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食味藝文志
葡萄酒應該配什麼喝? 酸味菜肴搭配酸度更高的酒、鹹味菜肴搭配小甜酒、高油脂肉類食物搭配高單寧澀味重的紅酒……這些條條框框,是很多紅酒愛好者心目中的“金標準”。 一個悖論是,所謂酸味高、鹹味重、高油脂,都是基於調味邏輯簡單、食材組合標準化的歐美飲食。如果餐配酒的主角換成千變萬化的中餐,一道甜、鹹、辣、酸兼備的魚香肉絲,就能難倒無數英雄漢。 葡萄酒配中餐,應該怎麼吃?在最近熱映的電視劇《前行者》裏,30年代的上海灘,年輕的革命者、洋派的老紳士們,大碗喝張裕解百納紅酒,大口吃生煎、火鍋的鏡頭,倒是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紀實風格的劇目,《前行者》還原了近代中國開放地區的生活和飲食風貌。葡萄酒配中餐,這個困擾當代中國人的難題,在30年代的上海灘,就已經得到了完美的解答。
No.1 壹
葡萄酒與中國的淵源,並不比西方國家要淺。事實上,中國作為葡萄屬植物的起源地之一,很早以前就有食用發酵後的山葡萄、葛藟、刺葡萄的歷史。 從廣義的角度出發,它們都是葡萄酒的雛形。 作為一種世界性的飲品,釀製水果酒,是人類在遠古時期最易獲得酒飲的方式。不需要額外的工藝,來自空氣、水和土壤中的酵母菌,就能把水果裏的果糖和葡萄糖分解成讓人興奮的酒精。 葡萄屬植物的果實,以其較高的酸度和多汁的特性,能防止雜菌入侵,並獲得較高的發酵深度,一直以來是釀酒的最佳材料之一。
而葡萄果肉中的氨基酸、果酸,又能在發酵過程中,為葡萄酒帶來複雜的酸、澀、甜、鮮。這種豐富的味覺層次,多少年來為人傾倒。耶穌説:“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王翰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是不論東西、不分時空,人人都熱愛的飲品。
中國當今流行的糧食酒,歷史並不比水果酒更久遠。由於澱粉的發酵過程遠比果糖、葡萄糖更複雜,糧食酒需要依賴酒曲獲得穩定的品質。但對於唐宋之後的中國來説,高度農耕化的社會裏,糧食成為比水果更普通易得的食材,糧食酒才在這塊土地上逐漸替代果酒,成為餐桌主流飲品。
這種歷史際遇,使得中餐與葡萄酒的固定搭配,錯過了當代飲食文化形成的窗口期。當人們津津樂道白酒配花生米、黃酒配大閘蟹、米酒配滷味的時候,葡萄酒應該搭配什麼留下了空白,而這,也是近代西洋葡萄酒文化傳入之後,很多國人先入為主地認為,紅酒天然應該搭配奶酪、麵包、牛排的原因。 餐酒搭配水準,與酒飲釀造發展水準高度掛鉤。物質的出産匱乏,搭建於其上的做法吃法,自然也難跟上。
No.2 貳
1841年,一個名叫張振勳的孩子,出生在廣東梅州。誰也沒想到,這個孩子,將會徹底喚醒中國人遺忘數百年的葡萄酒文化。 16歲那年,像許多窮苦的同鄉一樣,張振勳飄洋過海,來到印尼雅加達。和無數下南洋的勤奮華人一樣,他從幫工起步,先後幹過採礦、墾殖、船運。到30歲,已經成為富甲一方的南洋巨富,人們開始以他的表字尊稱:張弼士。
按照大部分南洋富商的人生軌跡,張弼士的財富和成就,將留在東南亞,成為影響中南半島歷史的重要推手。但張弼士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人,1891年,應時任北洋重臣、山東道臺盛宣懷的邀請,張振勳來到山東煙臺,考察在當地興辦鐵路、開發礦山的投資事宜。見多識廣的張弼士,經考察還發現煙臺當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的特點,與歐洲優質釀酒葡萄的産區確實非常類似。
中國第一個本土葡萄酒品牌“張裕”由此起步,中國近現代的葡萄酒傳奇也從此開啟。
這與南洋華僑一腔愛國熱情有關、與北洋運動時期積極招商引資有關,更與19世紀中後葉實業興邦、産業救國的大潮有關。華聯輝創立茅臺酒第一家工廠、浦在廷創立宣威火腿第一家工廠、劉振英創立北京稻香村第一家工廠,幾乎都在同一時期。 飲食進步,是産業迭代的一面鏡子。
No.3 參
創立張裕初期,張弼士從歐洲引進了120多種優秀的釀酒葡萄品種。 又三十幾年後的1931年,經過選種育種、技術精進,張裕以蛇龍珠為主要原料,釀製出了一種酒體平衡、橡木香和果味濃郁、單寧飽滿、口感多汁的美酒。
時任張裕公司總經理徐望之以創始人張弼士“中西融合”“攜海納百川”的經營理念,將這中國第一款幹紅葡萄酒命名為“解百納”:“解”在漢語中有“懂得”的意思,連起來,大概是“懂得海納百川”的意思。 在西學東漸之風漸起的大時代,“解百納”三個字,寄予了國産高品質紅酒取法中西、融會貫通、不拘一格的美好寓意,是信達雅兼備的典範,也引起了眾多葡萄酒品牌的爭相傚法。
