東北,面對茫茫的雪野,我寫過兩句詩“茶是歸鄉的小路,月是異地的情人”。其實,情竇初開的我,那時並沒有情人,我的情人依然是故鄉的茶。

只要有一杯茶,詩意的生活就在眼前;只要有一杯茶,理想的世界就深藏我心。其實,我的理想很簡單,就是以文載道,以茶會友。説到這裡,我忍不住要向你們介紹一下我的夫人,她高中畢業後下鄉,當了四年的種茶人。她告訴我,每到採茶的時候,手指頭就會被掐出泡來,泡破了很疼很疼,後來就結出了繭。她是帶著這樣的手繭考上大學,從而也告別了種茶人的生活。

我常常感嘆,如果我永遠只是一個少年該有多好,但歲月不答應我。現在,我從意氣風發變成兩鬢斑白。雖然,我的初心沒有失去,但我的愛好卻不斷擴大。四十年之前,我只喝故鄉的綠茶,偶爾也喝一點白茶;幾年後,我開始品飲紅茶;接著又開始嘗試羊樓洞與彰化的磚茶;五十多歲後,我才愛上了普洱,先是熟普,後是生普,接著是名山茶、年份茶。茶永遠是我靈魂的伴侶,更是我忠貞不渝的情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是幸福的;為一個中國的飲茶人,我更是幸福得一塌糊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産茶國,不僅産量最大,而且品種也最為豐富。一壺煮盡千江水,這是説我們茶産地的遼闊;萬種風情融一壺,這是説我們茶葉種類的豐富。

沒有遼闊就沒有龐大,沒有豐富就沒有燦爛。我相信在座的嘉賓,從四面八方來到黃龍湖畔,來到華中最大茶倉旁邊這座報告大廳,一定願意分享中國茶的豐富和燦爛。

飲茶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永不落伍的時尚。大約二十年前,我在貝爾格萊德參加一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詩人的集會,詩人來自二十三個國家。每天早晨,與會的詩人都喝著咖啡,唯獨我沏了一杯綠茶。很多詩人對我的飲料感到好奇,一位塞爾維亞詩人問我是不是喝的中國茶,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他問我是否可以給他沏一杯,我説當然可以。他愉快地品飲後,晚上集會時告訴我,他品嘗了神奇的東方樹葉,一整天都在興奮中。並問我,一千多年前的蒙古軍隊一直打到他多瑙河畔的家鄉,那些軍人永不知疲倦,是否就是喝了這種飲料。我告訴他,蒙古人喝的不是綠茶,而是磚茶,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磚茶。他又好奇地提問:磚茶與綠茶是完全不同的茶樹嗎?我告訴他,無論哪一種茶,都是生長在同一種茶樹上,不同的制茶工藝會生産出不同的茶品。

還有一次我訪問俄羅斯,專門抽了一天時間去參觀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故居,那是一個遠離莫斯科的鄉村,托爾斯泰住在他祖輩留下的一個很大的莊園裏,在那莊園裏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至今我記憶深刻的有兩樣,一是別墅的底樓是一個穀倉,裏面存放著糧食與茶磚。據説《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在這穀倉寫出來的;二是二樓的餐廳,托爾斯泰每天早上要在這餐廳裏呆上兩個小時,一邊喝茶,一邊聽他妻子索菲亞彈鋼琴。如今,那架鋼琴還擺在餐廳顯眼的地方,而餐廳正中的餐桌上,仍然擺放著那只托爾斯泰生前一直使用的銀質茶杯。詢問講解員,才知道托爾斯泰喜歡喝奶茶,而煮茶的原料,就是來自中國的磚茶。我私下猜測,可能是十三世紀蒙古人的西征,將這種飲茶方式帶到了歐洲。我並不覺得蒙古人西征值得歌頌,但至少有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蒙古的遠征軍傳播了東方文明,讓更多人養成了飲茶的嗜好。

有一些文明,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遭到風雨它就會熄滅;也有一些文明就像天上的彩霞,天空長在霞光就長在,即便碰上了狂風暴雨,等到雨過雲開,一碧如洗的天空上彩霞會更燦爛。産生於古老東方的茶文化就是這樣,它成為了人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俗,一種超越了國界、超越了制度、超越了種族的對任何人都不會産生傷害的文化。

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了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稱“萬里茶道”是聯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回溯歷史,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之後又一條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商道,這一條路以茶會友,以茶為媒,激發了中蒙俄三國商貿的凝聚力與創造力;也將種茶人、賣茶人與飲茶人凝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作為一個飲茶人,我向參加第九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城市合作大會的每一位嘉賓獻上我的祝福。萬里茶道在我們心中,誰也不能毀壞它;萬里茶道在我們腳下,我們可以一直走下去,將它走成一條最為美麗的風景線。海內存茶客,天涯若比鄰!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