《前行者》劇情與張裕解百納誕生同處一個時代,此時上海灘流行以紅酒搭配上海市井風味的生煎、火鍋。 生煎肉餡多汁、面皮筋道、底面香脆,入口爽脆油潤,但吃多了容易膩味。老上海的吃法是蘸帶有細微甜味的鎮江香醋解膩,但如果以酸澀平衡的張裕解百納搭配,能在不降低生煎香脆嚼感的同時,獲得更清爽銳利的口味。
火鍋則奔放熱烈。上海、江浙地區喜歡吃的傳統火鍋“什錦暖鍋”講究一個“鮮”字,很少外加調料蘸水,而是用雞架、筒骨燉出濃郁的白湯,再投入蛋餃、豬肉、腰花、魚片、鮮蝦、香菇、筍片煮食。相比川黔地區的紅油火鍋,上海火鍋的口味細膩悠長,用果香味突出的張裕解百納而非烈酒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材鮮美的原味,並賦予其清淡平和之外,更多的滋味層次。
這種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的搭配,顯然來自當時人們的親身嘗試和豐富的餐桌想像力,它是中國紅酒工業走上快車道的明證。
No.4 肆
吊詭的是,在中國,優質的張裕解百納越來越風靡的時代,這個原産于歐洲的釀酒原料葡萄品種卻漸漸消聲覓跡。 植物學界和農學界對此爭議很多,有人認為是中國煙臺的蛇龍珠,經過長期選種育種,果實品質已經發生重大改變,與原産地呈現出不同的性狀;也有人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波及歐洲大量産區的葡萄根瘤蚜,毀滅了這個良種在歐洲的種群。
總而言之,優質的蛇龍珠,已經成為中國獨有的釀酒葡萄品種,也成為了張裕解百納滋味結構的代表。從誕生至今的90年裏,解百納也依據蛇龍珠葡萄所賦予的獨特口味,一點一點地融入中餐、融入中國。
1952年夏天,山東農業大學發酵係的畢業生陳樸先走進張裕公司的大門,成為新中國葡萄酒行業的第一位女性釀酒師。再後來,她又成為張裕公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工程師。
在改良張裕解百納的釀造工藝過程中,陳樸先以女性的細膩和敏銳,發明瞭用人工冷凍促使酒石酸鹽結晶,進而過濾、得到更精亮透明酒液的澄清工藝,解決了困擾張裕公司數十年的紅酒早期沉澱問題。 張裕解百納的“顏值”,因而達到了新高度。以澄澈的酒體,搭配清爽的小蔥拌豆腐、油潤的蔥油拌面,成為中餐就酒的經典之選。
8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張裕解百納也越來越多地與時代、與科技接軌。1982年,中國最早的單品葡萄酒實驗室——解百納幹紅中心實驗室誕生;1987年,解百納斬獲布魯塞爾金獎……這位數十歲“高齡”的紅酒,口味和工藝越來越趨於穩定化。 在這樣的技術水準下,中餐裏口味最濃厚的紅燒、紅燜類菜肴,逐漸成了大小宴席上,張裕解百納的上佳搭配對象。不管是紅鹵肥腸,還是紅燒羊肉,這些看似“粗放”的硬菜,有清新解膩、具備多種水果風味的張裕解百納在場,立刻就能化硬為軟,成就風輕雲淡的口感和細膩柔和的用餐體驗。
2019年,張裕解百納被新加坡《聯合早報》評為“亞洲TOP1紅葡萄酒品牌”。 2020年底,世界知名酒類媒體Drinks Business在倫敦舉辦了三場盲品挑戰賽,邀請了10位世界葡萄酒大師和世界侍酒大師參與,在對13款包括法國香奈、西班牙桃樂絲公牛血、德國黑塔、智利幹露紅魔鬼、澳大利亞奔富洛神山莊、澳大利亞傑卡斯、美國嘉露家族莊園、美國蒙大維木橋等翹楚酒飲的品鑒中,張裕解百納斬獲90分的巔峰成績,成為全球盲品冠軍。 年近“九旬”的張裕解百納,再一次站到了生平高光的位置,可謂“90正當紅”。
這是中國當代葡萄酒獲得長足發展的明證,也是這個文明悠久的大國,在把“葡萄美酒夜光杯”“恰以蒲萄初酦醅”的飲食傳統遺忘千年之後,站在歷史十字路口重拾榮光的際遇。 而代表中餐最高水準食材的刀魚、螃蟹,也自然而然地與一些果香味突出的紅酒站在一起。水産的鮮、香、腥、甜,與果香型葡萄酒的醇、冽、澀、甘絲絲入扣,融為一體。
飲食發達程度,是經濟從量變引發質變的表達。中餐與紅酒搭配,正走上越來越細緻和合理的路徑。
-END-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攜本國最出色的産品前來參展,張裕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葡萄酒企業,首次代表中國,與世界主要葡萄酒企業同臺競技。在這次盛會上,張裕可雅白蘭地、紅玫瑰葡萄酒、瓊瑤漿及雷司令白葡萄酒一舉獲得四項金獎和最優等獎狀,這是中國葡萄酒和白蘭地首次在國際舞臺上榮獲大獎。 彼時,作為中華遊美實業團團長的張弼士,在洛杉磯出席僑團宴會時的致辭中説:“中國大菜、中國瓷器,和新近獲獎的中國名酒,都是舉世無雙的東西……只要奮發圖強,後來居上,祖家的東西都能成為世界名牌。”
也許從那時起,來自中國的美食、美器和美酒三者之間,就已結下不解之緣,它們之間的起承轉合,彰顯的是酒與餐的天作之合,更表達了中國人以小見大、中庸內斂的大道哲學。